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萝卜)

人性的囚牢

——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人物性格及特征

一个封闭的老宅,一个男人,五个女人,上演了一场封建礼教的悲剧。这就是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描述的故事。该片深刻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毁,生动形象的刻画了老爷,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以及四太太颂莲的性格特征,让观众印象深刻,更突显出了主题。

影片的开头,颂莲坐在炕上,以一个近景拍摄,伴

随她与继母的对白,观众能看见她流下了无奈的眼泪。这时的颂莲,还是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读过半年大学,可是因为继母对她的影响,而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这也为后面她进入陈家做了铺垫。跟随着一个固定镜头,观众看见有女子出嫁的场面,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颂莲向镜头方向慢慢走来。颂莲在这个时候以是一个不受封建礼教规束,有自己独立的行事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先进分子的身份出现的,与此同时,也与下文颂莲成为封建礼教的服从者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颂莲这样一个接受过先进教育的大学生,在进入这所封闭大宅后,也变成了封建教条的服从者,从而磨灭了她的所有意志,最后,她也疯了。

影片中的老爷在整片中几乎从未露过正脸,可是他的声音却给观众以无形的压迫。正如封建礼教一般,观众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可它却无形的存在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形的压迫着每一个人,最后,让他们变成封建礼教的拥护者。影片曾多次出现老宅的全景,而画面也

运用了封闭性构图增添了压迫感。生活在这里的女人就如同生活在囚牢,而老爷在这囚牢中充当了“皇帝”的角色,他是封建规条的创始者,同时也在这一囚牢中享受着无上志大的权利。

影片中曾下过两场大学。第一场大雪送走了丫鬟雁儿,第二场大学则死了三太太梅珊。影片中的这两场雪景大量运用了白色作为冷色调。雪地中的白色本是纯洁祥和的场景,可是在影片中却成了上演死亡的布景,送走的是雁儿和梅珊。雁儿是陈家的丫鬟,她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影片大量运用了近景描绘雁儿,突出了她内心情感的变化,而且也预示着做着太太梦的丫鬟雁儿,最终也只会是死的下场。而影片中的三太太梅珊,虽是性格泼辣,却代表了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女人。她不遵循规矩,在四太太新婚夜不顾条规而大吵大闹要老爷去她那。她也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只是到最后她也逃不过死的结局。揭示了她一个人的力量那么渺小,所以封建礼教最终也吞噬了她。影片中大量穿插了三太太唱的戏曲,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反映着她当时的情绪,感染着观众。

影片中的大太太是一个听从老爷吩咐的女人,她代表着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无条件的服从着命令。而二太太卓云则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奸诈女人。她表面和善,却内心狠毒,想方设法的陷害别人,最终巩固自己的地位。其实,她们不是没有反抗过,而是反抗过后,知道自己的力量渺小,和封建礼教斗争只是徒劳的,所以便成为封建礼教的拥护者。正如影片中的大太太初见颂莲时与她的对白中提到:“罪过……罪过……”。大太太深知自己无法改变这一现象,所以只好“罪过”

了。

影片大量运用了红、黑、白三种色调。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封建礼教毒害人的血舌。影片开头在颂莲嫁入后就出现了红色,同时也遇事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被命运封建主宰的征兆。后来,红色也成为女人们的一种变态的欲望。这正预示着颂莲从一个独立的知识女性变成了受封建礼教毒害的行尸走肉的人。黑,本来是庄严肃穆的默哀,却成了黑暗势力的象征,在女人们勾心斗角的“战场”中描绘出她们互相“争宠”的黑暗。白,本是纯洁祥和的宁静,却成为上演死亡的布景。在那本是纯洁的白色雪地中,观众所看到的却是夺走了两个女人的性命。色彩搭配十分巧妙,渲染了环境和气氛,同时给予观众心灵上的震撼。除了大量运用的这三种色调外,影片还运用了大量封闭式构图和对称式构图,用封闭高墙的压迫,预示着人性的毁灭。而对称的高墙,则代表了理性的磨灭。

在这个有夏天始,又由夏天末的影片中,唯独没有春天,也就是没有希望。而张艺谋也在这样的描绘中最后出现了一个近景,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陈家又来了一个新的太太——五太太,而她的那句对白:“那个女人是谁啊?”似乎让观众看到了一年前的颂莲。于是,有一个悲剧即将上演,而这场悲剧也将继续延伸下去……正是这种巧妙的布局,让观众深深感受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而也让观众从这囚牢似的老宅中看到了生活在这个囚牢里的女人,她们的人性也最终被囚禁了,从而将封建礼教的危害刻画的深入人心。

