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红灯笼为何高高挂

本片改编于小说《妻妾成群》。张艺谋以独特的戏曲开头,在片头就给人以戏剧化与传统相结合的效果。并且深家大院赋予了老爷的女人们不同的命运,但同时,他们的命运却又是他们自己一手创造的。无论她们如何挣扎,总归摆脱不了这个腐朽的社会对人的摧残。从夏开始,走到冬,还没等到春天的到来,生命便已凋谢。本片正视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人不过只是一种牺牲品,是被封建理念摧残后的一个被扭曲了人性的玩偶。

片中,颂莲因为家道中落而被迫嫁入有钱人家做四姨太,又因为要生存,而变得与别的太太勾心斗角。点灯,灭灯,封灯,就是陈家大院的女人们生活的概括与总结。颂莲对卓云从朋友到憎恨,对梅珊从讨厌到愧疚……一系列的情感转化构成了本影片。

片中颂莲是中心人物,但她只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笨女人。刚刚来到陈家,她认为二太太卓云很友好,她认为卓云是朋友,可一切终究是她认为。表面的假象迷惑了她。直到巫毒娃娃上的字她才醒悟过来。在最开始,她除了对卓云微笑外,对其他一切人都充满了不信任,当真相被揭晓,她瞬间崩溃,仿佛失去了一棵救命稻草。她终于开始了反抗。可是反抗的方法却又是最愚蠢的假怀孕与剪耳朵。前一个她认为非常好的方法,终究纸包不住火,让自己落了一个封灯的下场:后一计,更是让卓云有理由向老爷说坏话,并且多留了老爷几天。这真是赔了自己成全了别人。三太太梅珊本是与颂莲最相似的人,在最后也因为颂莲酒后失言而断送了梅珊。颂莲对丫鬟雁儿一直不和善,可是她没有想到与她朝夕相处的反而是雁儿,如果将她收为己用,不是更容易在陈家立足?颂莲没有将一切分析透彻,就盲目的反击,更将她的好胜心表现的一览无遗。

雁儿反而是最真实的一个角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大部分的人心走向—争权夺利。但雁儿并没有将自己的欲望掖着藏着,而是表现在面上。她虽然身为丫鬟,但做着太太的梦。表现了小人物对富足生活也有同等追求的权力。可是梦想永远是梦想,在当时等级严格的社会,乌鸦变凤凰的故事或许只有在童话中才会出现。因此她只能在自己的房中点已经破旧的灯笼灯笼,双脚放在椅子上,想象捶脚的“美好”。对于取代她位置的四太太,它充满了排斥。这一点在她向四太太衣物上吐唾液就显露无疑。即使在最后被揭发,她仍没有认输。可是她却坚强错了时间。在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这样的倔脾气只会断送了自己。

片中多次会有这样的镜头,人站在一重重门的里面,无论是新到的四太太还是以前的太太。只要踏进去似乎永远就被囚禁在了里面。就像是封建礼教将人们一直束缚者,永远无法挣脱。片中有另一人物一直没有正式的镜头,就是陈老爷。他的存在就像是封建社会的思想,一直萦绕在每个人的身边,抓不到看不到,却一点点侵蚀着心灵。

片中的背景都是较为戏剧化或凄凉的。这将所有的气氛都笼罩在一股阴森下。片中一共运用了4次戏曲的背景音乐。每一次情节上都会有十分大的转变。并且多次运用了女声伴唱,赋予了影片阴森的效果。并且这两种音效也都预示着封建势力的恐怖。

而且雪在影片中也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大雪下的世界本来是应该宁静安详的。可是,片中每一次大雪的降临都预示着不好事情的降临---雁儿的死亡伴随着大雪、梅珊的死亡伴随着大雪、颂莲事情败露伴随着大雪。连纯白的雪都被黑暗染黑了,那么社会是黑暗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

多次的对比,也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视觉印象。颂莲的白衣服与梅珊的红衣服,迎亲轿子与颂莲独自一人,鲜红的灯笼与漆黑的庭院……等等一切似乎都在暗示人们可以抗争,更不要畏惧失败。让腐朽的社会似乎透着一点光明。

虽然命运的千转轮回,给了不同人不同的命运。但是人们的反抗却更为重要。有的时候,反抗了才有逆转的可能性。张艺谋将黑暗搬上了大荧幕,是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中激发出斗志。社会需要鲜红的力量来打破黑暗,也需要太阳的温热来温暖心灵。片中这一群似锦的生命将我们带回到了过去。让观众看到了残酷但又经典的作品。并从中找到了以后的生活方向。

 

第二篇:价值观的转变 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

价值观的转变

——评《一个都不能少》

在较为发达的都市中,读书学知识,在孩子中看来是那样理所应当。对于学业持着轻视态度,逃课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可是在偏僻的乡村,那些教育落后的地方,学习,仿佛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不但要面临学习的挑战,而且要经历环境对他们的种种磨砺,在该部影片中,让我们体会的更多的是感动。

影片主要讲述了水泉乡高老师因母亲重病,需休假一个月。但由于水泉乡地势偏僻,无人愿意来代课,村长无奈的让小学毕业的魏敏芝担任老师一职,学校高老师离开时告诫魏敏芝,一定要保证全班同学都在,一个都不能少。学生张慧科,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卧病在床,为还清债务,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代课老师魏敏芝为了实现对高老师的承诺,独自一人踏上寻找学生张慧科的艰辛道路····

在故事的讲述中,最初出现的是村长和背着行李的魏敏芝,在客观镜头中,交待了主人公所在的艰苦环境,引出故事的主要道具——水泉小学。整部影片运用多种摄影以及剪辑技巧:在小卖部喝汽水时的升格摄影,重点描绘出孩子在喝到汽水时的满足表情。在火车站写寻人启事以及在电视台等台长的叠化,完成了时间缩短的情况下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的效果,减少了影片中不必要的时间过渡。在火车站出来,围着车站寻找张慧科时,导演选择了长镜头,保证了空间的完整性,达到了真实的叙事效果。

影片中的魏敏芝,导演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与《秋菊打官司》中的主人公秋菊有许多相似之处:倔强、不达目的不罢休。平实叙事手法为我们讲述代课老师老师魏敏芝在人生价值转变的一个过程,魏敏芝文化程度为小学毕业,刚开始同意代课,或许是由于村长的许诺的五十元代课费,影片刚开始的独自一人蹲在旁边玩耍、不顾学生,可以看出她并不是真的想担任老师的角色。之所以不让那名女学生去县城,或许只是只是为了高老师的那十元钱。但后来的张慧科打工事件的出现,此时魏敏芝的角色开始转变,以一个打工者转变成了一个老师,踏上寻找学生的道路。在面临一系列挫折时,她的自我定位依然是老师,在面临摄影机时从大谈教育问题时的窘迫到对哭着对于张慧科的一席话以及找到张慧科后的坦然。让我们从轻视她对学生的不在乎转变到对她苦苦寻找学生时的钦佩。

在影片中几乎找不到专业演员的身影,导演颇具匠心地选择了一大批的群众演员,本色演出为了就是使故事更具真实性,让我们体会影片的内涵:农村教育的落后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