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案设计

《桥之美》教案设计

李文凤

一、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眼中的桥之美;了解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品味小品文生动而意蕴丰富的语言。

3、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审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小品文生动而富有意蕴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完成《导学方案》自主预习部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美文。

六、教学过程

(一)引语,导入新课。

老师:我们眼中的桥各有其美,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桥在著名画家及审美大师吴冠中眼里,美在何处?.........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作者以画家的眼光,散文的笔法,从独特的角度生动地说明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给我们以美学常识,也让我们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二)引导自学

1、了解作者吴冠中

2、积累五个词:纤细 驻足 煞风景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销魂

3、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桥之美

同学们思考:

(1)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看桥之“美”的独特标准?(要求同学们注意学习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2)文中是怎样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的?分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文中写了哪些不同环境中的桥?

十分钟后检测自学情况

明确答案:(1)在作者的眼中桥之所以美并非着重于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文中第三段)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2)(3)略

(三)小组讨论探究,品味桥之美、桥之韵。

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速读课文

议一议:你最喜欢那座桥,美在何处?

请用“我喜欢---------------桥,它美在 ------------------------------- 。”的句式表达。你可以找到文中的关键词句。

说一说:派代表回答

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美读美句,培养美感。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四)拓展延伸,升华桥之美

同学们思考回答:画家寻桥画桥,都是因为桥之美,总括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桥之美。全文最后一句话: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请同学们观赏下面这些美丽的桥,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桥之美”

(展示四幅图片)

拓展之二:心之桥——品味生活之美。

用最恰当生动的词语填空:

架起心之桥,可化干戈为_______,

化腐朽为_______,

化阴霾为_______,

化冰霜为_______,

化瞋视为________。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但我们寻求美的脚步永远不要停下来。希望大家继续用百分百的热情感受、探求、品味、升华、领悟、积累生活之美。

七、板书设计

桥之美 (小品文)

吴冠中

说明“桥之美”的含义。

苇丛石桥

桥之美 细柳拂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长桥卧波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

.......

总结全文,升华对美的感受。

八、教学反思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过程看,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练习设计部分安排学生积累名言诗句及故事,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第二篇:桥之美设计2节

教 学 设 计

桥之美设计2节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桥之美设计2节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桥之美设计2节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桥之美设计2节

桥之美设计2节

桥之美设计2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