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

《窃读记》课后反思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13

《窃读记》课后反思2

进才实验学校 缪斯

教学设计: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可以采取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第一课时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本课后,让学生交流我的读书故事,结合自己的经历延伸阅读的体会。 教学切入点:文章虽没有什么情节冲突,大起大落,但作者的内心却因窃读而波澜起伏。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教学时要重视朗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绘声绘色地朗读,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窃读的滋味虽是苦乐交织,忧喜并存,但乐大于苦,喜大于惧,知识和智慧的丰收弥补了身体的劳累。这篇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对读书的酷爱,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朗读好了,也就体会到了。 课后反思:

这次观摩课有幸得到许多专家老师的指点,结合本人的思考,总结如下:

一、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抓住品读语言,体会情感的目的,从教会学生品读语言的方法到带领学生自行散读体会语言,最后在大家的点评讨论中提升对语言的审美:先由我出示第三节,抓住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的句子品味其中窃读的情感,然后朗读示范。 不过,当老师出示句子后,如果能先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再由老师介入,可以使学生在品读句子中以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言为抓手。

二、 品读教学组织有序;

小组品读语言的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先由学生各自圈划散读,温习品读的方法;接下来两人合作,由其中一位先读后说,同桌点评,调动全员参与,增强合作;最后鼓励同学在全班交流讨论,朗读出色的同学可以做小老师带领全班一起读,也可以“比一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品味热情。

朗读课型关键在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品读热情,同时又能引导学生点评的方法,那么学生就能在40分钟实实在在地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

三、 教学思路清晰:回忆导入 品读语言 表达延伸;

老师导入新课,然后教会学生品读的方法,接下来学生各自散读体验,互助点评,交流讨论,在全班交流时,老师及时评价、点拨、引导,捕捉发言中的智慧火花,将零星的体验整合起来,适当板书归纳。最后,读说结合,以读促说,最终实现以读促写的目的。

总之,这次教学展示,我作了充分准备,在课前反复钻研教材,在试讲后悉心听取了区两位教研员、校教研组长和听课老师提出的建议,反复修改教案,在他们

的帮助下,结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终于定稿。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无论是在备课环节的把握上,还是在教学的有效组织上都获益匪浅。感谢区教研室、学校和各位老师给我这样一个展示自己、反思自己的机会。希望自己再接再厉,总结语文教学中各种规律,备好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

《詹天佑》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并且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把詹天佑修筑铁路的经过写出来的。在课上,我围绕文章的中心词“杰出”、“爱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并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互相讨论、合作、欣赏中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两点给了我非常深刻的体会: 1、大胆放手让学生品读文章,踊跃谈出自己的体会。本文中有一句明显的核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大但让学生阅读课文,感悟从什么地方体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伟大。学生充分阅读,对于文中的描写进行品味,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难点“中部凿井法”、“两端凿进法”,“人”字形铁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杰出”与“爱国”整合起来理解,正是因为他对祖国充满热爱之情所以他才有这样杰出贡献。 2、在本文教学中理解“人”字形铁路是一个难点,有些学生在阅读后仍然在理解中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在黑板上版画来演示,生动的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理解,同时更增添了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本来设计安排利用能够网络了解祖国现在的铁路发展建设,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由于时间原因未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看来教师如何灵活的把握课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得以完整实现是一件需要长久努力的工作!

《泊船瓜洲》 课后反思

2011-07-18

【字号:大 中 小】【背景色 ■ ■ ■ ■ ■ ■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相 关: ◇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 >>详细 ◇ 人教:《古诗词三首》教学 >>详细

◇ 鄂教:《泊船瓜洲》教学设 >>详细 ◇ 西师大:《泊船瓜洲》教学 >>详细 在4月19日全区六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中,围绕“读中求解,读中求悟”这一主题,我执教了第18课——《泊船瓜洲》。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试图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主要的教学流程是:1、抓字眼,明诗意;2、入诗境,悟诗情;3、归纳学法,拓展学习。为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我侧重解与读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以课为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其中一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示意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通过示意图直观了解京口于瓜洲的位置关系。)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

二引入情境,利于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图片,教师描述)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在学生体悟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导个体、集体品读:

(指名说)

你有过思家的感受吗?(本班在五年级时开展过为期四天的农村实践活动) 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诗人和你是同样的感受,他会怎样吟诵这首诗?

