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穷人》

案例评析

案例名称: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穷人》(第2课时)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詹天佑》(第2课时) 评析教师:杨德伦(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小学特级) 王海荣(北京市密云县第三小学,小学高级) 马 丽(北京市密云县第二小学,小学高级) 胡玉香(北京市密云县第三小学,小学高级)

【评析文本】

马丽:谈《穷人》一课的教学

《穷人》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语言朴实、准确,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教学本课,我进行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取舍得当,长文短教”,具体的教学策略是:直奔重点,上挂下联;一气呵成,拓展延伸。

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品味语言,读中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多年来一直被选入小学课本,不仅因为文中人物善良的品质感动着我们,课文在刻画人物时突出的写作技法也非常值得学习,要帮助学生在学文中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悟到写作技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读。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1.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导他们体会桑娜当时的复杂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质。2.借助课件,从省略号的删填对比朗读中,体会省略号对表现桑娜复杂内心活动所起的作用。3.结合上文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相关句段的重组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4.把1、2自然段连起来再读,体会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自然无痕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又如,在体会课文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写作技巧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桑娜拉开了帐子”后的情形,再读课文结尾,与之进行比较,学生自然领悟到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

三、强化动笔实践,加强读写结合

读是为写服务的。要创建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就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变课堂上只动口为既动脑又动手。学生学文时已领悟到真实的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课后作业中也安排了一项描写心理活动的片段练笔,将仿写练笔(心理描写)安排在课堂上,既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了“借省略号来表现人物复杂心理活动”这一表达方法,又引导学生加深领悟了“心理描写”在表现人物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当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我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畅快,源自教师对读的指导方法还有待提高。此外,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最佳境界。

胡玉香:谈《詹天佑》一课的教学

一、以课外促课内,以课内带课外

在课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1.了解詹天佑,特别是他和铁路的渊源;2.了解京张铁路修筑的前前后后,了解它的重要性;3.了解清末国家的状况;

4.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种种困难。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体现大语文观。

课中适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学会阅读

上课伊始,我带领学生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巩固复习了写人叙事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自学提示中提示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抓住事件,抓住人物的的语言、行为、心理,来理解人物,体会人物特点。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在明白人物特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表达的。

在课尾的总结中,我抓住“有力回击”带领学生把7、8自然段与2、3自然段联系起来,在滚动读中引导学生感悟到文章的内在联系。

“写写你心中的詹天佑”这一环节的设计,落实六年级的阅读训练——评价人物,在提示交流中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写法异同的比较”的设计,意在教给学生写人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

课始回顾文章内容,说说詹天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整体感知人物特点——杰出、爱国,拎出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收纲举目张之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交流中,紧扣“杰出”、“爱国”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环环紧扣这两个词读课文,从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再回到整体,使教学形成一个整体,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

四、力求把学文课上成读书课

教学中,我努力以读为主,带领学生在读中理解,把理解到的读出来,努力打造读书的课堂,思维的课堂。在学生初步感知詹天佑杰出、爱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勾画、批注,通过品味人物的言行心理,进一步感受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情怀。

教学5、6自然段时,让学生对照文字画一画,画出施工图,演一演火车是怎样的“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发展了想象力和思维力。花时不多,再次加强了对詹天佑“杰出”才能的认识。

王海荣:听《穷人》教学有感

听完马丽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想必大家同我的感受是一致的——心头漾起一丝温暖。大文豪托尔斯泰简洁、生动的笔触下艰辛不失温馨生活的渔夫一家,让我们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温暖的力量。这归功于执教老师,她为我们呈现的情感盛宴使浓浓的情弥漫于整个课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充分张扬,精心的语言品析设计又使“工具性”特质巧妙彰显。教学视角新颖而别致,让我们领略到教师的匠心独运。

一、巧引而情动

开始上课时,教师设计“文中哪些场景让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静静地默读全文,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把学生带到狂风巨浪呼啸的黑夜,带到风雨摇动的简陋小屋,真正实现情感的流淌,心灵的交流与碰撞。

二、情动而辞发

整节课,教师深沉的语气,催发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意境中,激起他们内心的震颤。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争辩,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马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面对学生的每次阅读、理解、感受等,都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内容。课堂上,我们感受到学生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这节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

