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您本次行程的导游员,您叫我小潘或潘导都行。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自秦兵马俑博物馆于19xx年10月1日开馆至今,已有为效众多国家的党政首脑都参观过这个博物馆,更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不远干里来参观这个人类奇迹。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留言说过:“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秦俑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秦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秦始皇,以便大家有个更好的了解。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13岁时就继承了王位,但是按照当时的制度,他直到22岁的时候才举行了加冕仪式,开始正式亲理国事。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统治,他还设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使国力不断强盛。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

城。在当时,修筑长城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他“焚书坑儒”这一专制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为了自己享乐,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但是他到死也没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宫殿。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骊山风景如画,绿树成荫。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秦始皇陵,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相当浩大的,在当时修建这么巨大的一个陵墓,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骊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为了防止流水冲跨陵墓,将它们都进行了人工改道,改为东西向流;在一个呢,骊山是一座土山,对当时修建秦陵来讲,就相当缺乏石料,需要从渭北等地运来。而当时没有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来搬移,可见当时修建这座陵墓的艰难了。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当时的地面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了,我们已经无法领略秦陵的全貌。 秦陵的地宫现在虽然还没有发掘,但是已经发掘了秦陵的一个陪葬坑,那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坑是秦军的缩影,它生动的再现

了当时秦国兵强马壮的威武场面。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一号坑,它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一号坑是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军阵。它是以长方阵的排列方式,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我们现在所看到面东而立的就是前锋部队。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侧翼和后卫,他们是为了防止敌人旁敲侧击和从背后偷袭。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军队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

大家也许要问秦始皇为什么要为他制作数量如此之多的兵马桶呢?它们是怎样烧制成的呢?原来,秦始皇曾想用4000童男童女为其殉葬。他降旨令李斯承办此事。李斯心中惧怕.未敢马上执行此令。因为建筑长城已惹得民怨沸腾,再让如此众多的童男童女殉葬,岂不是火上浇油吗?他将来恐怕也死无葬身之地。于是,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制作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桶,守护其亡灵,以壮声威。闻听此事,秦始皇大喜,他又重新降旨,让李斯征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以他的御林军为原型,制作陶俑。但这些桶必须手握实战兵器按实战队形排列,而且秦始皇再三嘱咐李斯,此事万不能叫御林军知道。因为秦朝民间流传一个说法,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复制成俑,其魂也就被勾走

了.这可是大忌。秦始皇当然不愿惹怒他喜爱的御林军了。工匠们纷纷去找御林军中自己的亲戚、朋友、老乡、熟人,仔细观察其容貌特征,并默记于心。由此,工匠们开始了大规模的制捅工程。 秦俑坑不仅是一座不朽的艺术宝库,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库。当时青铜铸造业已是十分发达,制造出了各种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也是后来秦军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铜剑了。“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这把青铜剑已历经了2000多年,但是表面并没有生锈,至今仍然是锋利无比。在它刚刚出土时,专家们曾经用它一次划透了20张纸。即使现在的玻璃刀想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 在一号坑以北20米处,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二号坑。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个从二号坑中出土的将军俑。将军在军队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处处显得与众不同。这个将军俑胸前佩带着两朵花结,就表明他曾经立了两次功。他所穿的铠甲以肚脐眼为界,肚脐以上是上片压下片;肚脐以下是下片压上片。这样是为了弯腰方便,便于指挥作战。这个将军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说明秦军中将军的待遇还是相当好的,也反应了早在秦代时,男子就有了将军肚。这也就是将军肚的起源了。 三号坑位于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处。它的面积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一共出土了四马、一车和68个陶俑。好了,游客朋友们,在这里,我的讲解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配合,如果我有做的不周的地方,还请大家原谅。期待与您再次相会。最后祝您归途愉快,事事

顺心,万事如意。

 

第二篇:论秦始皇陵之何时发掘

论秦始皇陵之何时发掘

摘要:历经两千年浩劫而得以幸存,秦陵无疑是全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该不该惊醒地下的君王,人们对帝王陵寝是否发掘的争论由来已久。一些人认为,埋在地下等于没有,何不开发出来还能产生经济效益,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现在的技术根本还不足以发掘。秦始皇陵到底该不该挖,什么时候挖,必须慎之又慎。

关键词:秦始皇陵 文化遗产 发掘 保护 秦始皇陵,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内城里面修建了堂皇的地下宫殿,顶上有用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如果说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那中国秦始皇陵无疑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法国前总统希拉克 “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19xx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xx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xx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秦始皇陵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该不该惊醒地下的君王,人们对帝王陵寝是否开掘争论不绝。特别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的文章,立即引来了广泛关注和激烈辨论。张五常称,现在打开秦始皇陵墓是个大好时机,“众人皆说,不打开始皇之陵,是因为打开会受到氧气的侵蚀,部分文物会受损。问题是如果永远不打开,等于没有,或有等于无。要打开才有价值,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问题是何时打开才对。”不久,张五常再次在博客发表文章,为打开秦始皇陵算起了经济账,张五常称,如果安排得好,秦始皇陵每年大约可以接待500万参观人次,按照每人收费人民币500元,每年门票收入是25亿,打开始皇陵墓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超打开陵墓及维修保养的所有费用。

