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板书)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朗读:蔺相如此时说话的语气是理直气壮的,他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10个生字。正确读写“上卿、召集、推辞、胆怯、击缶、诸位、削弱、渑池、荆条、廉颇、蔺相如、和氏璧、无价之宝、负荆请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识人物(课件1)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我们崇敬不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司马迁的《史记》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去感知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吧。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将相以前难道不和吗?将相为什么不和?将相是怎样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仔细朗读课文,注意:(课件2)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

(2)题目中的“将”“相”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3)本文主要讲了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2.认读生字新词。(课件3)

上卿、召集、推辞、胆怯、鼓瑟、击缶、削弱、允诺、渑池、荆条、诸位、廉颇、

蔺相如、和氏璧、上大夫、无价之宝、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3.讨论交流:

(1)“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板书:蔺相如 廉颇)

(2)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板书)

第一个故事( 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细读课文,感受形象 4)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二)感受蔺相如形象。

5)

(1)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他的勇敢无畏。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机智勇敢。

③面对强大的秦国,,蛮横的秦王,蔺相如凭借自身的勇敢机智,把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带回了赵国。假如你现在听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相如不仅仅靠一张嘴,更是凭借自身的机智和勇敢) 师:蔺相如使和氏璧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下面我们继续学习他与秦王的第二次6)

2)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你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什么?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舍身救主。(板书)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3)“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顾全大局的品质)(板书)

1

(知错就改)(板书)

(2顾全大局)(板书)(课件9)

2

四、回归整体,迁移运用(课件10)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三个故事各有情节,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 “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合起来便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伸(课件11)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在旦夕。这在他们的言语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能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2.将相和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从人物品质上去理解,如机智勇敢、知错改错、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

蔺相如: 对事件能深思熟虑,随机应变,对秦王不顾生死,敢于斗争,对廉颇能顾全大局,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为维护赵国利益一再立下功劳,先后被封为上大夫,上卿。

廉颇: 能服从赵王的调遣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团结,但知错就改,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性格坦率。此后能和蔺相如一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3.朗读,欣赏人物的描写。

1.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2.抄写、积累本课的成语。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26 将相和

蔺相如 廉颇(知错就改)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负荆请罪

不和和(顾全大局)

渑池之会 不畏强暴

《将相和》练习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n pō wǔ rǔ dǎn qi? dǐ yù jī fǒu lǐ qū

( )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悔( ) 招( ) 荆( ) 削( ) 诸( ) qiánɡ( ) 诲( ) 昭( ) 型( ) 消( ) 著( ) 强qiǎnɡ( ) 梅( ) 召( ) 刑( ) 削( ) 猪( ) jiànɡ( )

三、选字组词。

(负 付)_____荆请罪 ____之一炬 不_____众望

(绝 决)_____口不提 ____一死战 滔滔不_____

(壮 状)理直气_____ 气____山河 奇形怪____

(壁 璧)完_____归赵 铜墙铁____ 森严____垒

(刻 克)攻无不_____ ____舟求剑 以柔____刚

四、给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绝:①断绝 ②没有了,穷尽 ③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④不开口

⑤极,最 ⑥独一无二的,无人能比的 ⑦气息中止,死亡

绝口不提( ) 络绎不绝(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悲痛欲绝( ) 绝代佳人( ) 聪明绝顶( ) 空前绝后( )

五、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作一个成语。

1.前天冰冰已经背着荆条,向别人赔礼了,你要怎么样?( )

2.元元已经把拾到的物品归还原主了,你怎么还乱说呢?( )

3.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

4.这个集体的战斗力强,每次进攻,没有不达到目的的。( )

5.面对那些欺负弱小的人,有正义感的人会理由充足,说话有气势地加以批评。

( )

六、按要求写句子。

1.补充成比喻句。

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对秦王说:“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文点击。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 ),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保卫赵国。

1.按原文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联系上文这“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廉颇背着荆条,见到蔺相如后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他们的表情又如何呢?放飞心灵想一想,并动笔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蔺相如与廉颇各具风采,你心中一定有话想要对他们说,任选一位说说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将相和》一文选自司马迁的《 》,文中的“将”指( ),“相”指( ),“和”的意思是( )。

2.课文以( )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 )的活动为线索,通过( )、

( )、( )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 )到( )又到( )的过程,这赞扬了蔺相如( )、( )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精神,也赞扬了廉颇( )的精神。

