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 (1)- 含教学反思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课型:复习课    备课人:

第一讲: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能准确选择参照物、会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科学实践的进取精神.

二、复习重点:参照物选择、速度计算、刻度尺使用

三、复习难点:速度计算

四、授课方法:小组交流、师生互评、教师讲解

五、课前准备、课堂使用:课前练习 课件

六、课型:复习课

七、课时:2课时

授课过程:

   一、教师询问,通过课前练习,你认为本节课重点应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掌握不够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强调引起重视,使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二、以课件课件\第一讲 机械运动.ppt为主体完成复习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对复习目标进行点评及补充,尽可能做到百分百释疑。

   三、运用“课前练习”所完成的习题突破重难点。教师及时予以个别指导和集中讲评。小组交流,教师讲解共性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四、课后布置:完成下讲练习,计算题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由于内容较为丰富,也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可选取的多媒体资料很多,而且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较高,因此在选择上必须注意如何取舍,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活动和思考,这样一来效果反而好了。教师的语言必须有效而精炼,指向性强,否则后引起学生听觉疲劳,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综述:本讲的总体效果是较好的,知识点也落到了实处,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学习效果良好。但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和改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精益求精,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2讲   声现象

课型:复习课  课时:2课时  备课人:学校 

一、复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过程:

    一、教师询问,通过课前练习,你认为本节课重点应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掌握不够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强调引起重视,使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二、以课件课件\第二讲 声现象.ppt为主体完成复习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对复习目标进行点评及补充,尽可能做到百分百释疑。

   三、运用“课前练习”所完成的习题突破重难点。教师及时予以个别指导和集中讲评。小组交流,教师讲解共性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四、课后布置:完成下讲练习,计算题

五、教学反思:

   《声现象》这章内容相对简单,重在理解与记忆。声音的传播速度中要注意强调不同的声音在同一介质、同一温度下传播速度相同。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各自的决定因素。在声现象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有关回声定位的计算。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按照开放、高效的思路设计,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思考、多回答,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用几种声音引入,与学生一起复习本章内容,让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教师点拨其中两个重点,讲解第二重点内容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再让他们展示出来实现知识共享。最后通过四个典型例题和练习题来巩固本章知识点。

二、发现的问题:

   复习课的要求是既要把复习重点让学生掌握,还要做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发现我在讲这一章出现了诸多问题,声现象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知识点较多。我在教学中发现给学生讲解声音的特性概念浪费了很长时间,有点越讲越乱的感觉,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进度比较慢。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更深刻理解以前所学知识,提高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但是学生最后掌握的情况不太好。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复习知识点较多时,要分清重难点,分清主次。对于简单的可一掠而过、对于重要的、难理解的概念重点复习,并对学生加以强调。例如对声的产生问题就没有必要重点讲解,进行没有必要地重复,占用了宝贵的时间。而对于声音的三要素的理解则需要原原本本、从频率、振幅概念的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都要给学生复习,学生才能对这个难点理解清楚。

   教学时应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尽可能地有针对性地选取习题,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宏观现象理解微观知识,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处理教材,不能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课堂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吃透中考标准,搜集典型习题,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既来增大教学效率,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提前预习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式。

第3讲  物态变化

一、复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掌握物态变化规律及特点,会画熔化、凝固、沸腾图象及其意义。

3.掌握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4.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应用。

5.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开放、探究,创新能力,学生自己摄取知识,加强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1、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框架        

 2、解答疑难问题

三、复习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应使学生知道物质三态变化的各种热现象,知道在各种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情况,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生活、生产中或自然界中的现象。

  各种热现象中,晶体的熔化、熔点,液体的沸腾、沸点,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等讲授知识的重点。

  作为预备性知识,本章开头讲的是温度、温度计。讲授时,液体温度计是重点

四、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过程:

一、教师询问,通过课前练习,你认为本节课重点应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掌握不够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强调引起重视,使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二、以课件课件\第三讲 物态变化.ppt为主体完成复习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对复习目标进行点评及补充,尽可能做到百分百释疑。

三、运用“课前练习”所完成的习题突破重难点。教师及时予以个别指导和集中讲评。小组交流,教师讲解共性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四、课后布置:完成下讲练习,计算题

五、教学反思:

   《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基础知识。新课程不再强调对物态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掌握,而是要通过对物态变化的认识,能较深刻地了解自然界的雨、雪、雾、霜等现象。  

     本节课通过目标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勾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主动的去总结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清知识线索,形成知识结构;给学生更为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去回忆、去讨论、去总结、去联系生活、去应用,使学生在轻松和谐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教学后的反思:  

  1、通过目标教学使目的性明确,教学网络清楚,今后一定多用这种方法。  

  2、语言不够精练,不必要的重复还有好多,唯恐学生没有听清、没有学会的心理过重,以后应当控制语速和轻重音,用语速的快慢节奏和声音的轻重来突出重点比用快速的重复两遍效果要好得多。  

  3、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今后需要在此有所加强。  

   4、提问学生时重点放在目标生,所以课堂气氛对于优秀生不显得活跃。  

   5、提问学生时重点放在目标生,可以随时知道他们学到了什么程度,所以后进生的积极性被提高,其中一学生尤为突出,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上课从从来不听到主动记笔记,下课问老师问题,也带动了一批人,为初三的复习创建了良好的氛围。  

