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怎样使小学一年级学生学好数学

一年级   刘燕慧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

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

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我认为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要使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要选择好思考的材料,如做“整理与复习”中的开放性题目□○□=10,9=□○□时,先让学生独立地解题,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都写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其实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如在学习了数字之后,我布置了“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了生活中有趣的数字。

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一年级小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

《分类》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   刘燕慧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同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学习习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教学中要着重作好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2)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要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各种学具杂乱地摆放。说说怎样整理?
2、师:生活中像刚才这样,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在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将学生平时经常使用的小棒、小正方体、圆片、三角形、数字卡片等学具乱放在一堆,使学生自然产生收拾整齐的欲望,他们按平时的习惯把相同的学具放在一起,经过这样的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这时再引入课题,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分类的意义。]
二、联系生活、体验分类
1、看书本第38页主题图,说一说这些文具是怎样摆放的?
[教材中五颜六色的主题图,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一主题图,小朋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一场景,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都乐于看,乐于说。学生很容易发现相同的文具放在了一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我又特意设计了观察超市这一教学环节。]
2、播放超市录像(水果区、蔬菜区、电器区等商品摆放情况),观察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
问:(1)老师想买个大西瓜,该到刚才哪个地方买(2)这样安排摆放有什么好处?
3、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观察超市、说一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活动:完成书本第39页“做一做”:
(1)先独立分一分水果图片,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几种分法。
(板书: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
5、 教师小结并板书: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
[在学生已有对单一标准分类的认识基础上,从游戏“分水果”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为学生每人准备这样一套漂亮的水果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了方法时,孩子们有了交流的欲望,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时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着观察、思考、表达、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的认识。]
三、实际操作、巩固分类
1、 小组合作把老师送给大家的铅笔分一分,学生汇报不同的方法。
(按长短分;按有橡皮的和没橡皮的分;按颜色分等)
2、 考眼力:完成书本第40页第3题:找一找每一行中不一样的。
3、 超市给我们每个组送来了一袋礼物。小组合作,分一分这些图片。(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和其它小组介绍本组作品。)
4、 小比赛:整理好学习用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5、 完成书本第41页第5题,再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类。
6、各大组商量一下,可以把老师奖励的小花怎样分一分,再派代表到黑板上摆一摆。为了奖励你们的出色表现,老师再奖给你们一朵小花应该摆在哪?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有叶子和没叶子分)
7、 全课小结。学生戴动物头饰分类离开教室。(会飞的、会游的、不会飞也不会游的)
[练习多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并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些练习,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反思:“分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入手,让学生通过把杂乱的物体进行有规律的摆放来切入教学中,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进行交流,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整个教学中我能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注重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找出分类的标准,进而掌握分类的方法。在设计习题环节中我注意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并在最后一题中设计了分类中最难的一道知识拓展题,来加深教学难度。本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注重了直观感知,方法科学,效果明显。

鸡兔同笼问题

一年级  刘燕慧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或者用解它的典型解法--"假设法"来求解.因此很有必要学会它的解法和思路。

例: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计算方法:

1.方法一:列表法

(1)列表方法一:

(2)列表方法二:

(3)列表方法三:

这种方法也叫均值法,计算过程如下:

1)假设: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2)因为鸡兔总共有8个头,即:鸡兔总共有8只。所以8÷2=4(只),

即:鸡的只数=兔的只数=4只

3)计算总的脚数。

兔总的脚数有:4×4=16(只)   鸡总的脚数有:4×2=8 (只)。1只鸡和1只兔有6只脚。

鸡兔总的脚数有:16+8=24(只),或4×6=24(只)。

4)数据分析。

因为总的脚数有26只,现在是24只脚,26-24=2(只),即:实际的脚数比假设的脚数多2只。

5)兔取代鸡

因为1只兔有4只脚,1只鸡有2只脚,1只兔比1只鸡多2只脚(4-2=2)。要使总的脚数等于26只,用1只兔取代1只鸡就可以了。

6)计算鸡兔数目

鸡的数目:4-1=3(只)

兔的数目:4+1=5(只)

具体图示如下:

兔      兔     兔     兔            兔     兔     兔     兔

∣      ∣     ∣     ∣     →     ∣     ∣     ∣     ∣

鸡      鸡     鸡     鸡            鸡     鸡     鸡    

2方法二:.假设法

(1)假设方法一:把兔都假设成为鸡

1) 根据总的只数计算总的脚数

鸡总的脚数有:2×8=16(只)

2) 数据分析

实际总的脚数有26只,根据假设有16只脚,实际比假设多10只脚(26-16=10)。

3)兔取代鸡

因为1只兔有4只脚,1只鸡有2只脚,1只兔比1只鸡多2只脚(4-2=2)。10÷2=5,

即用5只兔取代5只鸡。

3) 计算鸡兔数目

兔的数目:5只

鸡的数目:8-5=3(只)

具体图示如下:

鸡  鸡  鸡  鸡  鸡  鸡  鸡  鸡 →鸡  鸡  鸡  兔  兔  兔  兔 兔

(2)假设方法二:把鸡都假设成为兔

4) 根据总的只数计算总的脚数

兔总的脚数有:4×8=32(只)

