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毛主席回韶山》有感

观《毛主席回韶山》有感

《毛主席回韶山》是一部优秀的历史纪录影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独特的欣赏价值。影片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也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丰富情感,这一切都使我备受感触。

“毛主席回韶山”这件事发生在19xx年6月,这距离毛泽东同志上次(也即是19xx年在故乡韶山举行暴动)呆在故乡的时间已经间隔了32年,距离抗日战争的胜利时间间隔了18年,距离新中国建立的时间间隔了22年。

然而,就是这一点让我最为感动,因为按中国古代的习俗,衣锦还乡本是至上的荣耀;而作为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最有权势的人,如果毛主席想要回到故乡,那只是一句话的事。可是,毛主席却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终日操劳,即便是在父母离世的时候也没有回乡尽孝,以至于32年后才得以再次回到故乡。这一点和当下有些人一旦有了出息就立马回乡炫耀,好像恨不得十里八乡的都知道似的形成鲜明地对比。所以,试问像毛主席这样伟大的领袖、这样伟大的情怀怎能不让我们尊重?怎能不让我们怀念?

我记得影片所描述毛主席回乡时特意要求回乡要安排要简单一些,强调不要带大量的随从人员。事实上,我们可爱而伟大的毛主席此次回乡只安排了3辆车以及极少的随从人员,可谓轻装简从。主席还特意强调回乡尽量不要扰民,体现出了主席对故乡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亲切关怀。所以,我在想当下的官员、所谓的人民的公仆在自

己出访地方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像毛主席学学,尽量不要那么大张旗鼓,朴素一点比说啥都好。

影片描述的历史背景是在大跃进时期,当时全国人民都在大炼钢铁,力争超英赶美。所以,党主席看到故乡人民为了炼钢把山上很多树都砍了,山间周围大都光秃秃的,甚至就连主席父母的坟墓都光秃秃的后十分伤感。所以,主席亲切地告诫公社书记,搞经济建设要切合实际、因地制宜,不能够滥砍滥划,破坏自然。而当主席看到故乡依旧缺电、缺干净清洁的饮用水时,不禁自责起来。主席说道“新中国都建立了快10年了,农村还没通水通电,这是政府的失职。主席在自责的同时,也指出农村要实现通水通电,建立新医疗、新环境,为新农村的建设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主席在故乡只呆了3天,但在这3天里,主席却一直没闲着。三天里,主席一面拜访故乡人民,一面考察故乡的实际情况。主席在面见群众时丝毫没有架子、和蔼可亲的,让故乡人民倍感亲切和爱戴,这也无怪乎故乡人民为什么会为了给主席送行而守了一夜,尽管主席本不希望扰民……

总之,《毛主席回韶山》是非常让人感动的,我相信人民不会因为主席曾经的犯错而否定主席的一切,相反,我们却对那位慈祥、和蔼、可爱、真实的老人树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第二篇:读《毛主席》有感

读《毛泽东的故事》有感

眼界

一个人的眼睛能看到什么?我很难说清楚,我只知道人与人的眼界是不同的,而这不同的眼界注定了人会有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命运。

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曾说过:我毛泽东干革命,一不图升官,二不图发财,三不图养家糊口,只图天下劳苦大众得到解放。这几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许多群众的心。正因为这样,跟随主席的人也越来越多,在他的眼界,有的并不是自己的荣誉,也不是自己的财富,更不是自己的一个温馨的小家,有的而是中国千千万万被地主、财主压迫的人民,百姓。主席的眼界在当时收到了许多人民的拥戴,正是因为他独特的“发展观”主席身边有的都是对他忠心耿耿的群众兵。

眼界的不一样决定了各人的人生境界,人生目标也不一样。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狭着其成就必微。三国的袁术固然有极其深的心机,却只看到了弹丸之利,贸然自尊为帝,是的众叛亲离,天下豪杰群起而攻之。袁术的失败正因为他的眼界只局限于中原,只浮于表面,他没有放眼天下,终究只得惨死。若袁术与主席对比,袁术做的一切一切只为了自己可以称帝,可以统领江山,在万人之上,无人之下,我只能说,他是自私的。然而,主席搞的革命是为了他自己吗?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说:不是!

曾记否,在一次表决会上,主席宣布了“愿留着留,愿走者走”的命令,当时的传令军陈满崽一脸恍惚,原来由于他娘的病重主席没有为难他,只因为主席心中有百姓,他主动安慰陈满崽。并且拿出拿出自己的钱作为他的路费,让他回家照顾母亲。主席的这种宽厚,博大的眼界是又有谁可以比的上的呢?

曾经有那么多的伟人,因为各自的眼界不同,而有了不同的成就。像马克思,他的眼界大到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历史,所以他看到了社会的规律,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像伽利略,他放眼整个宇宙,他看到了星际运行特点,将物理学推向一条巅峰之路,像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他因放眼广至百姓,看到了社会的黑暗,所以才建立了共 产 党,解放了新中国。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他既不能用于一隅,注目于一脚,也不能自高自大,妄图以一己之力登得九霄以凌云。只有把自己的眼界放在自己的目标上,才能创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