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论坛-关于中学历史教育的反思(1)

“周周论坛”第一讲:关于中学历史教育的反思

主讲人:周 宏 老师

“周周论坛”——是周宏老师与周长森老师策划的中学历史教育深度研讨的平台,期待大家其对中学历史教育的方向发出我么一线教师的声音。

让我们的研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将自我研修、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者紧密结合,打造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园地。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

今天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关于中学历史教育的反思

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一同交流我们的专业话题。接下来的一小时,让我们一同进入“周周讲坛”——专业时间。

老师们随着高考改革发展,你是否感受到对历史教师饭碗的威胁呢?新高考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原先综合科目唯我独尊的可能。作为学生,以优势科目反映自己的发展潜力,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换句话说,无论怎么改,高考的选拔性都不会削弱,为了能在竞争中显示自己的优势,学生提供成绩排位靠前(可能是分数,也可能不是单纯的分数)科目的成绩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选择相对容易得分的科目理所当然。这就在实质上形成了理、化、生、政、史、地六个学科对学生拥有量的竞争。如何不在竞争中失去学生?这是中学历史教师从今天开始就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因为它一头联系着学科的存亡,一头联系着历史教师饭碗的有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才能进退自如。因此追问中学历史教育的出路——这不再是大得无边且无关痛痒的话题。而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切身利益的大事。

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到底在哪里?——唯有中学历史存在的理直气壮,历史老师才能获得职业上的扬眉吐气。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学生想让中学历史教育做什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1,帮我进入心仪的大学,切割国家的教育福利。2,让我习得创造生活的本领,赢得好生活。拿进大学来说: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上了高中的学生大体都能有个大学生上了。当然竞争依然存在,不过从强度上来说,上什么样的大学——上与不上大学,二者不同。前者的强度远逊于后者。学生的竞争意愿在下降——学习动力在下降。这就是我们今天好多老是遇到的现实的尴尬。老师很努力,学生不给力,你为了他的未来,他想方设法构造着现在。老师比以前难当了。这是现实的麻烦与挑战,因为校长们依然要成绩,家长们依然怀抱梦想——无论是否现实,反正老师就得实现,不然就是老师的问题。从赢得好生活来讲:这是学生暂时懵懂但却是内在的需求。谁满足了谁就获得了认可。暂时的好生活——长远的好生活,二者都存在。前者,学生要求上课听着有意思,后者,学生要求能够引起反思与优化。获得对成绩的征服,以及内在思维能力的提升——当然是部分好学生的要求。

今天的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存在——国家是总老板。从国家的角度说:你对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你的作用越大,愈能获得政策的倾斜与优惠。追问:现在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劳动者?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正在发生着:机器代替体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大脑其效能不如一块硬盘,并且前者的维护成本远远高于后者。若从经济核算的角度来看,唯有能够保有相对与机器的独特性的劳动者才有存在的价值。基于这样的思考,今天已大体达成了共识: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基于信念的自由选择力才是人对于机器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怎样设置课程?谁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就为谁安排更多的课时。更多的课时——那

个学科就有存在扩大的理由,那些教师就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当然社会的存在并不仅仅只有经济一个维度,但这是一个重要的维度。从另一角度上来说,谁能给社会带来更好的生活——物质的精神的——谁就能获得社会的推崇。包括规则、法律的制定与遵守。

综上,国家与学生利益的交汇点:高考。国家通过它找到自己想选择的人,学生期待成为国家投资培养的人——中学历史教育现阶段还不得不使用这一评价手段。成绩好——国家(校长)、学生(家长)皆大欢喜。反之则反之。因此研究高考,至少是我们目前的必修课。高考考了什么?————回归生活、回归常识【20xx年的明显动向】。因为唯有这样:回归生活、回归常识——才能同时满足国家选材需要与人(学生)的发展需要。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既是国家合格建设者的标志,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全国课标一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的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与解析】C 审题可得的关键信息:时空信息,宋代东南沿海地区;事件,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由此可知,东南沿海的地方性文化事件获得了官方认可,逐渐形成全国性影响。A选项中朝廷鼓励海洋开发并不一定非要接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何况题目中所给信息并不仅仅包含海上保护神,以部分信息立论,因此当然不选。B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女神崇拜古已有之,但并不能证明女性地位自古就很高,因此排除B项。D选项中统治思想与崇拜活动不是同一概念,故无法说明。经济社会影响力与题干所示的内容属同一概念,因此答案为C。

