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及点进行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对教材的认识比较肤浅,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我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没有让学生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讨论、动脑、学会总结。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还需改进。

二、对学生的反思。

通过这些日子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适应老师这个角色,自己仿佛是个大孩子,对同学板不下脸,威性不够,现在的孩子本生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不象话,这就是我这么些年来的最大感受。掌握好学生得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此我还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我在平时教学中只在乎学生的成绩,没有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评价方式上也有失误,对此还要多下功夫认真思考,如何科学的评价学生,给学生以信心。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材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王韬策 2014、9、4

 

第二篇:也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也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课改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课改理念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育主管部门对一线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然而,对绝大部分中学教师而言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仍然是很少的。因而提出一种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一方面,在备课本上写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教学反思;另一方面,大力提倡广大教师发表教学反思方面的论文。使得中学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这样就可以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不过,极少数教师对撰写教学反思认识不足,不愿意花时间费精力去干这个,只在接受检查时迫不得已时应付一下。根据学校实际,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在这一阶段的继续教育内容是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受学校领导委托,由我和数学组的老师们一起研究如何写好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特点

有人说,教学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还有人说,教学反思是课改的需要。

教学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及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使教师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然而再回到实践进行新的一轮反思,不断循环,螺旋上升。通过对反思的研究,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反思基本理念进行确认和修订,将理论回归实际,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2、强调以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现有学生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

3、实证分析,以课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既有思维辩析又有实证,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径。

4、强调群体反思,通过多人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

二、 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2、通过教学反思,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3、通过教学反思,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4、通过教学反思,能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在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气氛热烈,意见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这是教师集体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对上课教师而且对未上课的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提高。

5、通过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6、通过教学反思,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及教学效益。

(1)以教学实践为逻辑起点,并以教学实践为归宿。

(2)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针对问题重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作为提高数学教师的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的一种方略。

(4)以两个学会为目标,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自身学会教学,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的一种途径。反思的过程不断循环,教学能力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 教学反思的动力

1、从主观上讲, 一个教师是否具有教学反思的意识,要看他是不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高尚,讲究奉献精神的教师。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会对自身的要求较高,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数学教学精益求精。这样的教师不会因循守旧,他们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渴望成功,这种实现自我的需求会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数学教师的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继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的过程,从经验中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积累,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充实主观,从而能对数学教学这一复杂的客观背景应付自如,从而成长为自觉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2、从客观上说,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教学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

3、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

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习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

4、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平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课程。

5、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未来社会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并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1、对备课的反思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

(1)有教师认为,“教材简单,无啥备头,照书本讲,依书本练就行了。”这些人备一节课花半小时都嫌多。书本上划几个记号,就算备好课了。

教学反思:教材虽简单,但其内涵,外延极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挖掘,从而透彻掌握教材,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能又是一个飞跃,更需教师对学生点拨、指引和训练。写简案是完不成这些任务的。

(2)用《教案集》,备课上课照抄就行了。备课所花时间不多,有时备课嫌抄烦,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讲台。

教学反思:这种人完全是模仿,根本没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多变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学生具有借鉴价值,但绝不应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样阐释,公式怎样分析,习题怎样处理,决无定法可言,别人再好的方法也无法预料每个教师自身的能力实际和他所面临的学生实际。

(3)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反思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个不了解学生或不甚了解学生的教学设计是收效甚微的设计。现实中教师虽然知道备学生的重要性,但却会疏忽对学生的了解,主要精力放在设计知识目标上。主要表现在:忽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与能力的了解,常听到有的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

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作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内容前,切实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困难,而不是主观想象地组织教材,满堂灌,出现学生听不懂,“对牛弹琴”状况(错不在牛,而在弹琴者)。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对某问题普遍感到问题而有求时,教师却是轻描淡写;对那些学生已懂而没求问的内容,教师却反复大讲,令学生感到失望。甚至开骂 。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的现有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狠抓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必须认识到并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要用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评价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的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架桥铺路,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不应以分数论学生的聪明与才能。

2、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预定的教案在上课实施中,被修正、充实是常有的事。如教师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中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善于课前钻研制定教案,又善于及时写下实施后记,日积月累,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许多的教师未做这种自我教学经验的总结工作,让思维的火花一闪即灭,极大地阻碍了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反思数学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因素。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反思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与认识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3、对课堂提问的反思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需要反思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良倾向: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2)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3)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

(4)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5)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沉默以对,接下来的教学,教师只好自问自答。

(6)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原因在于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学生不知所云,这样的提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课堂上议论纷纷,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7)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

