《蓝色的树叶》教案设计王丽丽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蓝色的树叶》教案设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学校:王丽丽

蓝色的树叶教案设计王丽丽

蓝色的树叶教案设计王丽丽

蓝色的树叶教案设计王丽丽

蓝色的树叶教案设计王丽丽

 

第二篇:王丽丽教案

初三化学推断题专题教案(第一课时)

天义第三中学 王丽丽

一、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

(2)能熟练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找出推断题中的突破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答化学推断题。

难点:找出推断题中的突破口。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化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化学问题。比如,我们家里的厨房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家庭“实验室”。现在我提出一个厨房中的化学问题:你是怎样鉴别食盐和纯碱的呢?(学生回答:利用物理性质不同,尝味道;利用化学性质不同,加醋酸,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总结:对于物质的判断,我们常用的方法很多。如利用物理性质不同,像观察颜色,闻气味,尝味道等方法。当然后两种一般不适合实验室来鉴别

物质。除此而外,就是利用物质间的反应现象来判断物质。如醋酸与纯碱的反应。这些方法,同样适合我们来解决一些其它化学问题如“物质的推断”,“物质的推断”也是我们中考化学中的一种常见题型,那么这种问题又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又该如何解决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推断专题

(一)。

利用物质物理特性的不同,鉴别物质最为常用的是物质的颜色。(看大屏幕课件展示的物质的颜色)首先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咱们学过的有特殊颜色的物质:

1、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AgCl、BaSO4

2、白色沉淀溶于酸而且有大量气泡产生:BaCO3、CaCO3等

3、红褐色沉淀:Fe(OH)3

4、蓝色沉淀:Cu(OH)2

5、黑色固体:C、CuO、MnO2、Fe3O4、铁粉

6、红色固体:Fe2O3、Cu

溶液的颜色

1、蓝色溶液: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CuCl2溶液、Cu(NO3)2溶液。

2、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如FeSO4溶液,FeCl2溶液、Fe(NO3)2溶液。

3、黄色溶液:含Fe3+的溶液,如Fe2(SO4)3溶液,FeCl3溶液、Fe(NO3)3溶液。

物质的颜色,常常可以作为我们解决推断问题的“突破口”。

在复杂的物质推断问题中,仅仅靠物理特性来区分物质是无法实现的。常常还需要利用这些物质化学性质的区别,通过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现象的不同来进行物质的推断。

下面我们结合实例,给大家讲解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谈到方法,首先还得将推断命题按照题型分类。常见的题型包括如下四种:描述型、表格型、框图型、连线型。我们先来看第一种题型——“描述型”。

一、描述型推断题:

例1、某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Cl、NaNO3、Na2CO3、BaCl2、 CuSO4、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进行如下实验:(1)将混合物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透明溶液;(2)向(1)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仅部分溶解;(3)将(2)过滤,往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又生成不溶于 稀HNO3的白色沉淀。通过上述实验确定:原混合物中一定有: ,可能有: ,一定没有 。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

一、由题目可以知道本题的突破口有三个:

(1)将混合物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透明溶液,可知一定无CuSO4,可能有Na2CO3、BaCl2、Na2SO4中的两种或三种,但肯定要有BaCl2。

(2)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仅部分溶解,说明沉淀物不唯一,可溶的为BaCO3,不溶的应为BaSO4。由此可知混合物中一定有Na2CO3、BaCl2、Na2SO4

三种物质。

(3)往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又生成不溶于 稀HNO3的白色沉淀,该沉淀是AgCl。此时,我们最容易误判成分中会有NaCl,其实由于BaCl2中有Cl-,所以,有无NaCl均可以产生AgCl沉淀。所以无法确定是否有NaCl。而NaNO3的存在与否,对实验现象无任何影响,所以也无法确定。结论为:可能含有NaCl和NaNO3。

二、固体成分的确定,与进行的三步实验所发生的现象关系密切。若实验(2)中产生的现象是沉淀全部溶解,那么固体成分又如何呢?

(1)(3)两步与上一问题相同,我们着重看第二步的实验现象。

(2)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说明沉淀物一定只有BaCO3,一定没有BaSO4。据此可知,则混合物中一定有Na2CO3、BaCl2二种物质,且一定没有Na2SO4。

[学生练习]

练习1、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氯化银、碳酸钠、硫酸铜、氯化钙、硫酸钠、硝酸钾某几种组成。为了鉴定其成分,实验如下:

(1)将少量粉末放入足量水中,搅拌得无色透明的溶液。

(2)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稀硝酸,有气体产生

(3)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试根据以上现象推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一定没有 ;可能含有 (填化学式)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评]

[教师总结]例1与练习1的共同点:都是根据三个实验出现了三个实验现象进行物质成分的推断。不同点是:实验1的现象不同

得出方法:

物理特性不同

化学性质不同(反应现象)

对于酸碱盐的反应现象来说,最为常见的是沉淀或气体。 二、表格式推断题

例2、有A、B、C、D、E五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NaOH、HCI、BaCl2、MgSO4、K2CO3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表一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表一:

王丽丽教案

王丽丽教案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A----E的物质名称是: A ___ B___ C___ D___ E____ 1、学生审题

2、教师引导:推断物质依据的就是物质两两混合产生现象如“↓”“↑”“—”

王丽丽教案

我们进行判断后如何进行记录实验现象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NaOH — — ↓ —

HCl — — — ↑

BaCl2 — — ↓ ↓

MgSO4 ↓ — ↓ ↓

K2CO3 — ↑ ↓ ↓

4、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与表格对应的现象是BaCl2有两个“↓”,K2CO3有两个“↓”,有一个“↑”,HCl有一个“↑”,NaOH有一个“↓”,MgSO4有三个“↓”,故A为BaCl2,B为K2CO3,C为HCl,D为NaOH,E为MgSO4。

【变换表格样式】我们不难看出,上表中A、B、C、D、E五种物质俩俩混合的现象的表格中,反应现象的记录重复了一次。那么如果将重复记录的反应现象擦除,修改为为如下表格的话,问题又应该如何解决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评]

其实,每种物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现象,就在这种物质字母所在的行与列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相同的。

[学生练习]

练习2、现有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钡、碳酸钠4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编号为A、B、C、D。每次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表中(“—”表示无明显现象;“↓”表示有沉淀生成;“↑”表示有气体生成)。

由此推断4瓶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分别为:

A.B.;C.;D.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的有关反应方程式: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评] 利用化学性质最常用的是靠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来判断。如变色、沉淀和气体。

[总结归纳]

由于时间的原因,这节课我们先介绍这两个类型的推断题,剩下的两种

王丽丽教案

类型下节课再介绍。其实解推断题就好比是警察侦破案件,要紧抓蛛丝马迹,

并以此为突破口,顺藤摸瓜,最终推出答案。

在“突破口”中,我们推断出物质或者离子,然后对其进行“追踪”,追其来源和去向,从而达到推断物质的目的。对于猜想性的结论还要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的通则已经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