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良渚博物馆

参观良渚博物馆

今天,我们翠苑一小的啄木鸟假日小队来到了良渚文化博物馆。 一到馆门口,大家就看见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刻着 良渚文化博物院几个大字。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一支优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xx年首先发现于余杭良渚镇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良渚文化可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走进博物馆,我们去了第一展厅——发现求真。展厅里“时空隧道”里的奇异的梦幻光辉吸引着大家穿越了“时空隧道”,就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玉壁散发着奇异的光芒。

再往里走,大家到了能亲手体验良渚文化的活动场所了——拓画活动体验区。队员们兴奋极了,争先恐后地涌向拓印平台亲手体验起来了。

体验了拓画,大家都进入了第二展厅。第二展厅里展览的是复原后的良渚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完整的为我们展现出五千年前良渚古国的灿烂与辉煌。那里有良渚先民劳动场景,纺织场景,盖屋场景······还有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时的场景。

我们大家在这体验了捕鱼,捕鱼非常好玩。那有一个屏幕,只要等鱼游过来,在鱼后面走,鱼就会被你赶着走。只要把鱼赶到渔网里去,就算成功。

第三展厅展出了许多的玉琮、玉珠、玉壁等良渚时期的玉器 。队员们还发现,在这些玉器上,都刻着好多人脸兽身的花纹。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刻这些奇怪的花纹?他们是怎么刻出如此精美的图案的呢?

时间可过的真快,大家都要吃午饭了,队员们来到了博物馆的中心花园里,美美的吃起来。

这次参观良渚文化院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翠苑一小四(2)班啄木鸟假日小队报道

 

第二篇:让博物馆成为穿越良渚文化的一条路

博物馆,引导我们穿越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博物馆所在的“良渚圣地”位于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南面,104国道北侧,是“良渚文化村”距离良渚国家遗址公园最近的一个区块。在这400余亩范围里,集中了良渚文化时期最为典型的几种地貌:山坡、土墩、湖沼和绿洲。清澈的水系穿过104国道的底部与整个“良渚文化村”相连贯,这也使它具有生活的起源的意味。

良渚文化博物馆是“良渚圣地”的核心部分,由博物馆主体建筑和周边的主题园林组成。它们是“良渚圣地”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主体建筑由世界著名的DCA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大师设计,其本身就以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良渚圣地”不可或缺的藏品。DCA建筑师事务所成立于19xx年,在建筑设计规划、室内设计及家居设计领域享誉全球。项目所在的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法国、荷兰、中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等。共荣获20多个国内和国际奖项,其中包括RIBA、RFAC和AIA,以及AndreaPalladioPrize。19xx年还荣获Tessenow金奖。良渚文化博物馆是DCA第一次在杭州受南都房产委托设计良渚文化村的子项目。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DCA建筑师事务所总建筑师、项目负责人马可(MarkRandel)、建筑师爱特蕾(AnnetteFlohrschutz),以及景观设计师瑞博特(RobGrotewal)、项目负责人阿海默AxelHermening四人,他们用独特的眼光来看中国古老的良渚文化,用独创的理念来诠释、来设计良渚文化博物馆的特征,乃至赋予这一建筑以鲜活的灵魂。

问:良渚文化博物馆将以怎样的风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其与周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如何融为一体?

MarkRandel答:作为良渚国家遗址公园的导入区,“良渚圣地”以良渚文化博物馆为核心,利用自然的环境和地形,在室内和室外分别进行考古实物陈列、模拟场景展示、同期文化对照以及情景故事的表演和演绎,多方位、多角度地对良渚文化的文化内容、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恰当的表现和阐释。

良渚文化博物馆将是圣地公园在北部的终点。在西侧,与博物馆相连的是绵绵的山坡以及渐渐变宽的水面。整个用地的周边将种植密集的树木。但是为了透过树木看到周围的水景,在少量地方有控制性地留出适当的视线空间。

博物馆建在小山丘上,而小山丘的人工造型使得博物馆就像停泊在一个特殊的景观平台上。我们刻意使用技术化的表现方式,使部分山坡更陡峭,使得花园完全下沉,甚至用大台阶来表现山丘的人工造型。最重要的是,这种设计是对自然主义的一次改革。

人们的视线开始于停车场边的近水平台和下沉花园,结束于展示性小岛和博物馆建筑。不管人们从圣地公园还是从大路去接近博物馆,都会感受到雕塑性的建筑物与周边优美环境的协调性。通过与停车场相连的人行桥,参观者可进入博物馆。

