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雀》观后感

12年5月31日

刚刚看完《孔雀》,之前一直都想看但有时又忘记或是被其他事情给扰乱了,所以一直没能静下心来看。之前只知道是张静初演的,对具体情节并不太清楚,只依稀记得有一幕是女主角蹲在贩卖西红柿的菜摊旁挑菜,挑着挑着就哭起来···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突然想起自己好久都没看文艺片了,其实文艺片有时候到底要表达什么,看过后自己也未必明白,但以前是那么喜欢这之类演片的慢节奏、叙事方法、人物细腻的情感表达···

片中高儿为梦如痴如醉般的执着,在我看来她不在乎青春的流逝;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她有很多不在乎,哪怕是不能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其实她又是期望的,就像她希望自己成为伞兵的理想破灭时,她懊恼、沮丧,而最后她屈服了,接受了妈妈找的洗瓶子的工作。 我不懂她对那个所谓的会永远爱她的人怀有的是什么情感,但也许她自己也不明白吧,故事最后当她看见当年那个年轻俊朗的伞兵变得如此狼狈时,她还是很执着的说你会永远爱我,直到那人说“你,你贵姓啊”时,她才转身离开。

我在想她真的喜欢或者说是爱过他吗,也许只是那份执着吧,是那么多年支持她生活的信念,又或者是她在他身上能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找到自己年轻时的梦吧···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呢,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所经历的一些人或事,在那个阶段被赋予了一种特定的意义,让我们在每一次回顾的同时都会闻到一股当年的气息,清晰得那么明显。或许是不堪的,又或许是刻骨的···就像故事中弟弟所说的,人生其实真的很短,感觉仿佛睡一觉起来就已是六十岁了,变得跟父母一样的老···

其实我不知道为什么片子要叫“孔雀”,整部演片中唯独最后结尾时出现了孔雀,在主角们都退场后才开屏的孔雀。我不愿到网上去搜寻答案,因为我觉得对艺术品的欣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好吧,我可以这样来理解,其实故事里的孔雀指的是人----片中哥、姐、弟三兄妹。因为故事是由这三条主线拉开的,分别讲了三兄妹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他们就像三只孔雀,都想炫耀自己的青春以及人生,有自己的情感要宣泄,在他们看来,生活中他们就是主角就是最漂亮的孔雀,当他们生活如意时仿佛孔雀开屏般的骄傲,当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弄得遍体鳞伤时,好似耷拉着羽毛不肯开屏的孔雀般的失落,但人始终会成长,会懂得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现实,就像故事结尾孔雀终于还是开了屏一样。

 

第二篇:孔雀观后感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觉与以往接触的文学作品,电影也好,小说也好,有很大的区别,看过后脑子里只记得其中的故事情节,就是一家五口,在七十年代后半期中国北方小城的生活。故事以旁白为主,给人的感觉是平平淡淡,就如普通人的生活一样,有快乐,有苦涩。唯一令我感到清晰地是他们说的方言让我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好像那故事里的一切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

在老师的讲解后,终于豁然开朗,理解了为什么这么一个平淡的一家五口的故事能让人即使一时没有品出什么,却仍然有一种心灵的触动。带着理解我选择了再次走进这个故事,深深地体会着每一个看似无声的镜头背后那令人震撼的现实写照。姐弟三人各自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但是令我最受触动的是姐姐。姐姐是个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心中总是坚信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总会存在着一片光明,而那里就是她理想实现的地方,即使在当伞兵的梦想破灭后,自己仍然用布做了一个降落伞,蓝色的降落伞,就好像是自由的幻想,虽然已无法实现,但是她心中的梦不灭,现实总是残酷的,姐姐终于还是无法抵抗,在被家庭、单位和周边环境的重重打击下不得不屈服,为了离开那个洗瓶子的地方,嫁给了一个司机,趋于平庸,最后,再见那个象征的梦想的降落伞的梦中情人的平庸的生活状态,她内心最后一道精神城墙也倒塌了。姐姐的故事无疑是一个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哥哥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最然表面看起来有些傻,但是却是最适应环境的一个。弟弟是一个逃避主义者,逃避自己的哥哥有缺陷,请人冒充哥哥,当书中的图被父亲发现,逃避着离开家,最后逃避一个作为男人的责任,让妻子在外工作养家。随着故事的发展,让人经历了一场人性的深挖,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可能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黑暗,反思故事里的悲剧究竟有何造成?是时代背景?是政治?还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