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

《1.3声音的特性》学案

一、信息与评价

使用时间: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二、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第三节《声音的特征》,需要时间15min,并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2、各组准备一把梳子、几根橡皮筋。

3、实践活动:用水壶往水瓶里灌水,注意听水瓶发出的声音。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知道乐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3)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4)常识性了解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的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出发声体振动快慢与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分析声音的大小与振幅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生活。

重点:1、能对生活中乐音的三大特征进行辨别。

2、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四、自主学习:

【知识回顾】

1、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是 。

2、声音通过能传导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 .

3、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判断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预习活动】

阅读课本p.19.——-p.23.中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物理学中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的物理量,它的单位是 ,它决定声音的 , 越大,音调越高。

2、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频率是Hz到。通常把高于 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低于 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利用次声波可以预

报 、

等自然灾害,还可以探测核爆炸情况等。

3、声音的度越大。响度还与 有关。

4、我们通常分辨讲话人的声音,区分发出声音的不同乐器等都是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的;它与发声体的 和 有关。

5、、三要素。

6、打击乐器是受到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弦乐器是通过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 ;管乐器是靠吹奏时 的振动发声。

五、合作与探究

1、活动探究

(1)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观察到的现象:钢尺伸出桌边越短,钢尺振动得越。

(2)用硬纸片分别快慢不同地划过梳子的齿,比较声音的音调。

上两个实验说明: 。

(3)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拨动同一根橡皮筋,比较两种情况下振动的幅度和声音的大小。说明: 。

2、问题探究

(1)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2)除了振幅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声音的响度?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

(3)比较蚊子与老黄牛的声音,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4)课前实践活动中,听到水瓶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解释其原因。

六、课堂检测

1、人们常说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是高低是指“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 很大。“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 来区分不同的人。

2.医生借助听诊器为患者诊病是因为( )

A.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使传入人耳的声音音调变高

声音的特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增加,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变大

C.听诊器能改变听者与发声体之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更大些

D.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更大些

3、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 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

4、济宁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

声音的特性

5、人能看见蝙蝠在空气中飞行,却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原因是( )

A、蝙蝠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小 B、蝙蝠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太大

C、蝙蝠不会发声 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小

七、课后提升

1、男女生合唱时,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则_______的响度大,______的音调高。

2、如图,将一根长约30cm的钢锯条紧压在桌面的边沿,

使它长度的3/4伸出桌外。拨动它的顶端,可以观察到锯条在振

动的同时发出声音。然后回缩一些,使它的1/2伸出桌外,再次

拨动它,可以观察到锯条振动变快,并能感受到声音随之发生

变化。类似实验再做几次,可以得出的与声音有关的结论是: 。

3.在唱歌时,演员发出的每个音的音调不同,这是因为发音时声带振动的( )

A.频率不同 B.振幅不同

C.频率和振幅都不同 D.响度不同

4.下面是黎明同学探究“鼓声与声音的特性”时的三个情景:

情景1:同一个鼓,敲击力度不同,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

情景2:相同材料,不同大小的鼓,敲击力度相同,频率不同,则声调不同; 情景3:不同材料,大小相同的鼓,敲击力度相同,音色不同。

根据以上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声音的特性有哪些?

(2)这些特性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5、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6、小星同学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使鼓面发出声音, 声音不同之处是( )

A.频率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7、人们挑选西瓜时,轻轻拍一下,由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成熟,为什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2.2《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作用

《声音的特性》1

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

为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乐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决定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是什么?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1节有关声现象课的学习,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了解,他们1.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深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2.但由于本节课一是内容较多,不仅有声音特性:音调、响度、音色,还有频率、超声波、次声波等概念;3.二是探究能力要求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在数据处理(设计表格)上具有一定的困难;4.三是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往往混淆不清,对这节课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 (三)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什么因素决定音调高低?”、“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实验,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记录数据,分析论证;

(3)学习从探究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的规律,并能尝试用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探究声音的特性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初步领略声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亲近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二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

重点

(1)研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1)音调及其影响因素;

(2)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

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此外,学生对于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声音的响度(大小)概念也易混淆,这也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多感知。

三、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钢尺、铁架台、细绳、乒乓球、音叉、音叉锤。

教师用器材: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话筒、示波器、放音机、录音带、吉它、口琴、笛子。(一) 、课前活动

听录音带

播放不同乐曲和动物的叫声,使学生通过听,分辨不同声音,从而引入声音的特性这一课题。在此基础上,说明声音有三个要素。 (二)、探究

1.音调以及影响因素

播放蚊子和牛的叫声,说明它们发出声音的高低是不同的。并进入活动和探究实验。 活动:利用吉它的同一根弦,演示弹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学生通过仔细聆听,感知音调不同的声音。 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是有什么因素决定的?” 根据观察,猜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实验1:选择钢尺做这样一个实验

伸出长度 振动幅度 拨动方式 声音高低

不同

相等

用力相等

明确实验目的,两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在老师引导下设计

表格:

比较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交流猜想。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人类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知道频率、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

2. 响度以及影响因素

首先播放一曲音乐,并调节音量,引入响度概念。 实验2:探究响度的决定因素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安装实验装置,观察比较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设计表格,得出结论。

次数 乒乓球弹开幅度

振动幅度

响度 1 2

学生观察和体会声音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3.音色和影响因素

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梁祝音乐,请学生分辨,引出音色概念 实验3:教师演示实验,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

活动:虚拟实验,播放音调和响度一样,而音色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波形。

从以上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本节课的关键性问题和阶段性结论明确、清晰,分为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关键问题,并相应的给出了阶段性结论。

其二,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材在探究“什么因素决定音调高低?”时,使用学生身边的钢尺,使学生真切地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又如利用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来解释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及地震、火山喷发等产生次声波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

其三,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安排了“什么因素决定音调高低?”、“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探究实验,让学生逐步熟悉探究过程。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相应的表格,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四,使学生感知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物理问题的作用。教材对不同音叉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采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为便于学生对比理解声音的三要素,板书采用表格的方式呈现。 内容

含义

决定因素

相关内容

音调

声音的高低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20000 Hz;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 次声波:频率低

于20 Hz的声音。

响度 声音的强弱 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音色

声音的品质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能根据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五、课后反思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 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性。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第二篇:声音的特性1

龙虬镇初中集体备课通案

声音的特性1

.

.

声音的特性1

.

声音的特性1

.

声音的特性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