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公平教学反思_doc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

《游戏公平》这节课属于概率的一个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尝试定性描述及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通过 “掷硬币”、“玩转盘”、“掷骰子”等游戏活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亲身试验,验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能自己尝试设计使双方都公平的游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感受,从而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节课下来,有几点感受:

1、本节课,我创设了玩转盘的游戏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要想一个使双方都公平的游戏方法!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适时让学生设计转盘,使游戏公平。有了公平的转盘还要有公平的游戏规则。这时出现笑笑的方法: “大于3点学生先行,小于3点老师先行”你们觉得这个办法好吗?公平吗?这样,学生因为对游戏感兴趣,故而全身心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

2、本课的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体验性的特点,因此我注重让学生亲自从事试验,引导学生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组织活动由浅入深,通过“提出问题——开展辩论——得出结论——试验验证——分析数据——修改规则——自己设计新游戏规则”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活动的全过程,逐步加深学生对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公平性的体验和感受。同时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真知来源于实践,要用事实来说话试验起到了验证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3、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课,我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基于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关系,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根据教学内容和问题情境,适时地引进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有充分的合作学习的时间,以提高合作效能。本课的一系列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不断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第二篇:游戏教学

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研究综述

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也就是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的竞赛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学到了学生们必须掌握的课外科学知识。"游戏教学法"是"游和"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是一种全新的且收效显著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运用较多,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本文宗旨主要探讨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的作用。

一、 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

1、关于游戏教学的定义

游戏的实质 在皮亚杰看来,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游戏并非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正如想像与思维的关系一样。游戏的存在,不是游戏本身的原因,而是由儿童早期行为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从生物学中借用的两个概念,是机体适应外界的两种基本机能。由于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当顺应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时,主体就会重复范型(人或物)的动作,这时就会产生模仿;另一种是当同化作用大于顺应作用时,主体自身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因而较少考虑外部事物的要求,这时就会出现游戏。

2、关于游戏教学的背景

对比发达国家学校的那种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我们的课堂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就是刻板枯燥,因循守旧。尽管这些年来不断地改进,但还是非常不够,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尤其是这样.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觉得课堂上枯燥乏味,甚至让人感到拘谨和紧张,提不起精神来,学起来没劲,自身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厌学情绪.但是却非常愿意玩各种游戏,喜欢参加各类娱乐活动,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学生对电子游戏是那么迷恋,可以通宵达旦,可以废寝忘食.因为孩子们需要玩,这是他们的天性,玩有益于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更易于促使他们成熟自己的个性,发掘他们的潜能,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怎样引导他们去玩.正是基于学生们必须要学好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又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天性,将二者巧妙合理的结合起来,创造了"游戏教学法".其实我国的教育部门已经在提倡这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开始逐步渗透到了教材中,只是还不够完善,还不够鲜明,不够系统,但是这是教学方法上一个大的发展趋势,一个大的潮流,值得花大力气去推广。

3、关于游戏教学的原则

a) 安排游戏要有目的性,认清教学与游戏的关系,

b) 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组织、课堂游戏也不例外,不能片面追求形式,纯粹为玩而玩。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他教学要求。

c) 组织游戏有条不紊,活而不乱 教师在开展游戏之前要讲清规则,纪律要求,评分标准等,由于小学生具有争取好胜,容易激动的特点,他们有时会忘乎所以出现混乱现象,教师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而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明白:学习第一,比赛第二。

d) 开展游戏注意学生参与性,合理安排时间 游戏教学的参与性体现在全体学生“动”

起来,争着承担游戏中的每一个角色,另外,只有使游戏恰到好处,才能使课堂

有起有伏,重点难点环环相扣,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

4、关于游戏教学的作用

游戏的作用对于皮亚杰认为,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来转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而不必通过顺应来进行平衡而受顺应的约束。儿童需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这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就会做游戏。在游戏中孩子可以不受现实的限制和约束,可以实现许多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一种自臣的工具,以使同化作用成为可能。象征性游戏就是儿童所需要的这样一种工具,因为它不需要使用太多的由成人通过强制性的、集体的形式传递给他们的社会性语言,而是按照儿童个体的需要来加以改变,作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语言,唤起儿童过去经验,使自我得到满足,而不是迫使儿童去适应现实。因此,游戏是解决儿童情感冲突,帮助儿童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皮亚杰认为游戏对于认知的发展只是一种“机能练习”,即游戏是对新的刚刚出现的认知机能所进行的练习和巩固。所以在他看来,虽然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游戏是被决定的,因为首先是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所以,认知的发展在前,游戏在后,认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游戏只是作为发展的一部分起到丰富发展的作用。