这里请注意: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已基本完成,文化影响随地区经济力量的上升而增强是通常的生活常识。如前些年粤语歌曲的流行,今天韩流的兴盛等等都是生活中的案例,本题把现实生活中已存在的常识用历史上的材料加以呈现,展示出了古今社会的变迁的内在联系。我们主动听过肯尼亚的音乐吗?但我们却找过英美甚至日本的流行音乐。

再如:

(全国课标二卷33)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与解析】B 审题可得,题目所述现象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世界工业迅猛发展时期,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与全世界工业生产总和之间的对比。由表内数据可知,英、美、法、德即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和中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A选项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些国家中迅猛发展的事实不符。由于题目中没有提供国别数据和经济结构数据,因此无法支持C选项和D选项。其中唯有B符合题意。但是要得出B选项,学生就得从单纯的数据中跳出来,回归到经济发展常识来思考,即虽然英、美、法、德是当时主要的工业国家,但是他们并不必然等于世界工业发展的全部。在整个世界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有这一部分在增长,假如本部分的增长速度低于世界工

业的增长速度,其直接的后果就是用数字来表征的构成比的变化。这里有需要调用学生们初中就已经学过的统计学常识,构成比不等于总量。由此就可以很好地解释比例下降的事实,即包括英、美、法、德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工业都在迅速发展,而且世界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这四个主要国家的发展速度,由此导致了尽管四大国的工业不断迅猛发展,但其总和所占比例依然呈现下降这一事实。

再如一卷28题的英国棉布题解题关键就落在了生活中对包装材料的常识性认识上。从题目中上等棉布沦落为“无用的”,以至于被作为了生丝的包装布。

本题的解答要求学生们从对生活现实的观察中调用基本的生活常识:1,包装物应当是低价值易耗品,如今天的塑料袋等。2,当商品积压时商家会低价甩卖,如今天各地都能看到的年终低价大促销等。当学生们调用这些生活经历时就可以得到该题的思维链路:上等布成为包装布是因为它便宜,之所以便宜是因为积压甩卖,之所以要低价甩卖是因为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积压。

这样的考法“有利于高校招生”的同时,也“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深入的来说,这种命题方向正在引导着中学历史教育回归原本应有的学科定位,历史不是要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对过去生活的观察中领悟生活背后的常识,从而获取优化现实生活的能力。至少全国卷的探索已为我们展示出了回归历史学科本质的机会。我们太多的时候都把历史处理成了一种关于死人的知识——而不是活人的探索。

假如中学历史只是在告知,人如何死——那不学也罢,因为只有死这件事是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我的学生语)。

因此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回归中学历史教育的本源。从历史的讲述中透析出人生、社会的真相,透析出生活的智慧,透析出人性的自然光泽——在了解真像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优化生活。如何优化?知道时空、实证、理解、解释、价值观。这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生活的优化之路,同时也是历史课堂必须给学生的优化生活的方法。

当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既能满足国家对高质量建设者、接班人的需求(规划纲要语),又能满足学生的近期(征服成绩)与远期目标(过个好生活)时,中学历史教育便可以获得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因此,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说,认真地学习课标,回归课标,这不仅仅是国家的期待,同时也是,捍卫自己的饭碗——同时也是在成就我们的学生。如何能做到这一切?研修!就如我们今天所做的这一切。独行快,众行远。在我们共同的分享、研讨、激荡中,我们都会获得专业的成长,获得专业带来的尊严。

今天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抛砖引玉,我期待更多的老师能够在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悟。我们共同进步!

【附录】提问回答

1.专业怎样体现出来?

2.如何回归课标

3.现在确实面临这样的问题,语数外一周六课时,政史地三课时,我们得不到重视,我们怎么能保住自己饭碗呢?

4.感觉,学生的差距似乎是努力也达不到的

5.如何解读核心素养间的关系?

6.@陕西周宏青年老师如何成长?

大家好!感谢大家的问题。为了能够有利于我们论坛的持续。因此 周周论坛将时间安排为1小时讲座+20分钟答疑。但我们保证每一个您提出的问题都会得到认真的答复(就我们

的认识程度)。以此作为大家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使我们的研修层层推进。

老师问:1.专业怎样体现出来?