如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促使学生想象,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三运用所学,适时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7条强调,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完成《泊船瓜洲》的学习任务后,及时归纳学法,让学生自学补充作品。

在拓展学习上,我选择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作品与《泊船瓜洲》在体裁、情感以及作者与南京的关系都是是相近的,容易帮助学生体悟生活经历中尚难理解的去国离家的情感;但不同的是,一是古体诗,一是现代诗,拓宽了阅读的时间跨度;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实现了情感升华,深化了学生情感内涵。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为迎合这次活动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并得到很多中肯的评价,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对新课标理解的不透彻,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

课后反思:《走遍天下书为侣》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60

课后反思:《走遍天下书为侣》

课后反思:《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

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针对目前儿童喜欢看漫画卡通,电视等,本文是一篇极富教育性的课文。因此,我在教学本课,采用联系比较策略,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讲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读书的行列。

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后反思《我的长生果》课后反思 (2010-10-12 15:05:38)

转载

标签:

杂谈

我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脑海中俘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选择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新鲜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来说明选择的理由。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的“长生果”》一课,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教学重在使学生懂得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通过重点段的阅读,让学生明白: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有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力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文本中没有难理解的句子,但成语教多,有些还是很常用的,但我们这里的孩子,学习主动性不强,总是依赖老师,经常都要老师督促才去查词典。这节课,我除了引导他们理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外,基本放手让学生自读。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没有讲得太多,其他的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

实际来谈体会,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领会正是作者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课堂上,热烈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会主动的学习,自觉地学习,才是真正学会学习。

分享 0

 

第二篇:对课后作业的一些粗浅反思

农村初中生化学作业情况的调查及对策

课题:农村初中生化学作业情况的调查及对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认识化学作业对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虽然课堂教学很重要,但适量的课外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2.通过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原因,找对策,让学生从不愿做作业到想做,喜欢做。认识到课堂效果与课外作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针对化学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交流,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的好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就作业问题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课外作业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作业,热爱做作业,渴望做化学作业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化学作业的力量,体验课堂效果与课外作业有机结合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做作业的方法与兴趣。

2.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把教学与作业进行有机渗透。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质疑引入

↓ ↓

分析反思-------反思抄作业现象 反思课业负担 反思作业质量 反思家庭教育 ↓ ↓

对策与建议---对作业布置问题 对家庭教育问题 对教师教学问题

↓ ↓ 小结-------总结归纳学生的家庭作业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样重要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然而过重的负担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容乐观!为此我们从学生的课后作业情况入手,展开调查研究.本课题从学生作业的数量、质量、内容、形式及完成情况等做详细调查,以便从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寻求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使学生的作业体现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把减负和提高学生素质落到实处;如何通过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是本课题开展研究的目的。

认真反思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十年中的突出问题,避免应试教育,树立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决心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把作业 进行有机渗透。提升化学作业的质量,将课堂教学 - 课外作业- 高级思维能力培养 -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掌握义务教育化学课标修订理念,认真学习化学新课标的内容。认真学习和领悟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导下把握好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运用、总结和反思所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那么作业也不例外,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情境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境,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适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做作业的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的去做作业,更好地认知,对教学过程起辅导、支持作用。

