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反思与案例分析

初中英语教学反思与案例分析

东营区一中 张志红

好的教法是开展好教学活动的基本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总结,善于应用,才能不断的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熟悉教学内容,能够做到承上启下,准确授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为准确制定目标奠定基础。该“会运用”,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或提高要求。让学生在上课时就明确学习目标,使其学习有方向,激发其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在以后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案例片段(一)思考的问题:在单词教学中如何变单一为多样,变死板为生动? 我在教授单词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单词的使用语境, 如在教授cook和cooker这两个单词的时候,我分别出示了几张图片(一些橱具),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直观感知,从第一印象开始就对他们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认识,从而避免了对这两个词汇的混淆。然后再通过"He is a good cook, he has many cookers."这样的例句加深学生对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简单而明了的就掌握了他们的用法,而同时又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案例片段(二) 思考的问题: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是往往学习了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英语,还不能开口说英语,而只能纸上谈兵.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运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效果并不理想.如我在教授"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 ? B: No, I'm afraid I have no time . A: How about tomorrow? B: OK, I have time then .What's up? A: Let's go to the zoo. B: Sounds great. A: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 B: I like lions. They are strong. A: How about you ? B: I like pandas , they are cute." 这个对话,在第二天提问时,学生的背诵情况很好,但当我要求他们重新组织一个对话时,效果不尽人意.要 么两人一组的搭配不合适,按照固定的座位进行操练,有的搭配过于悬殊,开展不了对话;要么只会运用近期的知识点,稍微久远的就遗忘.

教学反思:针对以上所出现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

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案例片段(三) 思考的问题:如何在课文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是关于感恩节的.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做了一个课

件,Step 1:Show a flash:一个小动物跋山涉水去寻找它的母亲,然后在最后出现这样一句话: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mother’s love in the world!首先从视觉上对学生造成一个冲击.Step 2:Let 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by themselve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 then fill in the form.; the teacher gives the language points and some sentences, let the students grasp and use them.

教学反思:近几年来,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等一些洋节日不断的涌入国内,很多学生往往只是看到了它的表面现象,盲目地跟从,盲目地消费,而没有从内里去理解和接受.关于父母的生日,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而只记得父母为他/她过得每一个生日是否让他/她满意.在我的这堂课中,我十分注重感情的渗入,从母亲节起源的渗入,从我的母亲的渗入,从学生们母亲照片的渗入,一步步把学生带入我所要的情景中来.学生们在课堂上对于母亲的描述,对于母亲的理解,让我也真切体会到了他们不是没有感情,只是没有一个恰当的表达机会,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应该更多地创设这样的机会给学生们,而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感恩.

英语课程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英语能直接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并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英语教学要充分发挥起思想情感的教育作用,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在思想上、价值观上受到很好的教育和熏陶.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乐于开口,勇于实践,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二篇: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倡导下,合作学习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取得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合作学习在课堂上体现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小组合作学习。近几年来,笔者从本校公开课上不断能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给英语课堂带来的成功和愉悦。但在亲自尝试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呢?下面,笔者就选取部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上各有利弊的几个案例及其相应的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实效性欠缺现象之一

教师课前的设计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有些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活动,但是真正运用于课堂时却发现活动无法进行,出现了课堂教学的搁浅,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目标的制定和学生的现状发生了冲突。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不能达到教师的理想程度,这是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分析不透彻所致,教学目标太具体所致。

1.失败案例

一个教师在教授新目标英语如何制作色拉酱这一单元时,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设计了让学生讨论关于“How to make apple salad?”