5、关于游戏教学的阶段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展随认知的发展而变化,呈现出相应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偶然性。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发展也有不同的水平。主要分为:

a.感知运动期—练习性游戏

此阶段游戏以感知动作的训练为主,因此又称练习性游戏、机能性游戏或感知运动游戏。这种游戏是个体游戏发展的最初形式,是为了获得“机能性快乐”而重复所习得的活动,也就是说,游戏的动力源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快感,游戏也大都表现为个体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动作或运动。

b.前运算期—象征性游戏

此阶段由于表象思维的日渐形成和发展,个体认知图式中开始出现符号功能,个体开始理解一种东西(符号物)能代表另一种东西(符号化物体)。随之,以假装为特征的象征性游戏日趋成为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

c.具体运算期—规则性游戏

7-12岁是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象征性游戏在这一阶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规则性游戏代替了象征性游戏。二是转变为结构性游戏。

6、关于游戏教学在教学的位置

将"游戏教学法"作为第一课堂替代现在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合适,因为第一课堂教学必须严格的依照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指标,它有着非常规范的课程设置和明细的课程表.然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单纯的课堂45分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后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用什么方式和什么材料来进行这些知识的消化和巩固才最有效呢 由此,"游戏教学法"就应运而生,它将给我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材料,它是第一课堂教学最好的辅佐教学,属于第二课堂教学.在学生们掌握了各种游戏法则之后,更多的是玩耍,是通过玩耍去巩固第一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内容,所以它应该是学生课余最好的兴趣

活动,玩就是在课后作业,玩就是在课后复习.

二、已有研究成果的反思

相对于学习,学生更加喜欢的是游戏。因为在游戏中他们没有被束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在学习中必须遵守上课纪律,不能随心所欲,尤其在相对刻板的数学课中。如果把游戏和教学相结合,学生会有更多的兴趣和自由。

但是游戏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首先,游戏不能太过激烈,这样会使大部分学生处于兴奋状,无法体会知识点。况且情况也不好控制。如四下的一课《找规律》中有设计这一活动,数青蛙。学生一次数青蛙从而发现规律。可是如果不能及时停止,越往下学生愈发的兴奋,就会一直的数下去。那样就不能找出规律了。第二,游戏要和教学内容有关系。游戏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去掌握知识,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单纯的为了活跃课堂。必须要服务于课堂。因此游戏必须与课堂精密相关。第三,游戏时必须全体学生都参加。有些时候,老师只请一些好生参与活动,而那些剩下的学生只能观看。这样会使班级两级分化,没有集体感。并且剩下的学生也会感到不公平,愈发的讨厌学习。所以游戏时,确保人人参与。

对于课堂的不同情况也要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

室外数学游戏式教学是学生遇到一些难题必须到室外宽阔的场地开展游戏操作,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进入思考探究阶段,学生通过动手做游戏,在表演与观赏的活动中熟记公式和解决难题。例如,在千米的认识,土地面积单位,行程问题等和一些学生难理解的题目都可以采取室外数学游戏式教学。例如二年级第三册数学练习册有这样一道题:某班有13个小朋友在操场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抓了一只还剩多少只鸡?学生都做成13-1 = 12(只) 这道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有一些教师得寻找一种新型数学的方式——游戏式教学。当堂练习课,教师把全班学生喊到操场上排成两行整齐的队伍,从中选出13名学生来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一个男生扮演老鹰,11名小一点的学生扮演小鸡,一个大点的女学生扮演母鸡在前面挡住老鹰。游戏开始了,小鸡在母鸡的掩护下左躲右闪,由于他们求答案心切很快就被抓住了一只站到一边。教师要大家数一下还剩几只鸡,学生们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只剩11只鸡了。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就领悟出原来大家都没有把老鹰除开,其实原来一共有12只鸡。也就自然而然地做出来了13-1-1 = 11 (只)通过这次简单的数学游戏教学,同学们领悟了一些题目不单单只看几个数字的意思,还含有另外一层意思的道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数学游戏式教学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或练习时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题目和新授课,通过游戏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轻松地领悟解题思路,突破难点的教学。例如 教师在教学第十册数学一堂练习课时,学生们被练习册里的一道难题难住了。题意是一堆苹果,3个的数最后还剩2个;4个的数最后还剩3个;5个的数最后还剩4个;6个的数最后还剩5个。问这堆苹果至少有多少个?这是一道变象的求几个数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题。如果教师只在黑板上板书演讲此题,中差生是难以理解的。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理解解题的思路,记忆深刻。当时要拿60个苹果来让学生做游戏操作是不可能的。于是教师取了60支粉笔当成苹果(不让学生知道有多少支)放在讲台上,让一位学生来做游戏演示。课堂数学游戏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激情,还可以让

学生有一种轻松愉快,自由的心理状态。总之,小学数学游戏式教学,就象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课堂形成良好的气象,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难题的能力。

面对不一样的情况应该使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但同时也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情况。而且在游戏时,情况不能太过热烈,否则氛围无法控制尤其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作为教师也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如动画、玩具、书等等,才能接近学生,把握他们的心理。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游戏,用艺术化的形式“传”给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杨丽平:《小学数学游戏教学之我见》,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09期 王桂才:《简析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意义》,学周刊,20xx年07期 王飞燕:《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新课程,20xx年05期 曹丽平:《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的探讨》,西藏科技,20xx年12期 谭建波:《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教学》,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xx年s1期 彭剑飞 袁书艳:《左手游戏,右手教育》,经济管理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