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秋天》教学反思Microsoft Word 文档

?

?

?

?

?

?

《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想象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要求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内容,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我不满足学生只介绍简单的画面内容,而是兴致勃勃的对学生说:“老师想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可我不知道从何处起笔,你们能帮助老师吗?学生们异口同声,顿时来了精神,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有人按捺不住突然喊道:“先说天气”、“先画天上的白云和大雁”。我不失时机的说:“好,我们就从天空开始说起吧。”……于是孩子们说我画。(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秋天这幅图画的美)并从中引导学生从画面想象。比如:你看到大雁飞过,你仿佛听到大雁在说什么?看到田野金黄一片,你好象看到了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孩子们不但把画介绍的有条理,还要介绍的有声有色。

一堂习作课,20分钟都花在口头作文上(当然包括画画的时间),学生热热闹闹的,而且他们的确经历了从不知到知,的确经历了一次愉悦的语言文字旅程,其间还感受到了想象的乐趣, 《美丽的秋天》教学随笔 郭靖 一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记得我读小学时,也是一样,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还是要从模式教学开始,使学生逐步达到创新进步、作文有成。其实模式,简言之就是事物的一个样板、柜架,很多的人都认为,作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应对孩子们要求过多,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其实,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而三年级又是作文起步最关键的一年,所以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孩子们怎样一不一不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第三单元的作文是要求写秋天的图画。先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再把图画的内容写出来。 为了教好这次写作,首先利用十一长假让学生到郊外到田野去认真观察秋天,再根据观察到的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其次,老师也收集了许多有关秋天的图片,制作成PPT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秋天。 上课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利用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钢琴曲《秋天私语》让学生走进秋天的意境。当孩子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时,我赶紧抓住情境,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积累到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随后老师也推荐一组好词佳句给孩子们: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硕果累累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1、 田野里那一大片一大片的南瓜熟了,他们懒洋洋躺在那里享受着太阳浴。 2、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4、 美丽的菊花一朵挨着一朵尽情地开放着,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 5、 麦子熟了,秋风掠过时,他们笑弯了腰。 6、 盈盈的秋水从大山中奔窜出来,跳动着明快活泼的音符,唱着秋的赞歌。

三年级作文是学生的起步阶段,是“习作”阶段,他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我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把枯燥的作文训练巧妙地融合到有声有色的讲解中,把美术与作文揉合到一起。通过老师画画,学生讲评,把习作的规范训练融在师生对话中,学生在欣赏、评价他人的同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感悟着写作的方法和要求。

结果让我感到欣慰,这篇作文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也会因此而受用无穷。

 

第二篇:教学因创造而美丽Microsoft Word 文档

数学因创造而美丽

——《认识钟面》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颍东区枣庄镇中心小学

王广鹏

数学因创造而美丽

——《认识钟面》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第一次教学活动]

1、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

2、“玩中学”。

师:关于钟表,你们想知道些什么?现在请你们随便玩一玩自己带来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1:我的钟很漂亮,它的外形像只可爱的小狗。

生2:我发现钟里面有许多圆点,有大的,有小的。 生3:我的闹钟里有许多的数。

生4:有三根针,有一条红色的,很长还会动。

??

师:(今天我们先不研究这一根针,我们来研究另外两根粗一点的针,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生:??

感触:

时间在学生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学生对时间和钟面已有一定的“数学经验”。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但从实践来看,学生的回答五花

八门结果老师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到钟面的12个数、12个格、时针和分针上来。细细品位,我不禁要问:“学生学会了什么”、“课堂哪有那么多时间来折腾”、“教师的角色在哪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哪些发展”。冷静思考后,我对自己的评价是:“热闹浮华的表面,空洞无物的本质”。

[第二次教学活动]

1、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

2、“做中学”。

师:哇!刚才看了这么多漂亮的钟表,我真想把它们画下来,你们想吗?那钟面上该画些什么呢?

生:应该有12个数。

师:把这12个数宝宝钟面上,你喜欢先写哪个数呢?

生:先写1。

师:你能在自己的钟面上找到1所在位置吗?请你把1写好,接下来写几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写完1-12个数。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钟面上有12个数,像12-1之间为一大格,1-2之间为一大格,那钟面上共有几大格呢?在自己的钟面上数数看。

师:还缺什么呀?

生:缺针。

师: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一根长,一根短。

师:(同时拿起时针、分针)对!我们把这根长又细的针叫做—分针,把这根短又粗的针叫做—时针。

师:谁愿意对分针和时针打声招呼呀?(指名个别生回答) 生1:分针,你好!你的个子真高、你很苗条。

生2:时针,见到你真高兴,你长得又矮又胖真可爱!

生3:分针、时针,你们好!你们走起路来滴答!滴答!真好听! ??

感触:

这次的教学通过孩子们有效的“做中学”唤起他们的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思维,体验再创造的乐趣。先通过画钟面,写上12个数的同时,初步感知钟面上各整时的位置,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安排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面的直观表象,这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也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数学体验,如:“12个数宝宝,你喜欢先写哪个数呢?”“谁愿意对时针和分针打招呼”,孩子们那富有个性化的回答,体现了个性的差异,生成了课堂教学资源。再次,在这次教学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引导学生很好地认识了钟面上的12个数、12个格、时针和分针及特征,发挥了引导、组织、参与的作用。

通过两次教学实践的对比可以看出,实践二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欣赏钟面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再让学生通过画钟面来认识了解钟面,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而且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学生在画的同时就是

一个再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再创造”钟面来真正认识钟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普遍认识规律。而实践一只停留在通过观察,认识钟面,这种知识的获得只是一个机械的记忆到存储的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