一石击起千层浪,张五常提出的“打开秦始皇陵墓”的言论在考古界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考古界人士称,秦始皇陵墓什么时候打开,是不是打开,不应由经济学家来说,毕竟考古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考古发掘工作也是非常复杂的工程,陵墓的打开应该由考古学家来认真的论证才行。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丹青说:“无论动机如何,当务之急是要想好怎样保护,之所以要求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就是因为当下的科技尚不足以保存文物,发掘往往得不偿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也认为,在当前的环境下,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构成发掘秦始皇陵墓的借口,他说“我们现在还没有资格讨论秦始皇陵以及其他帝王陵墓的发掘问题,因为目前对现有的文物遗址遗迹还没有保护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以发掘帝王陵墓为切入点,以文物带动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观点,是一种幻想,是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

依笔者之见,打开秦始皇陵墓,为时尚早,的确我们现在还有很多条件不具备。

一、技术是打开陵墓的最大门槛

“如今几乎没一个国家主动开掘帝陵,国外文物大国如意大利和埃及,对于大型遗址也采取保护第一的态度。”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陈淳教授表示,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的开掘成为破坏,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刚开始发掘出来时,表面有艳丽陶彩,但现在已经黯淡失色,甚至变黑,目前秦兵马俑博物馆二号坑一千四百个秦俑正受到四十多种霉菌的侵袭;在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中,艳丽绢帛瞬间变为树皮样,千年鲜桃也转眼化成一摊水。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将永远消失。19xx年发掘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就是个失败的先例,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因此,“尽量不主动发掘”的理念在20世纪中后期成为国际共识。目前就技术上来说,我们国家还仍不具备发掘秦始皇陵墓所需的必要条件。因为在这些陵墓内,文物和周围的环境已经达到平衡,如果发掘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如何解决发掘前后的环境变化和文物遗址相协调,如何制定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以及永久性保护的操作措施,目前还都是难题。因此,专家建议秦始皇陵在30年—50年内不发掘。

二、工程浩大制约皇陵的发掘

秦始皇陵的规模决定了考古设施的规模,考古设施的保障不到位,想要挖秦陵简直难以想像。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周长与《汉书》说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 这样的话,我们在发掘前首先应当建造一个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这能否可行?将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楼,这样的立壁,如果是石头或哪怕是土石结合的还算牢固,如果像兵马俑坑那样只是板壁和土壁,会不会导致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那不是改变了立壁本身的

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再退一步,如果不是直上直下的立壁,而是阶梯状的立壁,兴许能避免塌方或容易避免塌方,可怎么构建下去的通道?况且地宫的发掘涉及一系列勘测、钻探、发掘、修复技术,我们没有科学揭露土木建筑陵寝的先例,缺乏直接发掘的经验,谁能保证来自考古学家的工作失误不可能发生?难道不能把发掘帝陵的机会留给技术能力肯定更强的后人吗?

三、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资阻碍发掘的进程

按考古发掘的规矩,既不能用炸药炸,也不能用推土机推,更不能用挖掘机掏。一句话,只能是一点一点地挖掘。这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就要历经春夏秋冬,就要面临风霜雨雪。如果要发掘秦始皇陵,那得用多少年呢?我们不妨算一算,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的先秦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积25万平方米,比它大约50倍。秦公大墓从19xx年被发现,到19xx年清理完成,挖了整整10年。照此推理,秦陵岂不是要挖400~500年?发掘需要巨大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3个最主要的要素。如此大规模的发掘,资金需求巨大,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发掘工作根本无法启动。挖秦陵要多少投资?挖好了后建造秦陵博物馆又要投资多少?造好了博物馆日常的维护和保护又要多少投资?再说人力和物力,就更难以预料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那就是:尽管我们泱泱大国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但古代帝王陵墓却是有限的。当今时代,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种现实,不可再生的古遗址、古墓葬的数量日趋减少,当我们的后代在研究历史文化时,面对一片“沙漠”,那该是何等的悲哀。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的着眼点首先还是保护,第二才是发掘,才是考虑其经济效益。无论有多大的经济效益,我们也不能用急功近利的办法,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长远的利益。现

在我们的保护技术还不够发达,文物保护存在很多问题,现在挖掘秦皇陵只能是毁了祖宗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被一些媒体称为“兵马俑之父”的秦俑馆前馆长袁仲一曾对记者说:“让秦始皇陵永远安静地在那儿,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模式。”的确,对于秦陵的保护,这也不失为一种绝佳的选择。

参考资料:1、新闻周刊

2、光明日报

3、百度

4、张五常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