2.如何回归课标

请允许我们用老百姓的思维,以大白话来回答。什么是历史教师的专业性?历史是什么?读史何以能明智?说到底,历史是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因此,历史地看问题本身就是从世间事物的前世今生与横断关系来看问题——这就是高考所谓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说到底就是人该怎样看自己所处于其中的世界。如果在说的明白点,不过是搞清楚:时空位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实,我们是否了解并理解了其运行到此的非主观的原因。我们对其能够、希望怎样解释,我们明了自己的立场,并理性地知晓自己为什么这样解释——价值观。上面的内容不过就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已。时空、实证、理解、解释、价值观。若在深入一点说,那不过是知道自己是谁、别人是谁、我想怎样。因此也就具有无可替代的人自身的可迁移性——知道为何迁移、如何迁移、如何优化——这就是被称为历史智慧的东西。

认识自己——苏格拉底的呼唤——这是历史学科赖以存在的基础。明白了自己、知晓了他人——才能理解社会——才能聪明。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历史的专业性不时摆出一系列的考古资料,而是通过对历史真相的了解进而明白人是怎么回事。了解人的本性,才能预知人的选择——历史不是记忆的材料,而是提供人们反思的对象。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有着相对稳定核心——展示核心、扑向核心——这是高考训练的方法也是教学之本。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这不复也。教学的核心不是教给学生现有的知识,而应是对真理的追寻志向及追寻方法。这就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2.如何回归课标——从每一个孤立的历史实践中展示作为人的主体的艰难选择。

历史留下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在当时的情景下的主动选择——体会了古人的选择,也就明白了今天的处境。揭破尸体,就知道自己器官的大体位置与形状。因此,什么是课标所指向的学科精神?认识人自己,了解从古至今作为主体的人在历史的局限中突破局限的光荣与落寞。从而获得在今天的环境下优化人生的意愿与路径。

比如说,必修一的中国古代政治:不过是故人再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人能不能在自然中独存?2,若必须活在一起,我们如何组织在一起?3,如何才能获得稳定的组织?4,这组织到底是谁的?5,他应该是谁的?在这些基本问题的导引下,人们不断探索,有了不同的实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完善、抛弃(近代)。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说展示将学生带进具有多种可能的生活建构中——这就是中学历史的使命。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获得建造更美好新生活的能力。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爱与理性——是人类得以活着、活好的基石。因此就核心素养来说:前四者是操作性的,而价值观则是根本性的,是前四者的合理发展,但又不在同一个层面上。认识有价值观统领的主体

——有怎样的价值观就有怎样的生活。因此说到底,历史就是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展示,使后辈获得经过先辈们筛选的优化了的价值观。当然关于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集合。我们历史教学理应发出我们的声音:历史教学回归人本身(人文精神的最直接表述)。

5.如何解读核心素养间的关系?——前面已经附带但清晰的回答了。

3.现在确实面临这样的问题,语数外一周六课时,政史地三课时,我们得不到重视,我们怎么能保住自己饭碗呢?——把三课时做好,饭碗就会无忧。毕竟,课时是国家定。

4.感觉,学生的差距似乎是努力也达不到的——正视现实,为学生设定可以达到的目标,小步快跑。尽管学生最终也可能考不上大学,但历史并没有白学(如果我们真的回归课标要求的话)。

6.青年老师如何成长?——第一个问题:想什么地方成长?第二个问题,如何成长?因

此,1,定明方向,2,看看那个方向上的先进门是怎么走的。3,迈步朝哪个方向走——一个行动胜过一打方法、理论。只要你敢走,你就不得不成长。

7.周老师。我想对科研这一块有所发展。

缩小问题——定明方向……科研是个天大的问题。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科研。只有具体的问题。当我们追问解决具体的问题时,我们就是在做实实在在的大科研(当然狭义的科研需要遵从科研的范式)。开步走,经历过程,记录心得——成长就在这不断的经历之中。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这就是根本意义上的科研。我们今天的研修,就是成长的过程。

 

第二篇:中考语文教学反思

中考语文教学反思

中考语文>教学反思(一)