5) 数据分析

实际总的脚数有26只,根据假设有32只脚,假设比实际多6只脚(32-26=6)。

3)鸡取代兔

因为1只兔有4只脚,1只鸡有2只脚,1只兔比1只鸡多2只脚(4-2=2)。6÷2=3,

即用3只鸡取代3只兔。

6) 计算鸡兔数目

鸡的数目:3只

兔的数目:8-3=5(只)

具体图示如下:

兔  兔  兔  兔  兔  兔  兔  兔→兔  兔  兔  兔  兔  鸡  鸡  鸡

3.方法三:撩腿法

(1)撩腿方法一

1)每只鸡先撩起1条腿,每只兔先撩起2条腿,鸡兔总共撩起腿的数目:26÷2=13(条)

2) 再使每只鸡撩起1条腿,每只兔撩起1条腿,鸡兔总共撩起腿的数目:13+8=21(条)

3)分析:每只鸡的腿都撩起来了,每只兔都撩起了3条腿,每只兔还有1条腿没有撩起。地上还有腿的数目为:26-21=5(条)。说明兔的数目为5只。

4)计算鸡兔数目

兔的数目:5只

鸡的数目:8-5=3(只)

(1)撩腿方法二

1)每只鸡先撩起1条腿,每只兔先撩起2条腿,鸡兔总共撩起腿的数目:26÷2=13(条)

2) 再使每只鸡把撩起的1条腿放下,每只兔放下1条腿。

3)分析:每只鸡都没有撩起腿,每只兔都撩起了1条腿。总共撩起腿的数目为:13-8=5(条)。说明兔的数目为5只。

4)计算鸡兔数目

兔的数目:5只

鸡的数目:8-5=3(只)

4.方法四:方程法

(1)方程第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也叫劈兔法。把每只兔都劈成2只鸡。

1)设笼中兔的数目为x ,那么笼中原来鸡的数目为8-x,把兔劈成鸡以后,鸡的数目变为: 8+x ;计算公式为:8-x+2x=8+x(只)

2)找等量关系:

把兔劈成鸡以后,腿的数目没有变还是26条。鸡总共腿的数目为:(8+x)×2

那么等量关系有:(8+x)×2=26  

3)求解x

解得x=5

4)计算鸡兔的数目

那么兔的数目为:5只,鸡的数目为:8-5=3(只)

(2)方程第二种方法:

这种方法也叫鸡化兔的方法。

1)设笼中鸡的数目为x 只,那么笼中原来兔的数目为:8-x。

2)再在笼中增加x只鸡,鸡的数目变为:x+x=2x(只)。

3)把2只鸡化为1只兔,那么有:2x只鸡总共化为x只兔。

4)兔的数目变为: 8只 ;计算公式为:(8-x)+x=8(只)。

5)找等量关系:

把鸡化为兔以后,腿总的数目变为:26+2x(条)。

那么等量关系有:8×4= 26+2x 

3)求解x

解得x=3

4)计算鸡兔的数目

那么鸡的数目为:3只;兔的数目为:8-3=5(只)

(3)方程第三种方法:

1)设笼中兔的数目为:x 只;那么笼中鸡的数目为:(8-x)只。

2)找等量关系:

因为每只兔有4条腿,每只鸡有2条腿。

那么等量关系有: 4x+(8-x)×2=26

3)求解x

解得x=5

4)计算鸡兔的数目

那么兔的数目为:5只,鸡的数目为:8-5=3(只)。

 

第二篇: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合与分》教学案例

1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合与分教学案例

2

☆教学过程

预设学

学环节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漂亮

(一)创

的花片,想用这些花

设情境,片来装饰教室,欢迎

我们这些聪明可爱

导入新

的小学生。你们喜欢

课。 什么颜色的花片?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生行为

(学生纷

纷发言)

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生:指名数 其他学生跟着数(5朵)

生:添加其他颜色的花合起

来。

1、认识合与分 出示红色小花片5朵 师:谁来数一数这是几朵小红花?

师:可是老师要用10朵花,红花不够怎么

办?

(二)游

老师演示合的过程

戏激趣,师:你知道怎么做是

合起来吗?请你把

突破难

自己的铅笔和同桌

点。 的铅笔合起来。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

一共

怎样合起来的,

有几支铅笔?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请你把同桌的铅笔分出去。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2、学习5的组成 师:请同学们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

学生边做边说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

在老师演示了合以后,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铅笔,让学生做一做、说一说,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合与分的方法和意义,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同桌互动

3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合与分教学案例

4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合与分教学案例

5 1 关注学生方法的指导,不但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课堂学习,没有学习经验,不会学习。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尤为重要 ,这节课我侧重了这一方面的指导

例如:课中怎样和同学合作、怎样把语言说条理等等。

2 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动口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 例如:摆一摆,比一比、做游戏等。不但能让学生灵活的学习掌握知识,同时还

可以使学生感受的学习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