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第二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教学方法: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

2、教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 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是田园诗派创始人。在他的代表作《饮酒》中,

五、为什么说“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表达他对菊的喜爱。

相传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喜好牡丹,其实在唐朝之前人们对牡丹 并没有特别的

喜好,到了唐朝,牡丹却一下子时来运转,艳压众卉,社会上掀起一阵追牡丹的热潮。而且牡丹雍容华贵且十分艳丽,富丽堂皇,当时的世人喜爱浮华靡丽的生活, 自然喜欢象征富贵的牡丹。

六、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注意断句,并标出难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四)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具体的分析课文。

八、作业 仔细读课文并试着翻译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流利的朗诵课文,谁愿意为我们朗诵

这篇课文呢?(学生朗读,之处不足之处)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爱莲说》。

二、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一)第一节

1、注意字的读音及注释

(1)蕃(fán):多。 (2) 盛:特别,十分。(3)淤泥:河沟或塘里积存的泥。

(4)染:沾染(污秽)。 (5)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

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微波。妖:美丽而不庄重。

(6) 通:贯通。 (7) 直:挺直。 (8)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9)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更加。(10)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11)亵(xi?)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2) 焉:句末语气词。

2、总结第一节的意思

水中陆上草本木本各种鲜花,值得人们喜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可是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妖媚,中空外直,不生蔓延,不长枝节,香气传的越远越显得清幽,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面上,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以肆意地玩弄。

(二)第二节

1、注意字的读音及注释

(1)隐逸:隐居的人,隐士。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2)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3)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唉”。 (4)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5)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少。 (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多少人呢? (7)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8)众:多。 (9)矣:语气词。

2、 总结第二节的意思

我总以为,菊花,是众花中的逸隐之士;牡丹,是众花中的富豪贵人;而莲花,则可

以说是众花中的有德君子。唉!爱菊的人,陶渊明以后就不大听到了;对莲花的喜爱,像我这样的又有谁呢?而爱牡丹的人,倒是多得很哪!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一)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1、 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豁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质朴,被人敬仰。

(二)学习本文对比烘托的手法

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1)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2)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3)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总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明确:(1)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2)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明确: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具有那些品质?

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品德高尚,内心豁达,行为正直,端庄质朴。

七、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做一个君子。其实,关于莲花的诗词、歌曲还有很多,课后请大家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我们再找个时间进行交流

八、作业

在理解的基础背诵课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