拓展阅读

禅让的故事

司马迁

帝尧也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明君尧,和“舜、禹”一起被合称为“尧舜禹”。他德行高洁,宽厚仁爱,不仅能使自己的部落中人亲近团结,让百官各尽其职,而且能使各地部落首领心悦诚服,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尧老了的时候,问百官说:“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呢?”一个大臣说:“您的儿子丹朱天性聪慧,可以继承您的王位。”尧叹了一口气说:“唉!我熟悉他的为人,他不讲道德,又喜欢跟人斗气,不能用。”

尧又问:“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呢?”另一个大臣说:“共工能团结群众开展各项工作,可以用。”尧说:“共工光会讲漂亮话,办事却很无能;他外表很老实,内心却很傲慢,也不能用。”

尧对他最亲近的四个大臣说:“唉!我在位已经70年了,你们都能廉洁奉公,就由你们来接替我的位置吧!”四位大臣都谦让说:“我们德行浅薄,恐怕玷污了帝王的尊位!”尧于是说:“那就请你们推举民间有名望的贤人吧。”大家都对尧说:“民间有个单身汉,名叫舜。我们觉得他很好。”尧说:“对,我听说过他,他究竟怎么样呢?”四大臣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父亲不讲道德,后母爱说坏话,弟弟骄纵凶狠,但他能够凭借自己的孝道跟他们和睦相处,并能使他们上进,不干坏事。”尧说:“那好,让我考验一下他吧。” 尧于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通过她们来观察舜的德行。舜叫她们放下架子,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遵守做媳妇的礼节。尧很赞赏舜这样做,于是又让舜管理国家事务,各项事务舜都料理得井井有条;尧还让舜到密林大泽里去办事,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舜勇敢镇定,丝毫没有误事。这样尧考验了舜三年。三年之后,尧召见舜说:“你考虑事情很周到,说了的事也能办得很有成效,你来继承我的王位吧。”

正月初一,舜在祖庙里接替了尧的位置,这就是著名的“禅让”,指将王位传给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子孙。

尧离开帝位28年后才逝世,百姓都很悲痛,像死了父母一样。三年之中,天下都没有人奏乐,因为大家都在悼念尧。当初,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器,不能把天下传给他,于是采取了“禅让”的办法。让舜做天子,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只有丹朱不高兴;让丹朱做天子,则会使天下人受害,只有丹朱一人得利。尧说:“绝对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让一人得利。”他终于把天下传给了舜。

尧逝世后,三年的守丧期结束,舜把天下让给丹朱,以显示自己谦让的美德。但各个部落首领来朝拜天子,不到丹朱那里去,都来朝拜舜;打官司的人,不到丹朱那里去,都来找舜;歌功颂德的人,不歌颂丹朱,却歌颂舜。舜说:“这真是天意啊!”于是他到都城里正式登上天子位,这就是舜帝。

阅读思考:

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禅让”是什么意思?

尧是怎样考验舜的?

尧为什么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却要传给舜?

 

第二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曲江区枫湾中心小学 陈国栋

26. 将相和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文末的“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既照应了题目,又暗点了中心。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间:第 周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

(2)“和”是什么意思?

(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

二、带着问题,初读全文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全班交流:

(1)“将”指廉颇,“相”蔺相如;

(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

①1-10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②11-15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

③16-18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3.梳理第二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和”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相”“将”各是什么样的人?

4.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

2.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3.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4.全班共同学习

(1)“颇”读pō,不读pó;

(2)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

(3)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胆怯:胆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5.摘抄三个词语

无价之宝理直气壮负荆请罪

四、作业。

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

二、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完璧归赵

(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③在什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

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

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

⑥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三、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1.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4.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四、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提出有价值问题。

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

②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

③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导讨论,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明确当时情况;针锋相对;事情结果及原因。 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五、自学第三段。

1、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和好的,促使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蔺相如和廉颇的行动和表现有哪些感人之处?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六、总结。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具体说一说。

(2)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评价人物,着重认识二人的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各自表现的品质是什么?共有的品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朗读,欣赏人物的描写。

七、作业。

复述课文故事。

板书设计:

将 相 和

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两个人物: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

廉颇—知过改过主动认错

共有品质: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利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