经历了一场中考总复习,再反思三年来的教学,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1 、从七年级开始就让学生阅读《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这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除让学生广泛阅读外,每星期还要求学生做一篇读书笔记,对自己喜欢的文章或片断进行欣赏,把感悟写下来。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中考复习时,老师只是启发和点拨即可。

2 、平时注意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抄写作业,名言警句和优秀的段落或文章。这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 “背诵虽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却是一个文明的办法”。

3 、课堂教学中落实大语文观, 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平时教学可以放开手脚, 以教材为基础, 但不是拘限于教材, 可以大胆旁征博引, 介绍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学>故事、名人轶事、成语故事等内容,并关注其他的相关学科,以此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4 、课堂教学当注重有效地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使教学真正教会了学生学习,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并落实到了笔端。

5 、重视点滴的作文训练。平时教学中,当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时刻用眼用心体会生活,及时用笔记录生活,以此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提高观察感悟能力,并为写作积累鲆活真实的素材。让学生写日记或写随笔不失为一个很有效的举措。

中考>语文教学反思(二)

这是我第一次教三年级语文, 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与一、二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去反思,值得去探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如何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我刚教三年级语文教材时,初感新奇,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但同时又担心应如何吃透新大纲精神,把握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精湛之处。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是不那么认真专心

的听课,总要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后来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必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更加注重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预习,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同桌间互读互讲,小组讨论、一些朗读游戏的方式拓宽他们的合作能力。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在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那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另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明显存在的不足。比如有时课堂开放过度,常常不能调控好;或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对学生的指导方法还不够技巧等。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

中考语文教学反思(三)

昨日下午中考成绩揭晓,今日下午,我又查阅了同事发来的我的中考语文成绩,优秀三人,使我气闷的是竟有12人不及格。

12人中考语文不及格,这在我连教初三语文的几年里是最多的一次,有许许多多没有料到。沈祺慧平时模考语文一直不错,甚至还达到过优秀,谁能料到中考仅仅考了70

分,定是作文出了问题。八班成绩太不给力,有7人不及格,亏我还是八班的>班主任!

七班的语文成绩我还是满意的,虽有5人不及格,但有些学困生的成绩出乎了我的意料,李俊杰、宇、何永霞及格了,何永霞竟考了80多分,真的让我欣喜。

我连教多年初三语文,到现在还没有摸透语文中考取胜的关键是什么,20**年中考第一,20**年中考第一,但那些学生是我从初一带上来的,取得第一似乎顺理成章,可能是我平时训练扎实,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高吧。

20**届学生是我半途接的班,教学时我全力以赴,妄想趁着20**届夺冠的余威再次取胜,但事与愿违,学生成绩也还不错。教20**届学生,我觉得学生语文基础太差,我是他们的第四任语文教师,只想不得倒数第一就行了,在教学中我虽然尽力但没有死拼,谁曾料到中考成绩竟是备课组倒数第一,于是大会检讨,初一教学岗落聘,不得已再上初三教上了20**届7、8班语文。教20**届我是背水一战,虽不如教20**届初三那般亡命拼杀,但也可说全力以赴了。

20**届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初三第一学期期中试就让我品尝了失败的滋味,又是备课组倒数第一,我又登台亮相,大会检讨,真的有了无地自容之感。

在巨大的教学压力下,我每早坚持7点到校,7点10分检查两班作业,见缝插针地检查学生的背诵。尤其是中考前的最后一周,周三早考第九次模考,周六学生就要进中考的考场。因时间紧迫,学校通知此次模考不全部阅卷,只需阅一下学优生的卷子,把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学生讲一讲就行了。我却觉得让广大学生陪练有失公允,便在周三全天阅卷,一直阅到深夜0点,我终于阅完了两班的语文试卷。周四早讲解时,学生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料到语文竟然阅出来了。

当天晚上,我又要了张莉的晚自习,给学生夯实字词,周五早讲解作文应试技法,周五晚的晚自习,第一节我让学生自由背诵,第二节,我又串讲了三大文的阅读技法,而学生将在第二天的早晨,步入中考语文的考场。

教本届学生,我已尽力,成绩是好是坏,我都会坦然面对。虽领导在考前动员会上厉声呵斥,学生成绩差要想想是不是自己造的孽,我觉得自己已经全力以赴没有造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