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古诗的学习,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的精髓,而且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思念家乡、珍惜友情的情感,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处事明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之素养。

四年级上册的第20课《古诗两首》刚学完不久,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学习达到了读悟成诵。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为例,反思古诗教学,我认为学习古诗之方法,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步骤。

一、初读感知

这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我首先提出初读要求:读通读顺,多读几遍,并结合注释初步感知古诗的大体意思。然后检查学生读的情况:抽读并正音。检查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我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先让学生同位间互读,再个别指名读,并及时正音,如有学生把“远影”读成“远景”,正音后让学生再读正确。而后,进行了范读,其目的就是在停顿节奏上给学生以示范。接着,再让学生自读,自读后再抽查学生个别读。最后,我又让学生男女分读、齐读。在熟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大体理解。就这样,“初读感知”的环节也就扎实有效了。

二、理解诗题

巧解古诗的题目,也是学习古诗重要的环节。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题目比较长,学生对于“黄鹤楼”“广陵”的了解甚少,更何况对文言文中“之”的理解更无基础。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拨解释。我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黄鹤楼”和“之”的意思;然后,我补充了有关“黄鹤楼”“广陵”的简单资料,并把历史背景作以简单的述说。就这样,学生对这一题目有了正确的理解: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去。这一环节也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理解诗句

对于古诗的诗句正确理解,是学习古诗的关键环节,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一步。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我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说说诗句的大

意;接着再小组里交流,我参与到各小组里的交流讨论,并给予一定的点拨,如有的小组对“西辞”的理解不把握,有的小组对“尽”不把握,我都一一简单点拨;然后集体交流,一句一句地得出比较准确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再次读古诗,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连贯地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品悟意境

若前面的几个步骤完成有效,“品读古诗,领悟意境”也就顺利达成。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学生已经正确而较熟练地诵读,并能比较准确地理解诗句之意。为此,品赏升华也就水到渠成:学生不仅能领悟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而且对前两行诗句的“叙事抒情”和后两句的“借景抒情”也有了清晰的理解与认识。

五、熟读成诵

教材中的古诗,之所以成为教材,是由于其经典性,是“文、道”皆备。学习古诗就要熟读成诵,成为积累,变为积淀。就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学生从“初读”到“理解”,再到“品悟”,可谓步步渐进、步步扎实。而要达到“成诵”已容易至极。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品读;再形式多样地去诵读,如师生对诵,生生对诵,同位互诵,男女互诵??;最后提高要求,要读出诗的节奏,诵出诗的感情,那就有了“比诵”“赛诵”欲望。为此,古诗的学习目标也就达成了。

 

第二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4.古诗两首

本学期总第 9 课时 本单元第 9 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 复备人: 授课日期: 9.14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具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4.古诗两首

本学期总第 10课时 本单元第 10 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 复备人: 授课日期: 9.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具准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后反思: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名篇佳句.二年级的学生年纪小,接触过的古诗不多,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尚存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注意为孩子们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孩子们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刻地感悟诗的意境.我充分利用了课本里优美的插图,让孩子们从图中找出诗歌里提到的景象,结合图意理解诗中的关键词,关键句,从而把握诗意,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基本上能把诗歌的大意说出来,也能体会作者的那一份颂秋、爱秋的心情。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