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二)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黄建新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上;教师收集、制作资源能力低下,导致地理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

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

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对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从周围地理环境和教材中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优选整合教学资源,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发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第二篇:多媒体技术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整合的反思与探新

多媒体技术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整合的反思与探新

【摘要】 文章基于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应用,指出了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整合的意义,并提出了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地理 中学 整合 反思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中明确指出:科目目标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态度、情感、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科目组织研究的是对所选定的科目内容在纵向上如何组织的问题,如果科目组织得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既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又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在很多学校、很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很多老师也在进行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在具体实施“整合”的起始阶段,遇到了很多障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整合理念和内涵挖掘不够到位

部分教师粗浅地认为,课程整合就是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认为如何研发适合教学要求的课件,这就是整合了。在教学过程中仍旧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而轻视学习能力、情感体验的培养,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创新意识匮乏。

(二)对整合目标和方法定位不够准确

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搬进电脑中去,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结果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看技术先进,内容丰富,操作闲熟,感觉也似乎很好,而实际结果是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三)整合过程重教学设计轻教学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实际实施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有时会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忽视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忽略了学科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教学生成,忽略了学生活动。例如:我通过分析在高一上学期的前两次月考地理成绩后发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实验班的成绩比普通班的成绩还差。反思后我发现,在前一阶段的对比实验教学中,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学生只能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填鸭式的接受学习,课堂上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电灌”或“机灌”教学,仍是“穿新鞋,走老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大大削弱了学生的“探索——思考——发现”过程。

后来,我在观摩许多公开课中发现,很多老师也都存在着和我一样的问题。整堂课就像是在看电影,教师在上面一下又一下地按鼠标,学生在下面“傻呼呼”地观看,师生之间似乎缺少相互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体现,新课程理念更是无法得以实现。在绝大多数的多媒体教学中,使用的工具也都是“计算机+大屏幕”这一模式,而对学生作品等,事先无法做在课件里面,而在展示时,坐在后面的很多学生就可能看不到,因而也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原因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整合实施,前来听课的专家和备课组的老师们给我指出:课程整合首要的任务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当中。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服务,但不能抹杀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否则将导致是非颠倒。课程整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更应重视教学活动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两者相得益彰,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使教与学真正成为一个和谐的“生成过程”。

经过反思后我还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主体应该是学生,媒体只是辅助。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设计的内容和设计的对象。围绕这两个中心,再考虑如何设计,即如何把内容传递给学生,如何让学生认知学习内容,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主要考虑的应是开发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功能,借助媒体把信息正确、简单易懂地传递给学生,任

何动画、色彩或音响都应为此服务。在考虑设计对象和如何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如何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地理概念和规律。这其中学生的“动”才是关键,教师所创设的各种情景能否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是检验其有效性的标准。如果设计的课件或积件只是让学生感到有趣、好玩,这样的多媒体整合是偏离主题的,而且其效果也不会好。

另外,就教学层面整合来看,依然停留在研发合适地理教学课件,这是不够的,还应该从如何为学生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让学生处在数字化环境之中。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和应用学科知识,主动学习,这才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法层面整合的更深层次的理念。

三、采取的对策

在广泛听取了专家和备课组老师们的意见后,特别是在学习了《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后,我发现自己在实施课程整合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解决,针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制定了如下的改进方法:

(一)转变整合理念,推进课程整合向纵深方向发展

在接下来的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我首先更新整合理念,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整合理念。

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和相关部门组织的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努力在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来改革教学。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订阅了许多资料,及时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以前过多的考虑教学过程的完整,教学方法的多样,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在下一步实施课堂教学整合中,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和表演型阶段,发展到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上来,重视教学生成。明确“整合”并不是把地理学科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要把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入地理学科教学中去支持地理学科教学。

(二)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学科整合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虽然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融为一体,能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但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只是为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是起到辅助学科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他们之间只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程中恰当的、适时地运用,绝不能取代地理学科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开动学生脑筋,自己动手,不把现代多媒体技术作为“电灌”的手段。

(三)加强整合过程的设计和整合模式的选择

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质应该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探究过程、地理问题解决过程。在整合过程的设计中,不仅要了解什么时候使用信息技术,什么时候使用网络,更要知道利用多媒体能帮助中学地理教学解决什么问题,用网络能突破什么重、难点。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四)一些可行的操作模式

加强与同事之间的横向交流。围绕某一教学问题,同事之间展开讨论、进行横向交流,这是自我反思、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随意讲的几句话,只要与自己的困惑、内心深处的反思相联系,往往会给我们自己很大触动,让自己“柳暗花明”。

及时将反思的内容和认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完一个单元、一个部分或一个小节的内容之后,都会结合课题,以教学反思或案例的形式,及时将教学反思的内容与认识写到备课小结反思中,然后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教学生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题,我还会在备课组活动中请有关老师帮我点评,借鉴其他老师的经验,不断改进,辩证施教。通过备课组内开展的几次关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反馈的集中讨论,我从中发现了许多平时教学过程生成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细节。

加强学习,相互借鉴。请学校专家培训组的教师到备课组作专题讲座,请有课改经验的老师上示范课(初、高中均有),经常到班上去听其他老师的课,通过学习和讨论,强化了课程整合“教学时既要重结论,也要重过程”的新的教学观的认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充分备课,重视生成。备课过程中既备教材内容,又备学生实际。在教学设

计从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备课到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尽量降低技术含量、降低课件制作成本,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力的培养得到系统的贯彻并努力在课堂中得到落实,并加强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课堂上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转换师生角色,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激起学生学习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逻辑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关注教材,转而关注教学过程,并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的投入,让学生愿意学习地理知识。创造机会让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过程”,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整合模式。根据课堂的实际,创设教学情境,结合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知识重组,让地理知识化繁为简,使学生容易感知。

充分调动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独立思考,将学习活动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主动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扩展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教师为学生搭桥引路,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整合模式的摸索和应用,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地观察各种示意图、统计图,正确读图、填图和分析地图的综合能力和分析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被整合的个体(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在统一目标指导之下,经过精心的设计、培育和转化,达到一种和谐、互动的良好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将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革新;呈现在培养目标上,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呈现在技术运用层面上,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

这种全新学习方式是以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化学习资源为依托,以具有深化和扩展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为导引,以高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和提升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或学习。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综合性、问题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活动的设计立足于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能够恰当地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

分析、综合、评价并熟练地表达信息的能力。

虽然我在实施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但我在实施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中,对“整合”的内涵又有了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经改进后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过程”,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学得愉快,记得也牢固。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要求我们继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过去的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出发点,在反思和批判中成长。课前多考虑学生的需要,课后多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以学生为镜,发现课堂中的问题,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实践,提高认识,获得成长,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今后,我仍将继续走好学习、反思、改进、提升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整合的深入,以及自身素养的提高,必将提高自己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DB/OL].万方数据组.

[2]李克东.信息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DB/OL].万方数据组.

[3]袁书琪.当前地理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4).

[4]任长松著.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