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教学反思

乌市第七十八小学 任艳芳

《穷人》这节课终于上完了!此时,我心情特别愉快。这种愉快来自我和学生的配合。我能够把课顺利讲下来,语言流畅,提问恰当。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一些平时不太积极的孩子也勇敢积极的举手发言,这让我很开心。一节课下来,学生为桑娜一家的命运担心着。我喜欢这种上课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来自课前我认真的备课,对教材的深钻,学生提前认真预习。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是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教学本课,我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 。教学中的许多片段都让我深有感触。

一、 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突出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层次性,即“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1~2节时,让学生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再找出你是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然后指导朗读,读出家里很穷,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二、 对比学习,语言和精神统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也没有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中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对比感受描写屋外的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穷人虽穷但心不穷。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

学生的精神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开阔了。

三、朗读训练,读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穷人》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让学生自读,比赛读,评读。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读出渔夫与桑娜以及西蒙家的贫穷。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读,使学生从读中体会,达到情感陶治,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由于本文的文本较长,又处处精彩给人留以发挥余地,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是由于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结尾的小练笔部分未能完成,只得利用课余时间来写!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当女里培养甲鱼课堂的能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20xx年10月

 

第二篇:《穷人》教学实录与反思

收获在“生成”中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课改也进行得轰轰烈烈,我们在教研教改中不断地学习、探索。我一直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对《穷人》这篇课文已熟练成诵,执教也不少于十次了。直至最近的一次执教使我意识到:只有教师的观念彻底改变了,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回想以前《穷人》这一课的教学,我从教学要求出发,紧扣教学目标,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分析桑娜、西蒙两家的贫穷,以及品析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的内心活动,由此赞美渔夫、桑娜善良的品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一段一段地分析,虽然也有分角色朗读,也只不过蜻蜓点水,图个形式罢了。结果因课文篇幅长,不但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学得很累,整个课堂索然无味。 随着新课程改革,最近我又执教这一课,这次我另辟蹊径,调整教学策略。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感悟人物性格品质。在学习8-27自然段,我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桑娜矛盾心理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交流,要求他们思考桑娜当时是怎样的心理感受。学生在合作中读读、说说、议议,体会到桑娜当时担忧、害怕、坚定的心理。而后,我又抓住句中的省略号,引发学生联系当时情景进行想像,让学生设想自己如果是桑娜,当时会担忧什么?害怕什么?后来为什么那么坚定?结果沉寂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请看实录(一):

生1:假如我是桑娜,我会担心丈夫负担太重,把身体累垮,以 1

后的日子会更加贫困。

生2:我会担心丈夫不理解,不同意我这样做。

生3:我害怕自己未曾得到他的同意,把孩子抱过来,会揍我一顿的。

生4:只要能帮助西蒙,就算挨一顿打也值得!

生5:既然孩子已抱过来了,他们那么小,真可怜,做人要有良心,挨打也要这样做!

??

在分析人物品质时,学生非常踊跃,争论不休,请看实录(二): 生1:桑娜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宁可挨打,也要把邻居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

生2:桑娜非常勤劳,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把食具洗得闪闪发亮,把屋子收拾得温暖而舒适。

生3:我觉得桑娜很知足,她说没什么可抱怨的。

生4:我觉得桑娜胆小怕事,把孩子抱回来后里总是忐忑不安,怕丈夫打她。

生5:我不同意桑娜胆小的说法,反而觉得她很勇敢,明知道丈夫会揍她,她也坚持这么做,多勇敢呀!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感悟很深,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桑娜和渔夫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齐答:乐于助人

师:我们的同学也是乐于助人,如以前的捐款活动就让老师深刻 2

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可桑娜和渔夫的乐于助人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是拿零用钱捐款,不影响自己的生活,而桑娜和渔夫收养西蒙的孩子,就要受一辈子的苦。

生: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师:对这一点你们的看法呢?

生:同意。

在这节课里,整个课堂活跃、生动、有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神采飞扬。

这次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师,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呢?经过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而前几次的教学,教师仍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的关系。没有平等、真正的对话。因此教师教得非常辛苦,收效却不大。但最近的一次教学,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教师能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还能鼓励学生超越教师,敢于向老师挑战,向教材挑战,实现创造性阅读。

二、学习方式从“他主”向“自主”转变。

3

在最近一次的教学中,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允许学生随时站起来回答或向老师、同学质疑、评价,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体现更多的是“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问题设计,细化的章法讲解。”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教师则“顺乎其天性”,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教学。让学生耳听、眼看、口诵、手写、脑想??“全频道”地参与,“立体式”地感悟。只有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自己的人,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师生对话的平等。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反应迟缓、心灵封闭,毫无创造性言。因此,在课堂上,改变教师的“话语霸权”,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的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如在以上品析桑娜、渔夫人物的品质时,师生的对话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而是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在平等的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通过老师的点拨,让学生触发情感,既促进了学 4

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体会,又促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发展。

在不断的教学尝试中,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