二、分析反思

? 反思抄作业现象

当今校园学生抄作业现象日趋严重。部分学生早晨匆匆赶到学校不是读书,而是抄作业;更有甚者“分工合作”集体抄作业。学生抄作业是中学教育中的一个顽疾。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败坏了学风,形成了惰性,影响了学业成绩,甚至严重妨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成绩的落后是表面的,不劳而获思想的滋生蔓延才是可怕的。抄作业,其主要责任在学生。但作为教师在追究学生这头原因的同时,应当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否拥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行为。许多学生抄作业与教师过激、粗糙的教学行为有关。

1、学生抄作业的原因之一:“我不会”

现象分析:这其中有三种,一是自身的惰性,不肯动脑筋,见到作业,头脑发胀,大呼不会做,缺乏钻研精神;二是而是恐惧心理,只要是老师没讲过的,自己就没有把握,人家做的总是对的,不自信;三是上课不专心,不会的越积越多,但作业又必须交,于是抄抄抄,可谓久病成疾。

反思之一:有没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课程改革到今天,“满堂灌”,“满堂问”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在泛滥,有些教师只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就了事或全力引导到自己唯一的预先设置。课堂如此,做作业是也便如此,缺少自主探究的精神,抄作业找答案成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二期课改要求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所以,课堂教学应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多一点空白给学生想象,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乐趣,增长才干。

反思之二:是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现实中,我们教师是在不断的扼杀学生的自信心,一次次作业、考试的失利,有些学生已很难找到自信。学生自信心的增强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解疑,在点滴的成功中逐渐培养自信,化小成功为大的成功。在一个个成功中掌握知识,完善人格,培养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学生抄作业的原因之二:“我要玩”

现象分析:玩是人之天性。但有些学生的观念是先玩后做作业,他们感叹学校生活已经很沉重,课余时间为何不玩一玩,结果玩的忘了时间,想起做作业已身心疲惫不堪,而作业不能不做,于是大抄特抄,应付了事。

反思之一:我们布置的作业是否有趣味性、挑战性?我们布置的作业更多的

是知识性,是在不断的巩固已学的知识,更多的是纸上谈兵,缺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做作业谈不上乐趣,而是无奈。其实,饶有趣味的,富有挑战的作业是学生所欢迎,也是乐于接受的。《遭遇美国教育》一书中写到了美国学校布置的作业——观察蚂蚁是如何捕食的,结果作者的儿子每天忙的脸上,身上都是泥,不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玩是人之天性,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是否也能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做到寓教于乐。

反思之二:我们的学校有没有成为学生的乐园?现在,大多数学校在拼命的追求升学率,于是忽略了“劳逸结合”的教育,许多教师恨不得学生整天钻在学习里,以提高教学的成绩。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增强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只要一有机会“玩”便拼命玩,管它作业不作业。

3、学生抄作业的原因之三:“作业太多了”

现象分析:这是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经常说的话。其原因有二:一是作业实在太多,来不及做;二是做作业效率不高,做事缺少条理性和计划性。

反思之一:我们布置的作业是否太多?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巩固,是必要的。但是漫无目的的“题海战术”是要不得的,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在机械的重复中形成了内耗。当作业成为了负担,思考的空间缺少了,谈何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多一些开放题,思考题。必要时进行分层作业,规定哪些基本题必做,哪些提高题可以选做,从而调动学生做作业的自主性。同时,各课教师要加强合作,班主任要作好调控,防止某天作业的“天量”,以免学生手忙脚乱不得不抄作业的发生。

反思之二:我们是否加强了学法的指导?我们教师更多的注重于教法,现在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使人眼花缭乱。其实所有的教法都应落实到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所在。所以,平时加强学法的指导,如做好笔记,做事应抓住重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 反思课业负担

按照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所明确指出的“保证初中生9小时以上的睡眠。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普遍睡眠时间不足。46%的初中生睡眠时间低于8个小时。

