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河东小学 李秀红

【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课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课第一个活动是使物体发出声音,第二个活动是探究发声物体都振动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建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声音的变化以及声音的传播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都已经有了许多直观的感受,获得了许多关于声音的知识和经验。小学生虽然声音现象很熟悉,但是并不一定真正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也不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本课将通过在学生已有的有关声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多个物体的实验,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并进行假设性解释,最后学生通过用音叉做实验,进一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学生的多次实验与思考中建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了解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小鼓、尺子、橡皮筋、豆粒、音叉、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不时地会听到各种声音,你们听![播放各种声音]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回答)我们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谁来试一试?师: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出发,启发学生谈话,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猜测

- 1 -

师:那么,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你能猜测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前概念,启发学生科学探究要养成猜测的习惯。】

三、探索新知

1、使物体发出声音

(1)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三种物体:小鼓、直尺、橡皮筋。你们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学生分组活动,要求轻轻用力分别使三种物品发出声音,并观察它们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3)交流:你们是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使物体不发出声音

(1)教师:刚才,我们轻轻用力,小鼓、直尺、橡皮筋就发出了声音,那么,你们能不能做到在小鼓、直尺、橡皮筋上用力,可是它们就是不发出声音?

(2)学生小组活动

(3)交流:哪个小组做到了在小鼓、直尺、橡皮筋上用力,可是它们就是不发出声音? 我们用力了,可是物体并没有发出声音,这会为什么呢?

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区别?发声使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4)小结,并相机揭示“振动”这一科学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引发探究欲望,并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思考,发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3、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1)学生自主体验发声物体是否都在振动。

(2)用音叉来体验。

A、教师出示音叉,击打音叉,提问:音叉发出了声音,它现在是不是在振动呢?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音叉是不是在振动?

B、分组实验,并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C、交流:音叉发声时在振动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3)追问: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

4、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体验和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泥面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物体发声时是振动的,停止振动,就不能发出声音。从而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 2 -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应用

(1)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我们感觉振动非常明显的地方,猜猜它在哪儿?

(2)白纸会唱歌,怎么回事?

(3)出示哨子,你能解释它是怎么发声的吗?

六、结束语:

平时我们听到过很多美妙动人的声音,有关声音,你还想了解什么?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探究声音的变化。

七、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鼓

直尺

橡皮筋 不断重复地往返运动(振动)声音

音叉

?

八、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我首先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入课题,并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本课的教学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探究兴趣比较浓厚,在观察、比较、和思考中建构、振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等科学概念。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实验活动还需进行有机整合,避免重复活动。

2、教学语言还需再精炼。

3、个别教学环节还需在细密的思考。

4、教师的教学机智需加强,要逐步做到在学生的各种情况下做出相应的评价与引导。

5、教师在学生实验活动中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之中,了解每一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并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拨。

- 3 -

 

第二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本课在本单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课《听听声音》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的传播》等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充分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交流汇报→获得结论的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学情分析】

在本课学习之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借助其他物体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能想办法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假设,想办法使物体的振动能够看见。

【教学准备】每组学生:皮筋,塑料尺,音叉,装好水的水槽,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皮筋,塑料尺,音叉,装好水的水槽,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进行一次冲关旅行,要想赢得最后的胜

利需要你们积极的配合,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的,让我们出发吧!

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关。(师打开小黑板上的白条,呈现:我是小小

观察员。)

教师陈述闯关题目:考考大家的的耳朵。问:你听到了几种声音,分别 1

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

学生认真倾听并回答,完成任务。

二、建立假设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不错,我们顺利通过第一关,祝贺大家。我们继续闯

关,第二关是什么呢?(小黑板呈现:我是小小预测员)

师:这关的题目很简单,刚才大家听到了这么多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

生的吗?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猜测:摩擦,撞击,敲打??

三、收集证据

1、师:同学们猜测了这么多原因,到底谁说得对呢?同学们肯定很想知道,

那我们就赶紧进入下一关吧:我是小小实验员,我们先完成第一个实验,制造声

音。

(出示塑料尺)这是什么?(出示皮筋)这是什么?你们能分别使它们发出

声音吗?它们发声时是怎么样的?(师出示小黑板说明实验要求。)比一比,看

哪组最认真,开始吧!

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做得很认真,下面请几组来交流一下。

2、引导探究:

师:刚才我们使物体发出了声音,我们一起来看看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 征。拨动尺子、橡皮筋,观察它们发声时的运动过程和特点是怎样的?

生:来回运动的,上下运动的、往返运动的??

师: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我们把这样不断重复地往返运动称为振动(板

书)。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振动吗?

生:能!(用手势表示振动)

师:在刚才我们用牛皮筋和直尺做实验时,都能看到它们的振动。可实际上,

有很多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我们用肉眼是不能直接看到它的振动的。比如,(教

师拿出音叉)这是音叉,现在老师要敲打它,让它发出声音,请你仔细观察,它

在发出声音的同时,能不能看到它在振动。

你听到声音了吗?看到它在振动了吗?(没有看到)

是呀!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它的振动,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呢?

师生讨论:可以借助其他材料帮忙!在学习风向和风速时,我们是怎么判断

的呢?(借助风向标和小风旗)今天老师请到的帮手是:(展示乒乓球)

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发声的音叉和不发声的音叉接近悬挂着的乒乓球,会出现

什么情况。(教师演示)

生:发声的音叉接近乒乓球时,乒乓球向外抖动起来了,而不发声的音叉接

近乒乓球时,乒乓球毫无反应。

师:嗯,描述得真准确,大拇指送给你,同学们想想: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

3、师:你们说得很对,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发声的音叉和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水面上又会出现什么变化。

生预测后再进行分组实验,(教师演示,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小黑板出示:实验2注意事项)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刚才的观察和分析,好吗?

生: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水面上立即出现了波纹,也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实验,你们发现振动与发声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生1:物体发声是由振动引起的。

生2: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第三关真是费了我们不少时间,同学们表现都非常棒,尤其是第-组,

现在我们可以进入第四关:我是小小发现员。

四、联系生活,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们是四(6)班,我们爱上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五、小结:

师:经过大家的实验,以及小组的配合,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就得到了解答。是什么?大家一起说。

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师:好,我宣布我们这次冲关旅行结束,所有同学都冲关成功,用最热烈的掌声祝贺自己吧!

五、板书设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不断重复地往返运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