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

茅坪九年制学校 王军

也许你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没有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会讲故事的妈妈。这是一位学生的心里话,它道出了故事在一个孩子成长中的积极作用。生动的故事吸引人,优美的故事感染人,哲理的故事启发人,感动的故事改变人。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最喜欢的艺术形式是故事。对课堂教学而言,有讲故事的形式,学生还是比较认同,也是容易接受的,也是比较有成效的,是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那树》一文的教学以故事为线索组织教学,充分发挥了“调起来”与“沉下去”的作用:一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高昂的状态;二是对文本进行一番深入浅出的有效过滤,让文本以一种通俗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的姿态呈现。在故事中把作者的情感展现出来,学生通过故事正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发展了思维,培养了思辨能力。

困扰语文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脱离学生搞设计,离开学生的认知能力搞活动,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找到支点,应是语文老师孜孜力求的。故事能成为其中的一个突破点,它也理应承当起这样的作用。

讲讲作者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高尚情怀。翻开教材,看看那些光辉的名字,这些作家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教学资源库,他们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就对我们有启智作用。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并感动一代又一代国人;学习《再塑生命》一文,就可以说说海伦·凯勒真实的故事;学习《五柳先生传》,可以告诉学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毅然辞官归田的故事,以温暖他们的心灵。

讲讲与文章相同主旨的故事,完善学生的看法。例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就可以界入《晋文公示信伐原》的故事: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这个故事的效果无异与拓展阅读,学生对诚信、信用的理解必将更加深刻。

讲讲文中有关人物的轶事,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核舟记》,适当发挥东坡与拂印的故事。有一次,东坡到金山赐予佛印一起坐禅。坐了一个时辰,东坡觉得身心通畅,内外舒泰,便忍不住问禅印:“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佛印看了一下东坡,点头赞道:“像一尊佛。”东坡非常高兴,佛印随口也问东坡:“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苏东坡揶揄地说:“像一堆粪!”。佛印听了,并不动气,只是置之一笑。东坡高兴的回家,告诉苏小妹说:“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苏小妹颇不以为然的说:“哥哥,其实今天输的是你。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为粪。”这个故事焕发的是智慧的光芒,启迪学生的思维。

讲讲与文章同题材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例如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插入《盲人和灯》的故事: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镇,有个姓周的老盲人,他每次黑夜出门时总是一手打个灯笼,一手不停地用盲杖探着前面的路。行人认为他的行为不可理解。终于有人忍不住了,问道:“你这样打着灯笼行走,自己又看不到

前面的路,岂不是浪费灯油吗?”老盲人答道:“先生你错了!我在暗夜里打着灯笼不但能照亮我自己,让行人知道我是一个瞎子,而且也能照亮过往的行人。”像“与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别人,快乐自己”这样的哲理在故事找到注脚。 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故事,促使学习走向生活。如学习《珍珠鸟》,启发学生讲讲自己与动物相处的故事;学习《我的母亲》,就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母亲的故事;学习《俗世奇人》也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身边的奇人奇事。学生一旦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便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个故事可能表达的是一种看法,渗透的是一种情感,传递的是一种思想,隐藏的是一种智慧。在教学中恰当好处的应用故事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启迪学生,这也许比苦口婆心的说教、耐心细致的讲解要有趣、有效的多。语文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讲讲故事吧!

 

第二篇:九年级下册《那树》教学反思

重鉴赏与探究,学出语文味儿

——公开课《那树》教学反思

在这次市级常态课展示活动中,我做了一节九年级散文《那树》的研究课。走下讲台,回顾这一节课,有些感想,期望与同行共同分享。 这节课是起始课,内容是散文的欣赏与写法探究。在授课之前,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文章中的可挖点还是很多的,那么如何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内强化教学效果,是我在备课过程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散文阅读最重要的莫过于赏析美感和探究写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也就从这两方面展开。把作者简介、疏通文字、初读课文、把握大意这类问题放在预习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这篇文章的处于九年级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 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在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答出大致内容就得到了本环节的目的。以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类似目标的达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学生独立处理。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这里由于学生的注意点比较分散,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前,划定了文章一至五小节的思考范围,加强了课堂实效性。此环节涉及的问题比较零散,涉及的知识点有: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作用,典型动词的表达作用,等等。期间时刻注意让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文本内涵,以朗读带理解,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写到大树给人类贡献了浓荫这一内容,里面有个动词——“吸”用的非常生动,这里让学生做“吸”的表情和动作,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体验,符合体验式教学的精神,收效明显。

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这一主要环节。采用了类似的方式,以人类残忍对待老树的描写为主线带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

整个过程中,我既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参与,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课堂进行交流,借助集体的智慧,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发展,并实现成果共赏。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对他人的观点的“审查----扬弃----再建”,即文化的构建过程。让学生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在主题升华的部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这样就使学生又从文本中走出,进而去思考更广泛、更深刻的问题。以期达到课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之处,有些细节的问题,没有点破、抓死,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把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尤其要注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