(8)提问表达不明,措词不清,学生难以理解。提问时叙述过快或者使用较长而凌乱的措词,使学生不明其意。

(9)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提问后立即回答,本意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但学生由于没时间思考,结果往往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反而适得其反。

(10)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提问只面向少数尖子,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他们学习中的问题难以暴露,也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

教学反思:

(1)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过程。

(2)层次的渐进性。课堂提问有时要注意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同时,以不同层次的提问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要把问题一下提高到较高的层次,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时机的选择性。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

(4)提问要目的明确,表述清楚

(5)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性、灵活性及调控性。课堂提问要灵活多样,教师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

(6)课堂提问要及时调控。对问题提出后学生不同的反应实施问题调控:如学生一声不吭时就要来点启发、点拔;学生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时就要拨乱反正,回答的虽没有错,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段距离时就要进一步诱导。

(7)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提问方式:

1激趣式提问:即提一些有一定趣味或悬念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

在导入新课或引入新概念、新公式时比较常用。

2变式提问:即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知识点来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引伸、推○

广问题或从正、反等不同角度设问让学生开拓思路,理解思考问题的本质。

3铺垫式提问:学习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分若○

干“台阶”来提问,形成思维跨度合理的“问题链”,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

4设疑式提问:设疑式提问就是在学生似懂非懂及思维的盲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辩○

析、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5反馈式提问:在学习新课后或复习时,针对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概念性○

强、典型、讲究变式,有利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有针对性进行矫正训练,从而深化对旧知识的理解。

4、对教学时间的反思

时间结构把握不好,就会出现下面问题:

(1) 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紧后松。由于一节课的前半部分浪费了宝贵时间,教学

任务来不及完成,只好在后半节课快马加鞭,本来应由学生回答的问题也由教师代劳了,本应安排的探索过程也省掉了,由教师直接给出结果。有的干脆拖堂。

(2) 表现在上新授课时主次不明,新授课要处理好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关系,对旧知识的

复习内容过多、过细、时间拖得太长,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时间布局上显得主次不分。

(3) 表现在一节课上用同一种调子、同一种速度。同一种调子,同一个速度是主次不分,

不分强弱。对非重点内容要加快速度,对重点、难点内容要放慢速度,加重语气。

(4) “少讲”就是“精讲”,“精讲”就是“少花时间”。

教学反思:要合理安排一节课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学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等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在一堂课中,要特别精心用好前20分钟左右的“黄金”教学时间,用于讲解新知、重点、难点内容,忌用黄金时间“去炒隔天的夹生饭”,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去当堂自学、练习、巩固新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不要搞拖堂教学,下课时的听课注意力最为涣散,效率最低。课堂结构的安排,要主次分清,快慢得当。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分配时间段,合理把握教学节奏,有的课可适当加快节奏,有的课则需放慢节奏,有的内容易少花时间,有的内容则应多花时间;对于一堂课而言,各个教学环节可有不同的节奏,开始时的基础训练,可以紧锣密鼓,营造一种热烈的气氛;使学生尽快集中思维,进入状态,当学生探得新知,总结规律时,则应放慢节奏。当学生理解了概念、规律、进行巩固练习时,又可适当加快节奏。

“少”是相对于“多”而言的,“精”是相对于“杂”或“粗”而言的,所谓精讲,就是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大纲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讲解精僻透彻,画龙点晴,抓住实质和关键,讲在点子上。因而“精讲”不在于量上,更重要的在于质上。难道讲5分钟是精讲,讲30分钟就不是精讲?更不是以花时间的多少来衡量的。而要看当讲不当讲。有些内容很简单的课,讲5分钟不为少;而内容较难的重点章节,讲30分钟不为多。

5、对课堂容量的反思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量、适度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即可,并非越多越好。

对一节课的容量到底有多少,没有明确的标准,笔者以为:对一节课的容量理解应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习题容量,二是学生的思维容量。有的教师一节课能讲七至八道题,表面上容量大,但实际上这些题的难度小,学生的思维量不够。有的教师一节课只讲一至二道题,通过引申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悟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反思:一节课的容量定义为学生思维的容量是主要的,题的容量是次要的。

五、教学反思的基本途径

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更新其固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有:

(一) 记教学日记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教学得失可以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教学参与者看,可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学方法的反思,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概念、定理等)是否采用了相应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适合性,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失,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教学进行的步骤看,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从教学内容看,可以反思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性,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等。

(二)听课与评课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之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三)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四)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规范化的教学应在单元教学结束时,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不论检查什么内容,都包含着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学生学习中的得失表现,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倾向,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五)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

任何事件的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教学反思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是教师合作与增强动力的有力的工具,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