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案例及反思一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及反思一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594

北海高庄小学 王丽霞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短短28个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教学时,我尝试用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断一:

师:“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谁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沉默。

师:再读这两句诗,结合课下注释,用简单的示意图来标明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

生纷纷读诗,读注释、思考、画图。

师指名一生上台板画、讲解,大部分学生认为他画得正确。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读。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京口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再翻过几座山,就是我的家乡钟山。 师:看看你画的示意图,你认为作者所在的地方离家乡远吗?

生:远。

师:但作者认为——

生:很近。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水间,只隔”这两个词看出来的,尽管作者离家乡很远,但他看来却很近,这说明他特别想家。

片断二:

学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后,我在学生板画的示意图上补充了一艘小船,一轮弯月。

生:老师,我认为画成十五的月亮更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月代表团圆,看到圆月,诗人就更想家了。

学生讨论,均认为画成圆月更恰当。

反思:

1、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在备课时,我已预料到学生可能弄不清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我想,与其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找到答案,板画设计的过程就是“授生以渔”的过程。板画所画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不但能学会,而且会学。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2、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一提到新课程,老师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是不放心,忍不住包办代替。这节课让我领悟到,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学生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甚至会比老师理解得更到位,给我们以启发。因此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 上一篇文章: 《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

? 下一篇文章: 《泊船瓜洲》教学片断设计赏析

 

第二篇:《泊船瓜洲》听课反思

听《泊船瓜洲》有感

王打卦中心小学 王蕊

我听了马老师的《泊船瓜洲》这节课,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多!古诗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马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融入古诗蕴含的文化意境之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不仅能深入体会诗的意境,而且在课堂上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真正贯彻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我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兴趣导入

马老师在上课伊始,就以古诗擂台赛导入,老师出示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的接龙大赛让学生一下就被吸引住了!马老师出示的诗句都是与本课思乡主题相关的,最后直接引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沈老师的导入不得不说是煞费苦心啊!

二、 读中欣赏

古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诗人的感情。教学中,沈老师耐心教学生读题目,并启发学生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注意“泊”字是一个多音字!接着是读整首诗。首先是正字音,在这一环节中,沈老师在教学课件中直接出示了诗中的多音字,并让学生自主学习读出正确的读音。先是读通,再读对全诗。特别是第一句,有同学回答“间”字读第一声,马老师并没有否定,而是很好的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

好奇心,思考“间”在这里到底读第几声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留下了悬念,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马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非常高超,也体现了她平等、和谐的课堂模式!对于这一点我的感触非常的深!

三、 议中领会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这样便于学生清晰地理解诗意,深刻地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马老师就是运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将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变成了直观的画面,并利用画面理解瓜洲,京口,钟山之间的地理位置,也为了下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马老师在教学时,首先是解题:泊船瓜洲,船停在什么地方?学生理解了瓜洲,沈老师就把瓜洲这个地方用圆圈表现出来画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读前两句诗,“水指什么?”学生通过读,明白了水指的是长江,沈老师就在瓜洲的下面画了一条长江,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京口在哪里;这样,我们就一眼明了的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长江,同时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间”在这里念 jiàn,沈老师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接着让学生读第二句,理解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就是几座山?”那钟山在什么地方啊?原来钟山和京口只隔着几座山啊!学生就一看图就知道了前两句诗的诗意了。直观的绘图不仅让学生能更清晰明了的理解诗意,而且也颇具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授之以渔

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古诗诵读课也应如此。沈老师在教学中,转变了以往“老师教,学生学记”的局面,在引导学生学习诗意之前,先回顾学习诗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诗意。真正实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模式,这是马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马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大胆质疑,共同释疑,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逐步积累探究经验,提高探究能力。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并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蒙胧理解。而在教授“绿”字的用法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江南两岸的奇丽景色,并自己用语言形容出来,使学生在透析过程中体会到一个“绿”字让人倍感满目春色,早春的气息扑鼻而来。这个环节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马老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在马老师的课堂中,读中欣赏、议中领会、品中创造,使古诗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