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再认识 教学反思

《分数再认识》的教学反思

姚大鹏

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结合情景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在教学中我做的好的地方有: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贴进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铅笔”、“看书”、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也就是分数具有相对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在拿铅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拿出的支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支,一个是4支,这是为什么呢?”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思维,积极参与,充分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1、还是不敢大胆放手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让学生进行总结,总是怕学生说不到位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教学流程。

2.对于每一部分每一阶段的强调总结不够,缺少知识的提炼和升华。

3. 对于每一部分每一阶段的过渡不够自然,衔接的不够顺畅。

4、缺少生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学生回答完选择题后,应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是怎么想的,让其他同学好好听一下,评一评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好。

 

第二篇:《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执教者:东山实小  曾晓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②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所得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具准备:两盒数量不同的笔、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课题。

1、谈话:

师:我们在三年级已接触过分数,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谁能告诉老师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生可能回答:把一个东西分成4份,取这样的1份是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2、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谁能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指示部分,并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

3、出示课题

你们的回答很准确,说明以前的知识掌握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㈠合理活动,提出问题

1、引出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三个盒子,盒子里装的是笔,现在我要请三位同学上台来,分别拿出盒子里笔的支数的,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三位学生上台来)

师:我想问问你准备怎样拿?

生1可能回答:我准备把盒子里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生2:我准备把盒子里的笔支数÷2,每份是

师:好,现在我把三个盒子分别交到三个同学手中,让他们同时打开,拿出其中的后(记住,只拿出其中的后)马上盖上盖子,把自己拿出的结果展示出来,看谁又快又准确?开始:

生其中拿出4支、3支、4支。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拿出的铅笔支数不一样多,有的拿4支,有的拿3支,这是为什么?

师:他们每人拿出都只是盒子铅笔支数的,而拿出的支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全班小组交流,每位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台上三位同学也组成一个小组交流)

生1:两盒铅笔总支数可能不一样多。

生2:也有可能数错了。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来,我们请三位同学帮我们揭开谜底,一齐来数一数,分一分。1号(打开)说说怎么分,2号(打开)。

师:现在你们知道不一样多的原因了吗?

学生认同是由于两盒铅笔的总数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因。

2、认识单位“1”

师:一盒铅笔的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份,但由于盒子里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取出的的数量也一定不一样多。

可见,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大小跟谁有关。(总数)

以前,我们学习把一个物体(板书)看作整体1来平均分,也学过把一个计量单位看作整体1,刚才我们把谁看作整体1,8支笔和6支笔,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板书),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把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数学上统称为单位“1”(齐读)看到单位“1”,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单位“1”加引号。

师:这是为了与自然数1区别开来,这不是简单的“1”,而是指1个整体。

大家请看:我手中有1支橡皮泥,平均分成2份,它的是0.5支,

如果是2支呢:它的是1支,把谁看作单位“1”

如果是4支呢:

如果整盒12支呢:它的是6支,把谁看作单位“1”

可见,单位“1”可以是1个物体,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师:谁来告诉老师,举例说说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生举例,师加于肯定。

3、认识分数的意义

师:那么我们对分数有了重新的认识。修改板书:把(一个东西)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数叫分数,全班齐读,表示……表示……这就是分数的意义。(板书)表示……师:(看板书)同样是这个相同的分数,但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可以是0.5支、6支、4支,这都是因为单位“1”大小不同,所以单位“1”大小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出示板书)

4、阶段小结

师:学到这里,大家对分数有更深入的了解,说说你的收获,你都学到了什么?

㈡看书质疑,解决问题。

师:看来大家收获可真多,小明和小强也参加了今天的学习,现在他们正为一个数学问题争执不下,我请大家为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看书P34

生:不一样,再次强调单位“1”大小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相同

三、巩固练习,应用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有几道题要考考你们。

老师出示题目,你们自我检验一下。

㈠填一填。

1、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     份的数。

2、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㈡练一练。

1、图中共有(     )个苹果,2个苹果用分数表示是(     )。

 

2、一根钢管如下图,每份是这根钢管的        ,2份是这根钢管的        ,

(     )个

㈢思维训练:

   一个图形的是    ,你能画出这个图形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㈣应用实际:

为了帮助印度洋海啸受灾地区居民,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

四、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设计意图:

本节课分两课时主要知识点是:

①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分数具有相对性。

②巩固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能准确用分数表示数。

在本课设计时,我一直考虑是否如教案、教参安排的那样只讲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整体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相同,而当中是否要出现单位“1”的概念,并且分数的意义是否出现,可能是学旧教材的影响太深,最后我还是决定以分数的意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单位“1”三者的穿插出现在本课,第一次出现:先以书上的组织活动引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次出现:再引出单位“1”的概念,以复习和组织活动中的是4支和3支,然后以单位“1”引出分数的意义,在用分数的意义说时又第二次说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三次出现:最后第三次是从书上P34说一说“两本书的一样多吗?”来说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本课安排了三次说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间穿插单位“1”与“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单位“1”的印象最深,因为穿插了这两部分内容,所以练习多了,填一填其余以书上为准。

2、不足与反思。

本课中我精心安排了三次穿插,力图使学生在提出问题,组织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请单位“1”、“分数的意义”和“部分与整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分数有更深刻的认识,课堂的预设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本课教学中也有缺憾,在教学中出于保守、求稳的思想,课前引入都以引入,组织活动也都以这个分数为例,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上略显单一,直奔主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发散思维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