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托物言志”,即借物来说理、抒情的写法;

2.领悟短文的志趣和情操:清廉正直、洁身自好;

学习重点:物——“莲”美丽的形象 志——坚贞正直、鄙弃名利。

教学难点:动员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价值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步骤:

课前预习:1、作者周敦颐。

2、“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隐逸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由《陋室铭》导入《爱莲说》。

二、释题

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我为什么爱莲的道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多用叙事、写人、咏物的形式来阐述见解、说明道理。讲究辞采,与现代杂文或

杂感相近。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任

州县地方官吏,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

宋代理学创始人,古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后人将他的著作编为《周元公集》。这

篇“说”,是他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南康知军)时写的。在此期间,

他曾亲率属下在府署(军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四、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五、掌握下列词语的音义

蕃fan(多) 淤yu泥(淤积的污泥) 濯zhuo(洗涤) 清涟lian(此处指清水) 亵xie(亲近而不庄重) 噫yi(叹词) 鲜xian(少)

六、赏析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全文总领,领起下文所爱的三方面。“爱”字扣题。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表明与众不同,含褒义。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甚”,含贬义。刘禹锡《赏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牡丹芳》: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独:强调与众人所爱不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比喻君子既不为社会不良风气所污染,又不愿讨好献媚社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比喻君子内心通达,品格正直;不拉关系,不走歪路。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植:树立。比喻君子品德高尚,声名远扬;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端正严肃,令人敬重,不能随意玩弄。

以上第一段,主要写莲的可爱和自己独爱莲的缘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谓:说,认为。菊花在万花凋谢时开放,独抗寒霜,不与众花同时,故说是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 牡丹,色艳香浓,富丽华贵,故说是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照应前文对莲花形象品质的描绘,点明莲花比喻君子。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三种花都予以人格化,评花实际上是在评人。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慨叹真正的隐士很少。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叹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几乎没有。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众”与上文“甚”呼应,与两个“独”构成鲜明对比,暗含讥讽。

以上第二段,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当世没有同道者,而喜爱富贵的凡夫庸子却很多。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表示鄙弃和厌恶。

七、小结本文特点

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或说明事理,这叫托物言志。本文写莲,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都表现了作者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情操的愿望。托物言志的好处是,能把抽象的道理或含蓄的感情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文中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写出莲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感叹世上没有人与自己的爱好相同。菊花是陪衬,牡丹是反衬。(此部分可不讲)

八、归纳全文中心

提问:文章开头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后面却又说“予独爱莲”,这是为什么?

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清廉正直的美德,鄙弃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熟读能诵

十、布置作业

1、背诵

2、《感知、体验》

3、在校园找一种植物,予以人格化的描写,来象征人的品格

三、 教学过程片断

在导入中,我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即在星子县参观爱莲池时,因铁将军把门,翻墙上去纵目观赏,由此说明《爱莲说》对后代读书人的影响。

在课文结束时,又讲了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杭州小瀛洲的亭亭亭皆因《爱莲说》得名,呼应了开头所说的《爱莲说》对后人的影响。

另外,使我有深刻印象的是下面这一片断:

课例记载

为了给课堂教学提供一个麻雀让大家解剖,我在10月下旬上了一堂探究性公开课,课文是《爱莲说》。上课之前,请同学们预习。

《爱莲说》是文言文,免不了要请同学们翻译。在翻译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朱扬帆和大家一样,举起了手,于是我请他翻译,只见他站起了身,手里拿着书,慢腾腾地说:“这个??这个,我喜欢莲花出??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回答很出乎意料之外,因为关照大家预习,而且他也举起了手,应该有所准备。当时我两手一摊,无奈地说:“没翻译哎!”,他还在啊啊地僵在那里,我只能说:“没关系,先坐下

去”。为了有个台阶可下,我又说:“要么是没预习好,要么是太紧张”。

课继续上下去,上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顺便问了个问题“什么叫‘隐士’?”朱扬帆又举起了手。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公开课出洋相,我可以不请他回答,不过我还是考虑给他一次表现的机会,让他来回答。这次他倒是很顺利地作了回答,毫不犹豫地说“隐居的人”,我马上予以表扬,说道“他刚才没翻译好,现在是将功补过了”。等到翻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一句时,朱扬帆又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抱着浓浓的兴趣请他解释,他说“牡丹,象征花中的富贵者”。我一听,很不错,便发出感慨:“翻译很好,看来他预习是不错的。刚才可能是紧张了没说出来。现在立了两大功劳,就把前面小小的过错全给弥补了。”经过这样的表扬,朱扬帆发言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几乎每次提问他都会举手。比如我问“第二段最关键的句子是哪一句?”他作了回答,尽管也很关键,却跑到第一段去了。经过启发,在大家吃不准,都不敢举手发言的情况下,他又举手要求发言,这次一语破的,回答很正确。当同学们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对应“品德高尚,声名远扬”还是对应“端正严肃,令人敬重”发生争议时,我让同学们说一下各自的理由,朱扬帆表态“‘香远益清’是对应‘品德高尚,声名远扬’”,这个表态是正确的,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而当我请同学们从《陋室铭》找一下根据,即把人的品德和香气联系在一起的句子,也是朱扬帆反应最快,他脱口而出“惟吾德馨”。可以看出,朱扬帆是越来越在状态中了,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回答贴切。