的合作学习。要让七年级的学生说出制作水果色拉的步骤,这一点用汉语来表达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要让没有吃过,也没有见过色拉的农村学生说出制作步骤,远离生活的食品,确实困难。笔者认为该教师设计小组合作的初衷是良好的,是想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难题。但因为这一问题的难度值远超出该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因而即便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但实际上无法开展下去,平时学习很好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也是吱吱呜呜,表现不理想。最后该教师不得已草草收场。此种现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还是很普遍的。

2.对策

要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教师就必须真正做到备好教材的同时备好学生,一切都要围绕受教育的对象来进行,尽可能地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教材备得再精彩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实效性欠缺现象之二

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多次使用降低了合作的成效。课改中虽大力提倡小组合作,但并非每一节课都要使用或一节课使用多次。如不细细品味课改精神并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很多教师往往会走极端,形成课堂上滥用之现象。尤其是有些问题实在是过于简单,如设计小组合作讨论则大有“无病呻吟”之嫌。换言之,对于简单的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就可以解决。

1.成功案例

在教英语语法一般将来时的课堂教学的处理,某教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在上课一开始,该教师先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问学生: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 coming Sunday?(时间是变化的)在连续向一组同学提问后,课堂气氛开始高涨,几乎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试,因为问题简单,每位学生都想露一手。接着该教师又把话题转向另一个问题:Do you want to go camping?Are you going camping this Sunday?(因为没有学生回答go camping),这时几乎所有的人一起回答“Yes.“”And who do you want to go with?”此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with my father;with my best friends.” 紧接着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We know, before we do sth,we should make the plans,right?And I want to know your plans. Now next, please talk about your plans in groups.”随着教师指令的发出,小组活动开始进行,一切是那么的流畅且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这位教师的总体引导来看,对任务的主次轻重把握得较得体,做到了有提问、有讨论。

2.对策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任务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于比较复杂有一定讨论价值的任务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笔者相信,适当地、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会收到一定的成效。

三、实效性欠缺现象之三

1.主要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合作能力时常得不到真正的体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小组中能力强的同学包办代替能力弱的同学,小组讨论达成的观点往往是个别意见而非整体商讨的结果;(2)小组成员各持己见,讨论的结果不一致,不能达成共识,小组活动处于瘫

痪状态;(3)小组成员间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不够强,未能达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目标。

2.对策

教师要在平时活动时不断灌输给学生几方面的观点:首先,人人参与意识。组内成员不论强弱都要明确各自的任务;其次,能力强的同学对能力弱的同学可以实施帮助,但坚决反对包办代替现象的存在;再者,如出现意见不统一现象,最后应由组长统一观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多注意能力较弱的同学是否真正参与了活动。如果把弱势同学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改变原来怕上英语课,怕被教师提问的心理状态,这才是实现组内共同提高的有力见证。

四、实效性欠缺现象之四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场景体现为学生们在热火朝天的讨论、记录、评价和总结,教师却立于讲坛注视着学生或在学生中间漫不经心地踱步而没有深入学生当中去倾听他们进行的讨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游离于学生之外。有教师认为,活动本身的参与者是学生,教师参与到其中就不是学生的自主讨论了。这个错误的观点就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没有进行认真地定位。那么,教师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新课改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课堂中教师只是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课堂静得如一潭死水。

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动权,角色通常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者。而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多元化的。既是组织者、引导者,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有时还是讨论参与者,要高屋建瓴、有意识地参与到一些相对弱的小组中去。

由此可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角色的转换,并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适时把握合作活动的进展并合理调控,不但学生的参与激情会大增,克服困难的信心会更强,更重要的是不会偏离预期的效果。

五、实效性欠缺现象之五

教师的评价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个别、轻多数,重眼前、轻长远。在许多英语课堂活动结束之际,教师会扮演一个裁判员的角色对本次活动做出最后的裁决。当然,获得激励或被教师认为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小组成员会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和欢庆之中,但这毕竟只属于个别人的光荣。而教师往往忽略了大多数同学的努力,长此以往对大多数人的参与激情会起到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

因此,教师做出的评价要兼顾全体成员,评价的角度可以多元化。如,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观点新颖与否评出“最佳创意的小组”(The Most Creative Group);可以根据小组合作的精神面貌评出“最佳合作团体”(The Most Cooperative Group);也还可以根据小组英语交流的流畅度评出“最佳英语口语交际小组”(The Best Communication Group)。另外,教师根据一段时间内活动开展的情况可评出“周冠军组”(The Champion of the Week),“月冠军团体”(The Champion of

the month),在班级英语角( English Corner)公布,从而时刻激励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总而言之,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把学生从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给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满足需要的机会;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很好地激发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友谊,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养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