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十一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正确率比较高,可是一进入除法应用题的学习,数量关系就相对复杂了,所以教学时我觉得要特别重视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两节课,一节新授,一节课堂练习。上完后,学生的整体作业反馈,正确率在15℅--20℅之间,说明学生独立解决分数应用题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尽管课堂我个人感觉良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想结合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几个问题,结合家庭作业学生书写的等量关系式,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考一:学生不能正确独立解决分数应用题,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能够准确找到单位“1”,但是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首先要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找到单位“1”是画线段图的基础,学生具备了划线段图的基础,就应该借助线段图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分数应用题的能力。课堂实录,出示: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让所有学生清楚美术组比航模组多的人数是航模组的,航模组有多少人?从线段图上学生清楚的看到“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其实就是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也就是(1+)。这时解题思路就一目了然了。这里结合学生的课堂情况,可以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二:学生之所以在分数应用题出现困难,主要是几种类型混淆,我觉得应该结合教材的习题,自己重新调整练习的顺序,加大“对比”教学,充分运用对比,让学生通过分数乘 1

法应用题理解除法应用题。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1+)可以说成航模组的(1+)是美术组的人数,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得出这类应用题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或方程”就能解决问题。思考三:课堂上,我简单进行了总结,就是已知单位“1”,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进行计算;求单位“1”,结合除法的意义,用除法进行计算,找准分率和相对应的已知数量,抽象概括数量关系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当然用方程解决也是好办法,借助方程的实例,简单总结了算术方法。这样总结好像有着较大的失误,根据学生的作业,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所以我觉得第二个课时的小结,是不是有点多余呢?结合新课程标准“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也许作为老师,我有点拔苗助长了,仍然应该“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思考四:鼓励方法多样,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我结合自己的课堂认为一题多解,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我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采取多种不同的解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

 

第二篇:浅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

浅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

[内容摘要]在传统教学中,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抽象乏味,导致学生解题方法单一,并趋于模式化,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好的教学方法,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受之“鱼”,而非“鱼”。

[关键词]分数乘除应用题教学 数学原理 直观教学 解题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一个重难点,它的地位举重足轻重。它的教学时常让教师棘手,令学生头痛。的确,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一方面使得教师很难联系实际进行直观教学,另一方面学生也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教者无趣,听者乏味,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1、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没有深刻理解,教师教学中也只停留在应用分数乘除的意义进行计算的浅层次上,使学生很难将其联系到分数应用题中。

2、教师缺乏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大多数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只一味灌输解题方面的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使得大多数学生只会按图救骥,但结果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认为教学中,教师应讲清数学原理,并极力寻求更直观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辅以适当的解题技巧。这样才能将学生怕学厌学的情绪转化为易学、乐学。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联系整数应用题进行教学

分数应用题与整数应用题相比,它们之间是有共性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含有整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而学生对整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非常熟悉,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数量关系,要求学生能够辨析清楚。

譬如:“一辆汽车平均每分钟行4

3千米,30分钟行多少千米?”

这是个路程问题,已知速度、时间,要求所行路程,学生都很熟悉在整数应用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从这点上说,它和整数应用题是一致的。

再譬如:“食堂10天烧煤吨,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吨?”这道题涉及到平均54

分的问题用除法,这和整数应用题也是一致的,当然这其中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把题中的吨改为40吨,该怎么做,这样学生就更能体会两者的联系了。 54

二、理清分数三类应用题的关系

分数乘除法三类基本应用题是:第一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第二类,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三类: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这三类应用题从本质上说,它们的解题依据是相通的。

譬如:1200米的是多少?这道题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53

之几用乘法,得出答案为1200×=600(米),很显然这是第二类应用题,它可53

以转化为第一类应用题:

600米是1000米的几分之几?解法为600÷1000= 53

还可以转化为第三类应用题:已知一条路的是600米,这条路长多少米?53

解法为600÷=1000米。 53

由上面不难看出:

如果把1200米设为A,600米设为B,设为C,根据原题意可以得出A×53

C=B,再根据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即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得出另外两个关系式:①C=B÷A;②A=B÷C,从而解决原题转化后的两道题。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三类应用题的相通点,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进行这三类应用题的对比练习,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这三类应用题的联系之后,教师再逐步加大练习的难度,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应用题并解决,教师再从中渗透解决

此类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达到“自悟”。

三、帮助学生找准单位“1”的量

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单位“1”的量,即标准量,而单位“1”的量往往存在于题中的关键句中,如何找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心得:

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都有关键句,而在这些关键句中往往都会出现分数,根据分数的概念,找出分数中分母是把“什么”平均几份的,而这里的“什么”即为单位“1”的量。如“一堆货物的23”一句中,引导学生说出“23”这个分

数中分母“3”是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通过思考,学生不难看出这里是把一堆货物平均分成3分,那么本题中“一堆货物”即为单位“1”的量;再如:“一年级人数比二年级人数多25”一句中,抓住“25”找出分母“5”是把什么平均分