 

第二篇:《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点灯,灭灯,封灯,我真的无所谓了。我就是不明白,在这个院里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我站在这里总在想,还不如吊死在那个死人屋里。”

管它像什么,就这么活吧。

活着受苦,死了倒干净。死了比活着好。

“整天你算计我,我算计你,斗来斗去,有什么意思? 象征效果

大红灯笼的 「挂」和「落」是象徵,是各妻妾的地位,和对其他各房,关系变化的标志。各妻妾的荣辱宠幸,失宠遭贬,皆集中表现在这点灯、灭灯、与封灯上。谁有了挂灯笼权,谁就有了主子以下的最高权力。因此,争夺挂灯笼权,压制打击竞争对手,媚悦主子,争相为他生儿子,以稳固自己的地位,成了二三四房生活的核心内容。颂莲在得宠时,对自己依附在老爷身上的权威,淋漓尽致的发挥,对脚被轻捶的瘾劲,显示了奴才的麻木。

老爷对妻妾的宠幸,是荣华富贵的象徵。在大红灯笼下,大小奴隶们,对支配他人的渴望,对主子宠恩加身时的得意;大主子对小主子的排斥和打击,小奴隶利益,大奴隶的力量,对二奴隶的打击。谁点灯,谁点菜,谁享受权力。木锤捶脚声中的岁月,原本是枯燥乏味的,但却因了有这些争斗,而有声有色。争斗使生活充满沉重压抑。在一个封闭型的社会环境中,内斗是不可避免的恐怖。

封灯的布套图案画有龙,这不得不强调旧社会男人的地位,感觉就是民间的皇帝,这是和女人们极度反差的。当最后一个镜头宅院老爷娶进的五姨太出场时,我顿时感觉:女人的地位在封建时代是如此的卑微!

众打手抬著三姨太走向死屋的镜头,动作紧急,但过程长而慢,有难抵目的地之感。导演对时空感的淡化,使二十年代的中国故事,和当代中国,形断意联,具有深刻的讽谕性。

电影中的对白,凝聚了人类社会的悲哀和虚伪。演戏演得好,骗人,演戏演得不好骗自己。这是戏化的人生,待人以诚,反得其诈,待人以诈,反得其诚。人就是活著的鬼,鬼就是过去的人。戏化的人生,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总悲剧,但又超越中国的特质,变成了人类普遍悲剧的缩影。

导演淡化时代,强化象徵艺术,揭示日常生活中的演戏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戏化的骗局。演戏是装假,是骗人,是戏化的现象,使人类失去真诚。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骗人骗己。

导演擅长表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量采用主观视觉镜头,近景和远景的突兀交替使用,夸张的对比手法,也被反覆使用。影片中的音响效果夸张,给观众一种逝者如斯、人生如梦的感觉。

影片中充满大院子的可怖,和小院子的凄凉荒僻,散发著难以躲避的死气。整个大院子,没有嬉闹小孩的出现,活著就脱不了陈旧的历史。层峦迭峰的房脊,象徵沉重的古中国,对於活人的中国,难以逾越。颂莲成为疯子后,在院子里徘徊的景象,意味著封闭的灵魂,窒息在凝固的空间里。颂莲疯后,老爷又娶进五太太,一片大红大喜中,新娘子的稚嫩气和薄命相,预兆著新苦难的循环。

陈佐千:你看见什么了?你到底看见什么了?胡说八道,你看见什么了?你什么也没看见!你疯了,你已经疯了。这几句话太有专断的封建家长魅力了。

还有几个梅珊的京剧唱段,很值得琢磨玩味。

1.老爷住在颂莲房里,第二天清晨,传来梅珊唱戏的声音。

《红娘》:

看小姐做出来许多破绽,对红娘偏用着要巧语花言。

本来是千金体大家风范,最可怜背人处红泪偷弹。

盼佳期数不尽黄昏清旦,还有个痴情种废寝忘餐。

非是我愿意儿传书递简,有情人成眷属不羡神仙。

2.颂莲跟老爷怄气,独自走在楼顶上,梅珊院里传来唱戏声和老爷的喝彩。

《红娘》:

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我步步行来你步步爬。

放大胆忍气吞声休害怕,这件事倒叫我心乱如麻。

可算得是一段风流佳话,听号令且莫要惊动了她。

《苏三起解》: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口心惨淡,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3.梅珊房中打麻将,高医生播放梅珊当年的演出录音。

《御碑亭》:

