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桥之美》教学反思 Microsoft Word 文档

12.《桥之美》教学反思

周晓琴

画家吴冠中先生《桥之美》,主要不是体现桥本身的结构美,而是为了表现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形式作用。其形式作用在文中主要有四方面的表现,一、桥能带来舒畅美,以乌镇石桥架在密不透风的两岸芦苇间为例。二、桥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和谐美,以江南水乡纤细的杨柳吹拂坚硬的石桥为例。三、卧龙般的长桥给苍茫的水天间增添了活力与生机。四、险峻的山峰间风雨桥给人带来了休闲美。

这篇课文涉及到美学问题,而美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我重点不是放在对文体写作方面的探索,而是从欣赏美的角度来体验桥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那份和谐美。

但是对于一些美学专业的问题比较陌生,是没有美学理论来支持理解的。所以对于桥之美的欣赏教学,我主要是采用了比较欣赏的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对比欣赏一副副图画,假如这样的环境里没有这座桥会怎样?有了这座桥后又怎样?通过这个环节,不仅桥的这个形式美就有了比较清楚地了解。而且还懂得了欣赏这类图画。

在讲到桥的不同环境中所表现的不同的形式作用时,我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思考:如果在险峻的山峰间造一座古朴坚硬的石拱桥会有什么感觉呢?答案显而易见,哑然失笑中明白了坚毅的山峰间适宜休闲的风雨桥,却不适合厚重的石拱桥,也因此明白了,温柔的江南为何多古朴的石拱桥。从而明白了,不同的环境中需要不同形式的桥。

在讲到桥的建造需要注意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和谐美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强与弱,刚与柔形成的对立统一美。我做了一个类比,这坚硬的石桥与轻缓的河水,与桥头纤细的柳丝构成了一副和谐的图画。这份和谐就如强健的男性与柔美的女性所组成的那份刚柔相济的美,这份和谐就如壮伟的高山与清幽的流水所形成的山水相依的美。在这样的类比中,对于对立统一的和谐美有了比较真切的了解,脸上绽开了满足的笑容。

我觉得需要理解桥的美究竟美在何处,然后来看作者如何去表现自己对桥之美的发现,教学的思路也就是看文章写了什么?怎样来写?教学的重点难点我放在了欣赏桥的美,主要是从美育角度出发,只有去理解了美才能去表现美。有了前者做了铺垫,后者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篇:说明文教学反思

说明文教学反思

今年我担任的是八年级的语文,一开学的时候面对教材上的两个单元的说明文我就已经开始犯愁。不过幸运的是,在这次选的语文培训学习中正好有这方面的内容。学了之后受益匪浅,于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网上老师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整合和改进。

说明文,顾名思义就是把事物说得明明白白的文章,对于过样的课文,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深度,就要在教学方法的“变通”上下功夫。

一、调整教材顺序: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分别是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阅读课文《桥之美》、《说屏》。在教学时,我借鉴了网上某位老师的方法大胆调整课文顺序,把三篇将读课文放到一起,先交给学生学说明文的一般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文。较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根据不同课文确定不同的学习重点:

我根据每篇课文内容来确定各自不同的学习重点。在学校《中国石拱桥》时,主要就学生学习说明文一般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说明文方法和步骤;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则侧重于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巩固学习说明文的的方法;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则把重点放在学习按方位顺序理解方面;在学习《桥之美》时则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欣赏上,在学《说屏》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利用在前三篇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独立自主的学习。

三、正误比照,让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

辩证法告诉我们,正确和错误这-对矛盾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正确也就没有错误,反之亦然。对于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但有些教者往往只是提醒一下,顶多让学生在用得较准确的词的下面打上着重号。至于为什么准确,不用这个词就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常常是不甚了了。如果教师把那些用得准确的词删改掉,重新组织成文,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照,那么学生对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体会就会深得多了。通过比照,学生发现,删改后都影响了语言的准确表意。运用正误比照法,还可以让学生自改自比或者让他们也写一段与书中所说对象一样的文字,然后再做比较。

另外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我觉得说明文有关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在几篇文章中基本上可以涵盖,学得多反而会觉得厌烦。我个人觉得老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删减个别课文,或者穿插在其它记叙文中学习。如果每天学,学得长了,原本刚刚调动起来的一点兴趣也没有了。这些方法目前还只是设想,我会在教学中慢慢去验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