三、独白中领悟

《穷人》这篇课文的最大奥妙就是在不断地创造矛盾,体现在对人物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即内心的独白。桑娜她有一百个一千个不抱孩子回来的理由,但最后她还是把孩子抱回来了,可她又想把孩子抱回去,她的内心充满斗争、冲突、煎熬、挣扎??这篇课文很长,有1700多字,这么长的课文,这么多的头绪,如何去抓呢?马老师的这节课就紧紧抓住人物的内心独白,直接进入文章的主要场景,通过“忐忑不安”“熬”等词语体会人物内心的矛盾,感受人物的善良品质。

四、悟情中得法

记得张志公老先生讲过:“语文教学要走个来回。”也就是说,语文教学需要有个“来路”和“去路”,既需要走入文本,也需要走出文本。在这节课上教师不仅带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走出文本,读出了文章的表达形式。这也正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这节课中,学生领悟到了很多写作的方法:题目、内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心理)、环境、结尾、细节描写?? 总之,这节课我深刻地感受到阅读是感悟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活动。教师让学生解放出来,把热情、冲动、阅读、理解、体味、感悟、表达、创新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自己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娱耳悦目,心领神会,共同感受语文的力量。

王海荣:听《詹天佑》教学有感

今天,我很有幸听了胡玉香老师执教的《詹天佑》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

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的主题展开,胡老师在教学时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认为胡老师的课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许多精彩之处。

一、以生为本,层层深入

胡老师这节课,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整体认识詹天佑。课始,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围绕“杰出、爱国”这个点,抓事件、抓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体会,训练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形成解释的能力。二是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从毅然接受艰巨任务到勘测线路的艰险,以至开凿隧道、设计路线的巧妙,实现了从文字到图画到语言,全方位感受到詹天佑的智慧。三是研读体验,深入认识詹天佑。教师设计让学生抓住事件评价詹天佑:“你心中的詹天佑什么样?”整个教学过中,通过多次地读、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更在朗读与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思路新颖,引人入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避免繁琐的分析”。我觉得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长文短教”,即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文本、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学习课文的切入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课堂更有效。

胡老师在教学中从“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切入,直奔教学重点。

三、媒体资料,使用妥当

在一堂离学生实际生活年代比较远的课堂中,老师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媒体或资料,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媒体和资料的使用上,内容不多,但有节有序。如教师引用资料“1895年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以及多媒体演示火车的行驶过程,使学生能够看得真切、感得真实,同时也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远胜教师枯燥的千言万语,这样的背景拓展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

总之,语文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一是要学得简单,教学设计九曲十八弯也许“显得精彩”,但是不易于孩子接受;二是要学得自然,语文课堂应该是孩子可以舒展身心的地方;三是要学得快乐,即让孩子体验到“感悟的情真意切”“表达的酣畅淋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牢固把握“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这一主题。 杨德伦: 让“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结合第12册《穷人》《詹天佑》例谈

《穷人》与《詹天佑》这两篇课文,虽出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改实验教材第12册的不同单元,但都是写人的文章,都肩负着把握篇章主要内容,感受与评价人物,体会或练习归纳文章中心,领悟作者选材、组材及刻画人物方法等教学重任。 通观马丽、胡玉香两位老师所执教的课:这是两节突显阅读教学规律,既朴实又精彩的阅读课,也是两节有效且高效的语文课。因为每节课都是把朗读和默读作为最重要的训练目标,在培养学生朗读、默读能力与习惯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都是把朗读和默读作为感受与理解、欣赏与评价语言文字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以此引领学生读懂课文,受到感染教育,并从中掌握自读方法,会读且乐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致力于读书指导,真的让“读”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一、致力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充分地“读”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化用这句话,那便是“读而不思则罔”。即缺少思考的问题,或有口无心,那么读书便失去了指向,便是盲目低效的。怎样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又不使阅读教学走上“串问串读”的老路子上去呢?教学中,两位教师善于引领学生抓住能够统领全篇的核心问题去读,以此促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与体会,并以读(而不是讲、议)的方式来展现各自的理解与体会。 例如,教学《穷人》一文,在帮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事件,并用比较简练的语言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后,接下来便引导学生带着“课文中哪些场景令你感动,感动她(他)什么”这个统领全篇的问题,静心默读思考并作简单批注;教学《詹天佑》一课,在扶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的基础上,接着便启发学生带着“课文中哪些事件与记述,集中表现了詹天佑爱国热情和杰出的创新精神”这一核心问题细读深思,同时批注阅读中的理解与感受。