博物馆从外形上看由四根长管组成,管子的宽度均为18米。但由于高低不同,所以错落有致。在每根管子内部安排有内庭院,内庭院将种有花草树木,采用天然采光。它既是参观环路的一部分,又是连接各展区的过渡,并向参观者提供自由选择参观路线的可能性。固定展区与临时展区各自分开,直接与序厅相连。另外,博物馆南边的小岛也是展示序列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小桥到达。货运则均通过建筑物北部的小路来完成。

问:伟大的文丘里在《学习拉斯维加斯》里面批评那种过于强调象征意义的建筑物是“鸭子”,而恰恰博物馆是最容易因为过于强调其象征意义而做成“鸭子”的。那么,你们在良渚文化博物馆的设计中如何回应这种批评并体现出独特的东方文化根源呢?

MarkRandel答:良渚的自然景观很好,而且还是考古的一个据点,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不希望只是把这个博物馆造成一幢房子,而是要与自然相融合,这也是我们在其中设计了很多内庭院的原因。我们目前的造型是和整个地块形状和内部功能相宜的。

良渚文化博物馆设计成现在这个造型首先是为了满足功能需要,展厅是最重要的,因为良渚文化博物馆的展品很丰富,而且内部空间很大,我们希望在展厅中有个方向性,因此是长条形的,而且强调节奏感,光线从亮到暗、从暗到亮,视线从(展厅内的)历史到(展厅外的)自然和庭院,再从自然和庭院收回到历史和展品上。

AnnetteFlohrschutz答:目前的这个造型和布局,和展览方对于我们提出的功能要求有关,他们希望有序地展示良渚文物的内容,于是我们根据地形和环境,将四个展厅设计成不同高低的单层长条形,又根据要“讲一个故事”的先后次序设计了展厅的布局和走向,而内庭院的设计在满足对于视觉过渡和心理过渡要求的同时,也是对于中国传统庭院设计的一种致敬。

问:刚才你们提到内庭院,内庭院是良渚文化博物馆的一个特点吗?

RobGrotewal答:不能这么说。内庭院和室外的庭院重要性是一样的,两者不可分开,它们是连续的、相互映衬的、同等重要的。

问:什么是好的景观?

RobGrotewal答:设计需要与周围环境相匹配,不能哗众取宠,要谦虚,让周围的环境体现得更好。

问:你们在良渚文化博物馆的景观处理上,是希望营造一种肃穆的氛围,还是希望能够让人们获得一种安详感、一种放松,甚至是让人们觉得可以在庭院和草坪上撒点野?

AxelHermening答:兼而有之。事实上,我们是希望当人们停留在展厅中时,能够感受到历史本身的东西,而当人们的视线或者脚步进入内庭或者外部环境中时,他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悠闲的氛围,我们觉得人们不应该是紧绷着神经持续数小时看完整个良渚文化史的,这个过程中应该有个视觉和心理的转换,也正是在这个转换中我们展现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一种映衬关系。

问:刚才RobGrotewal提到好的景观应该要谦虚,不能哗众取宠,那么我们怎么看待贝聿铭先生处理罗浮宫门口的入口设计?显然这个“金字塔”引发的争论已经比它是否满足本身的功能更多。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疑虑是———什么才算是好的博物馆?

MarkRandel答:好的博物馆应该是把所有的光荣留给展品,它本身是不张扬的,不应该喧宾夺主。回到你提的第一个问题,罗浮宫门口的金字塔是个绝妙的设计,它并没有破坏原有的环境,相反,它很好地处理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功能问题———怎么样解决数万人进入罗浮宫的入口问题,把入口放到地下显然是个聪明的做法,我们不要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外形上。 良渚文化博物馆所有建筑都只有一层,这种贴地展开的造型,其目的是让人们走来走去始终都能够处在和风景平视的平面上,良渚的山谷很漂亮,舒缓柔和,我们希望让人们在展品之外感受到就是在建筑以外的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这样一种文化,我们的建筑还是希望和整个缓坡的尺度吻合,包括我们在设计中所考虑的建筑的外立面,都是相当自然的,体现一种“天

人合一”的感觉,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概括,我想说的是,良渚文化博物馆是“一条路”,“这条有变化的路引导我们穿越整个良渚文化。”这个建筑并不是要让人们去惊叹、去瞻仰,相反,它引导人们在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情下去沉思、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