究竟是谁在抢占学生们的睡眠时间?调查显示,在校时间长,家庭作业多,课外加班忙是影响学生睡眠时间的三大因素。

就算是放学回家了,孩子们也决不会轻松。22%的初三学生每天要写作业4小时以上。

睡眠不足、犯困,对中学生意味着什么?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影响不大,习惯了就没事了。而据心理学专家介绍,睡眠不足将导致精神不集中、记忆力衰退、学习效率低下等;长期睡眠不足更可能会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神经衰弱,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生理学研究则表明,少年儿童的生长主要在睡眠时完成。一般情况下,深夜22时至1时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也是人体内细胞坏死和新生最活跃的时间。如果错过这段睡眠时间,细胞的新陈代谢将受到影响,即使以后补睡也无法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睡眠不足的孩子们,正在不可修复地透支他们的青春和健康。

三、对策与建议

1、对作业布置问题

反思学生抄作业问题、课业负担较重问题、学习方式转变问题,我们要从作业布置上进一步优化。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后,完成一定的作业,对于巩固所学知识,训练思维方法,发展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布置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材施教,突出层次性。所谓因材施教,不仅指教法的选择,还应该包括作业布置的层次性,要注意照顾到三方面的学生: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以后,尝试思考和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新知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在作业布置上按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层次的不同,把每天的作业都分成“最低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三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把基础知识题作为“最低要求”,需要一定技能才能解决的题作为“一般要求”,而需要较高能力才能解答的题就作为“较高要求”。但在

实际操作过程中,当发现学生有对自己降低要求的趋势时,就适当把一部分高一个层次的题“变作”低一个层次的题;相反,当某个内容比较难学或某个时段学生情绪比较低落(如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时就可以适当把一部分低一个层次的题“变作”高一个层次的题。总之,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作为调整标准。保证让学生及时完成作业,把精力放在理解和运用知识上,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学习的信心,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2)寓学于乐,体现趣味性。爱恩斯坦说:“兴趣是学习的母亲。”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根据各学科的特点选择,例如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改错题、计算题等经常变换,课本习题、自编习题、计算类题目、表述类题目(如单元小结、学习体会、学科故事、小论文等)互相穿插,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如“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指示剂”等,都颇具新意,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也从这些活动中体验到化学的魅力。

(3)教学相长,重视互动性。随着课改的深入,作业布置不应只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作业题目,可以有师生命题、同桌互选、学生自选等多种形式,这样更能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业布置的互动性还应体现在师生之间,有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同做作业,在真实的情境里实现师生的“同心、同行、同乐”,激发学生“试与老师比高低”的好胜心理,体会师生共同建构新知识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4)自主探究,尝试开放性。现实世界的许多问题是开放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开放性作业以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新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内在的动力,这将大大激发学生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我们可就此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例如在进行“燃烧与灭火”这一

课的教学,处理教材时联系克拉玛依友谊宾馆的一场大火及俄罗斯友谊大学的火灾,采用了“调查—决策”模式,一周前布置学生进行火灾情况调查:①火灾发生的地点和原因是什么?②火灾发生后人们如何自救与救火?③如果当时你在场,你怎么办?④火灾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实践证明,效果良好,从而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收获、成长。

展望未来,今后的作业设计将从重课外向课内兼顾发展,从重视教的行为向重视学的活动发展;从紧扣考纲向生活应用发展;从重题型向重作业功能发展。作业内容从单科向多科综合发展,强调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作业来取代虚拟情景的问题解决。作业功能也会从识记为主向理解运用发展。以创新自主为目标的研究性作业将会广泛地出现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作业资源的概念将会提出,并得到关注。

2、对家庭教育问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基于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方式、方法,基于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深感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创建学习型家庭,形成家校合力是促进农村学生顺利完成作业的有效途径。

确立家长是配合教师形成家校合力的“第一资源”,家校联动是最有效的途径。“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家长的希望,“桃李芬芳”是每一位园丁的期望,二者有共同的原景。教师有知识、方法,教师相对家长毕竟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家长有真情,有时间,这是因为一个化学教师要面对120——160位学生,而家长是父母两人面对一个孩子,因此,二者要优势互补,教师应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的机会实施“针对家长辅导学生家庭作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发挥家长在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在实践中学习化学的兴趣,挖掘学生丰富多元的潜质。