这样,便省去若干琐碎的“牵引式”的提问,既遵循了理解语言文字应由“语言”(具体)到“内容”(概括),再由“内容”(概括)回到“语言”(具体)的程序,又指引学生直奔感知重点,并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活动空间。

二、致力于指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读”

教师有步骤地把“读”贯穿到组织理解语言文字的全过程,指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读,并能依据目的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读书方式,这是确保科学、有序教学,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的关键。那么,应指导学生按照怎样的层次去读呢?教学中,两位教师遵循读书学文的基本法则,先引导学生“读进去”(在读中理解词句含义,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再引领学生“读出来”(在读中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内化段篇当中精彩的语言),并实现了“进”与“出”的无缝衔接。 如教学《穷人》一文,教师顺着学生的关注点,先指导同学们借助朗读、评读等方式,细细咀嚼文中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或言行神态的段落,在感受人物善良品

格的同时,领会文章通过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及言行神态来彰显人物的表达方法;再启发学生把人物的具体表现,与篇首或篇中描写家庭环境、自然环境的语段联系起来,通过朗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在深刻感受人物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的同时,领悟作者借侧面描写来进一步烘托人物的表达方法。 又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教师循着作者的成文思路,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引读等手段,理解在西方列强百般阻挠、嘲笑,自然环境与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詹天佑“爱国”与“杰出”的具体表现,在感受人物爱国品格和创新精神的同时,领会作者结合背景与环境来彰显人物的表达方法;再启发学生把记叙西方列强要挟、讥笑的语段,与记述此项工程提前竣工、今日外宾看到眼前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的段落联系起来,通过朗读、分工读等形式,进一步感受詹天佑超人的创新智慧,深切领会作者把正面刻画与侧面衬托紧密结合的表达效果。 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人物的品格,从中受到思想浸染,又领悟到承载内容情意的表达方式;既读懂了课文,又学到了读书的方法。

三、致力于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辅助“读”

朗读和默读是感受与理解语言文字最基本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课堂上,教师需根据教学需求,启迪学生把圈一圈、画一画、比一比、算一算、写一写、演一演等其他必要的手段引入其中,以此辅助学生读得更好,感受、理解得更深刻。

如教学《穷人》一文,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或写一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的情形,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尾几段,想一想作者为何不将这些情形一一写出;先指导学生借助删减(语段中的省略号)比较,在朗读中体会桑娜惊恐、担心但又义无反顾的复杂心理,领会省略号的用法与作用,再提供几个真实并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启发学生借鉴作者巧用省略号表现人物复杂心理并以此来凸现人物品格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练笔。又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在指导解读詹天佑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两个创新事例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边读边尝试着画一画(示意图),以读助画,借画促读;细读各部分内容后,启迪学生再通读全篇,并从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与《穷人》一文进行对比。

正是因为把多种手段与“读”相融,学生才感受得如此深刻,才对作者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谋篇布局以及抓住特点表现人物的方法有更多的了解,才于听说读写方面有更多的收获。

四、致力于指导学生主动并广泛地“读”

教学的效率首先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取与输出信息量的多少。课堂上,学生阅读的量越大,从中获取的信息越多,他们的收获便越丰富,教学的效率便越高。 学生语文素养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学生阅读兴趣的差异,阅读量的差异。教学中,把 指导精读与引导泛读相结合,这既是把课文读懂读透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扭转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状况的需要,更是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教师不仅激励学生自主查阅,还以身作则,最大程度地收集和占有相关资料,并将这些泛读资料分作课前铺垫性阅读、课中补充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内容,与精读教学整合为一;教学《穷人》一课后,教师又巧设悬念,鼓励学生读一读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以教学一篇课文,带动阅读一组相关内容或主题的其他文章,使教读与自读、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这样,便实现了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最大幅度地发展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美好愿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