的,通过理解句意,得出“5”分的是二年级人数,单位“1”的量就显而易见了。

不少教师上课时总会提到“的”、“比”、“占”等字词的后面即为单位“1”的量,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应出现在初教时,因为这样会让学生盲目地接受了一种定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在学生自己悟出后加以适当点拨。当然在实际问题中,经常会遇到关键句叙述不完整的情况,如:六(1)班有45人,女生占49,女生多少人?关键句“女生占49”中只有一个量“女生”,另一个量省略了,

具体省略了什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后句多读,去理解,从而得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4

9,即全班人数为标准量”。再如:“现降价27

2

7”,叙述更简单,引导学生”,即原价为标准量。 理解句意,让学生明确本句意为“现价比原价降低

四、用反推法帮助学生找出数量关系

反推法是从所求问题出发,找出获得解决所求问题的充分条件的方法,利用反推法,可以逐层找出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而这些未知的充分条件必然与题中已知条件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充分条件与已知条件之间有着某

种数量关系,找出这些数量关系之后,就能求出充分条件,最终解决所求问题,利用反推法解决,环环紧扣,思路清晰,也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譬如:某校有女生160人,正好占男生的,全校有多少人? 98

解决这道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要求全校人数必须知道什么?(男生人数)题中男女生人数都是已知条件吗?题中只给出了女生人数,那么男生人数如何去求呢?男生人数又和什么量之间有关系呢?根据题义得出:女生人数(160人)占男生人数的,列出关系式:男生人数×=160,据此得出男生人数,最终求9988

出全校人数。

解题过程包含了两个关系式:

① 全校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②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98

再如:一个食堂,第一天运煤200吨,是第二天运煤的

第二天的,第三天运煤多少吨? 5423,第三天运的煤是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第三天运煤量跟什么量有关系?跟第二天运煤量有关系,列出关系式:

第三天运煤量=第二天运煤量×4

5

从而把问题转化为求第二天运煤量上,而它也不是已知条件,而第二天运煤量又和第一天运煤量有关,列出关系式:

第一天运煤(200吨)=第二天运煤×

从而求出第三天的运煤量。

五、通过画线段图找出具体量的“对应分率”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往往都会有一些具体量,而这些具体量整合在一起,往往会找出其对应的分率,那么如何将这一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呢?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23,据此关系求出了第二天运煤量,

浅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

先来看一道简单的应用题:鸡是鸭的2

3,鸡比鸭少10只,鸭有多少只?

解决此题,先确定单位“1”的量,即鸭的只数,先画出表示鸭的线段,题中提出鸡比鸭少2

3,所以应把表示鸭的线段分成3份,而鸡的线段图应画成相等

的2份,鸡比鸭少的10只,即为具体量,那这个具体量如何在图中表示呢?画出以下线段图。

鸭:

鸡:

学生通过作图并看图,不难看出,10只应该占了鸭的(即1-得来),3311

也就是说已知鸭的是10只,求鸭。这样这道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31

再来看一较复杂的应用题:

一本书第一天看了1

4,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14还多4页,第三天看了40页,

正好看完,这本书共多少页?

初看这道题较复杂,那如何着手呢?第一步,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先把这本书平均分成4份,标出第一、二、三天看的,即为下图:

第一天看 第二天看 第三天看

1

4 14 多4页 看40页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抓住具体量“4页”和“40页”,同学不难发现(4+40)页所对应的分率应为(1―1

4―14)即24,也就是44页占这本书的24,这样原本

相当复杂的应用题由于画出了正确的线段图,就轻轻松松地解决了。

六、利用比的知识解决分数应用题

比和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比的前项相当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3写成,那么能不能把比的知识应用到分数乘除法31

应用题中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得出了结论:这是可行的。

譬如:“妈妈买了一套衣服用去184元,其中裤子的价钱是上衣的,上衣53

多少元?”这题可以引导学生把裤子和上衣的价钱比写出来,即为3∶5,这样学生很容易看出裤子和上衣的价钱共有8份,题目中又告知我们一共用去184元,即8份为184元,由此得1份为184÷8=23(元),上衣5份即23×5=115元。

在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分数应用题,因为在学生看来,“比”这个概念比“分数”更具体,更直观。

七、教师可适当给出一些解题技巧

在教学中,解方程的方法往往最被教师认同,在教师看来,所列方程是根据题中数量关系得来,学生易懂,教学起来更有说服力。当然,对我个人而言,我也非常认同这种方法,但学生往往觉得列方程很费事,大多数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这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解题技巧。

比如单位“1”的量知道的情况下,求比较量,用乘法,比较量比单位“1”的量多,就用单位“1”的量×(1+几

几),“少几几”就用单位“1)的量×(1-几几)。

比较量知道的情况下,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比较量比单位“1”的量多几

几,用比较量÷(1+几几),“少几几”用比较量÷(1-几几)。

当然,我认为: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这些技巧性的东西,应在学生熟知基本解题方法之后,加以对比练习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真正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切不可按图索骥,让记忆替代了思维,刻板压抑了灵活。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应把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放在首位,只有通过创造性地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才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他会很自然地形成“我要学”的习惯,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成效。

浅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

浅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

作 者: 尹 金 标

单 位:槐林镇中心小学 时 间: 2010.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