一见休书如刀绞,只为归家那一宵。

行至中途风雨暴,碑亭避雨起祸苗。

那边又来一年少,两厢无言坐一宵。

4.颂莲因假孕被封灯,她为惩罚泄密的雁儿,揭发她在屋中点灯笼,雁儿受罚后,二院点灯,梅珊在楼顶上唱。

《桃花村》:

非是我嘱咐叮咛把话讲,只怪你呆头呆脑慌慌张张。

今夜晚非比那西厢待月,你紧提防,莫轻狂。

关系你患难鸳鸯,永宿在池塘。

已然错情生波浪,怎能够粗心大意你再荒唐。

鼓打二更准时往,桃花村口莫彷徨。

你不要高声也不要嚷,你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5.梅珊死后三院“闹鬼”,其实是颂莲在用留声机放梅珊的录音。

《御碑亭》:

自幼父母娇生养,盈盈十五嫁王昌。

既读诗书你不思量,奴岂是柳絮就随风扬。

风雨难测人难量,暗室何必日月光。

阴谋毒计良心丧,休书好比杀人场。

手摸胸膛想一想,无义的王魁比你强。 阴森的封灯黑裹布、从不正面示人的大老爷、夏秋冬夏的轮回……如此大规模地摆弄形式,在老谋子的片子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灯笼,本是驱散黑暗的明亮,却成了飞蛾扑火的诱饵;大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家庭,本是和睦温馨的栖息之所,却成了勾心斗角的杀戮之地;雪地,本是纯洁祥和的平静,却成了上演死亡的布景;戏子,本

是优雅唯美的象征,却成了世俗宗法的牺牲。所有的反差,度量了一个深渊,一如片中“老爷”的面目身影,难见其形。 《大红灯笼高高挂》,场景是令人寒颤的大院乔宅。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反差尤其大:窒息的大红色、恐怖的灰黑色、凄凉的惨白色,圈住了女人们的生活环境,使故事情感显得格外紧张。

影片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女人眼里却是显得那么的刺眼。我认为,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命运将被封建主宰的征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黑暗封建势力操控这一切,女人们无处躲藏。在灰黑色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那诡秘的死人屋里,都是显得那么得恐怖。冬天,白雪皑皑,乔氏院落,女人们的勾心斗角愈加强烈。一切的是是非非在铺天盖地的白雪中显得如此凄凉可笑。白色掩埋了一段段可悲的故事,但却掩埋不了女人们心头的凄凉和恐惧!

除了鲜明的颜色以外,声音方面绝对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一会儿是紧密急促的京剧锣鼓点,一会儿又是“西皮”腔被拖长了的女声伴唱。剧出身的三太太的几段唱腔在影片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甚至到了故事结尾,突地又放起她的清唱,飘渺的歌声带有一些恐怖的味道,这种恐怖作用既来自于她死后的鬼魂,又是暗示旧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片中紧密的京剧锣鼓点颇有空间感和爆发力,同时对白没有出现任何失真的现象,清晰的对白很好地表现出演员们比较有特色的嗓音与性格。尽管故事里的老爷一直没有出现正脸,但是他的声音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那种从背后发出指令的威慑力,虽然看不见,可是却无处不在。影片本身也没有过多声音重叠的场景,也没有任何后期添加的音效,比如为了显示黑暗势力的统治地位,一直没露面的老爷的对白就比较简单,却非常有效果,仿佛老爷并不存在,却掌握着大院中每个人的生死。无声风格对听觉的要求不是很高,只不过导演很好地利用了京腔和锣鼓,与利用大红灯笼如出一辙,因此在声效上对整条音轨没有大的考验,各个声音根本不会相互干扰,修复之后则更是近乎完美。

《大红灯笼高高挂》实在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每一个画面都制作得极其考究,丰富的光影变化、明丽纯净的色彩、漂亮的人物、极富中国韵致的庭院房舍,构成一幅幅富艳精工的图画,再伴以别致的背景音乐:迷醉。那么除了这些,我们还看到什么呢?一个有钱人家的5个漂亮女人为“争宠”而互相倾轧、仇恨,而结局不外或死或疯的故事,这故事并不新颖但很有意思,因为它由一系列点灯、闭灯、封灯的仪式,点菜、捶脚、闹鬼的“细节”构成,即使对于中国的观众,也算得上是新奇了。除此之外,导演似乎还力图使我们看到悲剧的根源——某种深植于文化中的观念、陋习。

只是新过门的五太太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与那句与她面容极不相符的"那女人谁阿,她干什么呀?"让人看到一年前的她。 影片具有很强的象征和寓意,在那个时代表现了人们的某种心情。对于过去的封建势力灭杀人性和生命的行为,都被他放到了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巧妙的展示着深层的寓意。而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