化学教师对家长的指导侧重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导家长如何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化学知识,培养兴趣,点燃孩子的智慧之火。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在孩子的学习动机中,兴趣应占很大比重。这是教育文明化的标志之一,兴

趣有巨大的内趋力,可以引发奔放的热情。人类文明史上卓有建树的伟大人物,对此都有深切感受。在强调兴趣的重要时,他们往往不怕讲过头。

家长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在做作业时,不时会闪现兴趣的火花,家长要善于捕捉并及时“助热”。例如初中学生开始学习化学,可结合课本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故事、创设一些有趣的情景等等。只要有心,机会很多。

二是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面对身心发展巨变期、逆反期的初三学生,有想法还要有方法,有的话天天说,却未必有效果。如果一位厂长每天下班时守在厂门口问工人:“你定额完成了吗?”这和一回家就问孩子功课引起的心理反感,恐怕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我们不问问:“今天你什么课上得最有意思?”你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球赛胜负如何?”“你借到了什么新书?”??假如我们对孩子的精神生活表示淡漠,缺少起码的关注,只是想到营养与成绩,长此以往,孩子的热情与求知欲就会减退,学习日益被动。关于这一点,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早已告诫过老师与家长。同时,缺少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关注,还会造成两代人感情上的隔阂,而感情一旦淡漠,心灵就很难沟通了。

有些话孩子听不进,可能是道理过于笼统,如果把道理说得具体些,效果会好一些。

例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遗忘的速度并不均匀,开始学习后的第一天遗忘得最快,可能损失60%,以后则逐渐变慢。因此在学习的当天及时复习加以巩固,对提高记忆效率将事半功倍。家长可把这个道理,结合作业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听,让他们亲身体验,使他们切实感到及时完成作业的好处,从而自愿接受作业。如果只是笼统地讲学习目的与作业态度,甚至施加压力,恐怕都无济于事。

大人尚能笑谈真理,何况孩子求知呢?愁眉苦脸是什么事也做不好的。有些家长将一味宣传“苦读”的文章给孩子看,而且似乎愈苦愈高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成年人都在力求愉快地进行生产劳动,我们为什么要使孩子认为读书做作业是“苦”的呢?

除此以外,家长也应尽可能把孩子做作业所用的时间和情况告诉老师。从学校的教育角度看来,这正是学校所期待的信息反馈。学校可以据此作出调节。

家长在不懈地引导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还应当劝阻孩子不要经常“挑灯夜战”。在肯定其热情的同时,要讲清危害。鼓励孩子分清主次,学会“弹钢琴”。如果仍未及时完成,家长还应协助他们消除负疚感,使其心情“多云转晴”,在他感到愉快些时,再不失时机地鼓励他“攻一下”。

什么时候,能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学校所规定的作业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而不在是课业负担!什么时候,更多的爸爸妈妈能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做功课,而露出欣慰的笑容??对于这种教育和谐的向往,不是一种非常实际而又美好的家庭教育理想吗?为了理想,为了老师与家长的共同愿景,必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3、对教师教学问题

教师课堂教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首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课后作业顺利完成的前提。

(1)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要想保质保量地上好每一节课,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设计好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该说的一句也不要说。我在教学中都是力争提前几分钟或十几分钟讲完一节课的内容,然后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当众分析、解答。课堂教学结构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遵循千篇一律的程序。不论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千方百计的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出良好的气氛和环境。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勇于提问。另外,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一小部分学生,教师设计的教学结构应该是学生欢迎的,能够把绝大部分甚至全体学生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仅如此,还应当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样的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反之,如果教师课堂上只顾“满堂灌”,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只是听老师讲,记笔记,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气氛就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效率。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把教师精心备好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就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