   6、备课时要紧系《课程标准》,分清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有针对性;熟读近三年中考题,使自己心中有题型,重点考点以什么形式再现;教学要分层次备好学生。  

   7、表扬学生讲求艺术,不盲目,不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本节课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清晰掌握学生的目标学习情况,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查漏补缺。  

第四讲   光现象

一、单元复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2)、过程和方法

1、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光现象。重点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及这些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过程:

   一、教师询问,通过课前练习,你认为本节课重点应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掌握不够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强调引起重视,使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二、以课件课件\第四讲 光现象.ppt为主体完成复习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对复习目标进行点评及补充,尽可能做到百分百释疑。

   三、运用“课前练习”所完成的习题突破重难点。教师及时予以个别指导和集中讲评。小组交流,教师讲解共性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四、课后布置:完成下讲练习,计算题

   五、教学反思:

   上完《光现象》复习课后,回顾本节课的得与失,有一点感受:这节复习课我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识重点,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强化基本知识、能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复习的效果。自己满意的方面:  

1、 教学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光的反射与折射贯穿全章,是重点,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光现象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这些以后复习应该注意和改进。  

第五讲   透镜及其应用

一、单元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2)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二、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三、复习内容

本章的知识重点是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过程:

  一、教师询问,通过课前练习,你认为本节课重点应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掌握不够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强调引起重视,使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二、以课件课件\第五讲 透镜及其应用.ppt为主体完成复习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对复习目标进行点评及补充,尽可能做到百分百释疑。

  三、运用“课前练习”所完成的习题突破重难点。教师及时予以个别指导和集中讲评。小组交流,教师讲解共性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四、课后布置:完成下讲练习,计算题

   五、教学反思:

     复习课难上,因为复习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已失去了新鲜感,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如何才能做到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这时上好复习课共同面临的问题.既要避免知识的简单重现,使上课流于形式,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给学生讲评过难过偏的习题,不能激发学生再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复习的效果。鉴于以上情况,我在进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通过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查阅课本,也可以分组讨论,出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多种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突破“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重点和难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

  

第六讲   质量和密度

一、单元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2)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记住水的密度。

(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调节天平,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2)会用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物理美的欣赏能力。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质量、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定及应用。

难点:密度的概念。

三、复习内容

四、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过程:

一、教师询问,通过课前练习,你认为本节课重点应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掌握不够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强调引起重视,使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二、以课件课件\第六讲 质量与密度.ppt为主体完成复习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对复习目标进行点评及补充,尽可能做到百分百释疑。

三、运用“课前练习”所完成的习题突破重难点。教师及时予以个别指导和集中讲评。小组交流,教师讲解共性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四、课后布置:完成下讲练习,计算题

五、教学反思:

   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质量和密度这部分知识点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固体的密度;2、测量液体的密度。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一般以实验与探究题出现,分值为5-6分,是山西中考必考的内容,考查内容是以测量密度的有关的实验为主。所以本节课对《物质的密度》的复习,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知识的复习,包括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含义等;

   2、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基本方法的指导。

   3、针对性练习:针对以上知识点及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均通过相应的练习来使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

   4、巩固性提升:针对于中考及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设计了与中考接轨的相应练习题,也是通过学生的强化训练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做这类题目的方法和技巧。

比较满意之处: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中练习题的设计我很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发问、释疑,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掌握得到强化,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练习的学习活动中。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对于九年级中考复习中,复习课要做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要求来说,本节课的题型设计、学生的练习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

不足之处:

  1、为了追求复习课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课堂的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还是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听明白、写下来、想明白、讲出来,仍然还存在着师讲生听的嫌疑。

    2、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够放心,有些地方还是讲的过多,整个一节课的轻重、练习难易、目标缓急把握的不够到位,以至于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在“巩固提升”中的4小题本来是要给学生总结的,但没有完成。

第七讲   运动和力

一、单元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没有认真加以区别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复习内容

七章  力         八章   力和运动

四、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过程:

一、教师询问,通过课前练习,你认为本节课重点应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掌握不够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强调引起重视,使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二、以课件课件\第七讲 力 运动和力.ppt为主体完成复习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对复习目标进行点评及补充,尽可能做到百分百释疑。

三、运用“课前练习”所完成的习题突破重难点。教师及时予以个别指导和集中讲评。小组交流,教师讲解共性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四、课后布置:完成下讲练习,计算题

五、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做药包括了的初步认识、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本章可以分为三部分:力的基本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其测量,牛顿第一定律及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这些内容是力学的基础内容,对后面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的学习以及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学生分析:

    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复习课设计的得与失。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知识,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1、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了前后基础知识的联系。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科学批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本章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活泼。在课堂教学引入时,力求从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让他们经历探究积累实际材料的过程。

   3、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就地取材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一支粉笔、一个足球就可以书名一个问题甚至几个问题。在本节复习教学中,过多考虑到教学进度,少了实验教学,少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中可结合课本中一些插图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也是近几年中考中的热点考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