特别是我介绍苏州拙政园水中主体建筑“远香堂”,同时我问“远香堂”得名的由来,朱扬帆竟能毫不费力地指出,是根据《爱莲说》“香远益清”一句来的。从现场表现看,朱扬帆的语感和悟性都是很出色的,在寻找内在联系方面,似乎有胜人一筹之处。可实际上朱扬帆平时学习不用功,成绩也并不理想,。你看他,小小的眼睛总是眯缝着,小小的脸上总是挂着笑纹,可特别顽皮,上课总能找到一两个理由往台子下钻,似乎对大地有深厚的感情,老是看到他躺在地下。上课有这样的行为,可谓绝无仅有,也是史无前例。作为老师,碰到这样的学生,只能哭笑不得。那么,那天公开课,他为什么会有那样出众的表现呢?

上完公开课后,有老师在评课会上说,我的点评很有特色,能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点评。那么,也许是我的点评起到了好的作用?由此激起了朱扬帆思考发言的欲望!

四、 教学反思

总结下来,有这么几点反思,分述如下:

一、我让同学们预习,朱本人也举起了手,我满心期待他有一个很好的回答,谁知他竟然无法翻译,令我尴尬。不过,我没有批评他,还为他找了台阶。这样,就不损伤他的自尊心,反过来,他倒是想着要将功补过。我这种做法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当朱扬帆再次发言,而且发言正确时,我利用点评当即予以表扬;当他又一次踊跃发言并有精彩表现时,我由衷地给予肯定的点评,还大大地表彰了一番。这就极大地鼓励了学生思维表达的愿望,也使朱扬帆以后的表现越来越好。

三、点评恰如其分,多给予正面的评价,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其潜能往往是不可限量的。

 

第二篇:爱莲说教案2

《爱莲说》教学设计

网湖学校 郭衍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疏通文意,理解难词难句,实记关键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正反对称在文章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莲花身上寄予的审美追求,培养学生高洁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当堂背诵,理解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古今中外的文人们都喜欢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请同学们看屏幕上闪现的图片,想说点什么吗?

生:图片上好像是荷花。

生:这些花像出水芙蓉一样美丽。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大屏幕闪现的是荷花,荷花也称莲花,也有人称他为芙蓉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称赞他,并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寄托在莲花身上,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爱莲说》。

二、 介绍题材、解题、作者

我们来看说,表面上就是说一说,议一议 。在古代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阐释某个道理。爱字又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莲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想一想爱莲说是什么意思呢,在文章中会写些什么呢?

生:应该是说说为什么喜爱莲花吧。

生:我认为应该是写了自己和莲花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师:同学们很聪明,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向我们阐释了爱莲花的道理,那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爱莲花的道理,还得去了解一下文章的作者。

哪位同学能简单向大家介绍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呢? 生:周敦颐(1017~1073),宋代着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师:关于作者,老师再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那作者究竟想借花

阐述什么志向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 朗读课文

1、请听示范朗读,注意在听读的过程中听准字音,听清语调,一会还有一个听力小测。

2、完成听力测试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请学生齐读。

3、接下来是同学们自由朗读的时间,要求大家读2遍,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语调。

4、学生示范朗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生:古人读书的时候拉长声调,像唱歌一样,闭着眼睛摇头晃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试一试。

5、再次饱含深情的朗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师:俗话说:书读百便其意自现。大家刚刚读的很有韵

味,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下面请同学们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通课文,读懂意思。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结合课下注释共同翻译字词句。疑难问题标注好,时间为5分钟。

师:准备本篇课文的实词,一会测试。

师:时间到,怎么样,理解过程中有什么疑难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大概意思明白,但翻译不通。

师:谁能来帮忙解决。

生: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过但不显得妖媚。

师:翻译得很好,请其他的同学也能随时在文中做好标记。还有哪些问题。

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我翻译不通。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应该是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 师:对。但是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 生: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这是两个词类活用,请同学们认真积累。

生: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生: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女同学的声音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

五、讨论思考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屏幕上出现的问题。

1、作者把莲比作什么?文中具体哪些语句描写了莲?分别象征哪些美好品格?

讨论归纳: 作者把莲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莲的句子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淤泥和青涟是莲的生长环境,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一样,虽然生活的黑暗污浊的社会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挺直独立,象征君子的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象征君子的美名远扬;亭亭净植是莲花的形态,象征君子的高洁独立;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莲的品质,也写出了君子自尊自爱,令人敬佩的美好品质。

师: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象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度,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借莲来表达自已的志愿,想一下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师: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

生: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什么是托物言志。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

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到其他的花?

生: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

师: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寄托了深义,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喜爱哪一种花,是思想感情决定的,不同的情感志趣,决定了对花喜爱的差异,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生:菊之爱……宜乎众矣。

师: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

生: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

小结: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同学们再大声的把课文朗读一遍,体会作者的感情.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六、小结

同学们, 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作业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仿写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 敦 颐

菊 牡丹

衬托

↘↙

爱 莲 ――――――爱 君 子

托 物 言 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