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重点内容精讲精练。还要针对所讲的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要硬灌,也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应让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摸索教学规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精讲精练。例如:初三学习氢氧化钠易潮解的性质时,先展示氢氧化钠样品,然后取一小颗氢氧化钠置于表面皿上,让全班学生传看,当最后一位学生传回时,表面皿已有潮湿出现,学生议论纷纷,这时问题情境形成了。在这好奇的气氛中,教师提出,请同学们想一想,氢氧化钠露于空气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不失时机地把现象与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到学习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再把盐酸滴入表面皿的溶液里,有气泡冒出,把学生置于既感兴趣又感困惑情境中,这时提问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会有气泡吗?出现气泡说明表面皿溶液是什么溶液?你能想出其中的奥妙吗?从而使学生在兴奋和良好的学习状态中获取知识。

在解决“过量问题”时,教学中对问题,采用了几条规律:“化学方程要配平,换算纯量代方程,左右单位要相应,上下单位要相同,遇到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对准计算细完成。”结果这类问题只让学生练了一个习题,学生掌握 了这个规律后,就会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后再遇到其他有关问题时,就会迎刃而解。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课后作业顺利完成的基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对于初中学生,兴趣尤其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化学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缺乏兴趣,就谈不上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果及课后作业情况就可想而知。

(1)发挥演示实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形象鲜明,生动的演示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习兴趣,是创造学习最佳情况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氧气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没有按照先物理性质后化学性质的常规步骤平铺直叙,而是调整顺序,以演示实验开路,以“趣”引“思”。我预先准备了两瓶气体,一瓶氧气和一瓶空气。放在讲台上,告诉学生:两瓶气体中一瓶是氧气,一瓶是空气,你能确识哪一瓶是氧气吗?这时全班学生注意力集中,议论纷纷,但说不出解决办法。我又问:“用肉眼能否确认呢?”大家都说不能,因为氧气和空气一样,也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正当学

生进入“心求通而末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排”状态时,我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两只瓶中,学生看到了迥然不同的现象,问题是迎刃而解。通过以上实验,学生既明确了氧气的“色、态、味”等物理性质,对氧气的化学性质也获得了生动的感知。学生觉得 轻松愉快。

(2)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兴趣。

如在讲授“金属的物理性质”时,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家中的各种金属制品,课上通过分析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启发学生思考“图8-3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中分别利用了金属的哪些物理性质,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分析回答教材“表8--1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所设置的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生产硬币时对金属的选材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再对影响金属用途的相关因素进行归纳。这样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主动地思考和分析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自我需求得到实现,有利于持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体会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作业对学生的重要性。

(3)提供动手机会,发展学习兴趣

农村初中学生特别喜欢自己做实验,正如有些学生所说:“见到仪器手发痒,不摸不弄不舒畅。”如果能够满足学生这种迫切的心理需要,就能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克服学校仪器、药品不足困难,不怕耗费时间和精力,开足开全学生分组实验,为学生亲自动手创设良好的情境,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增长才干,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学生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学风。

我还组织学生参加“化学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

如:几种花在不同PH值溶液中变色情况的探究;调查某居民小区生活用水的情况;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测定等。在这些课外活动中,学生兴趣浓郁,实验能力不断提高。

以上是本人就“农村初中学生完成化学作业情况”展开的调查,结合教育实

践,进行了反思与对策研究,深感学生作业问题涉及面很广,从人的角度,涉及教师、学生与家长如何互动,形成合力;从作业的数量、质量角度,涉及减负增效的统一;从作业形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看涉及“教与学方式”的改变??目前,就课题的调查、反思及对策研究还是初步的、浅层的,但我深刻感受到“学生的家庭作业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样重要”,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也要聚焦作业改革。作业改革要踏踏实实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搭建实践体验的平台,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成功乐趣的主动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反思

对课后作业的一些粗浅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