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学设计

《桥之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三、教材分析:

《桥之美》收录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的第三单元里,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但是,《桥》这篇课文与一般的规范性说明文不太一样,它的语言生动形象,带有一定的文学性。因此,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一则关于桥的谜语,增添趣味。

“样子像船不是船,永远停在江河畔;火车汽车它能载,光载东西不开船”。(打一建筑物)

2. 说一说家乡美丽的桥。

例:凤台县淮河大桥 龙湖公园石拱桥(出示图片)

比较:单一的桥梁和具体环境中的桥梁,哪个更美?

学生自由畅谈,引出课题

3. 介绍作者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画面充满诗意,并且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教师领读,学生分组朗读。朗读结束后教师点评。

(三)品读课文,深入赏析

明确思考题: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中心句)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①乌镇苇丛中的石桥;

②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

③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

④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⑤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3.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重点品读第4自然段)

①.石桥与苇丛配合—舒畅

②.石桥与细柳合作—销魂

③.石桥与水面配合—满足

④.风雨桥与廊亭相映—驻足

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请试着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PPT出示上述四幅图画)

(学生在赏图读文中品味语言的优美与精炼。)

4.研读第5,6小节:

这两节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用了哪些事例进行说明?

学生自读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第5段:《清明上河图》里的桥、乡间小桥、索桥

说明桥普遍具有的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第6段: 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

从反面说明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

(四)涵咏美句,品味欣赏

指导学生对“桥之美韵”进行品味涵咏。

请同学们勾划出最能引起你审美体验的语句,品读语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欣赏文字美和手法妙,去品味“桥之美蕴”。

例:(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这是拟人的修辞,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也是作者移情的表现,把人的感受投射到芦苇身上,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此境令人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石桥”“细柳飘丝”“纤细”“拂”“坚硬的石块”一系列词语,勾画了一副小巧玲珑而又古朴典雅的画面,细柳拂石桥,刚柔相济、厚重轻盈、宁静鲜活。) (用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化用宋词名句,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桥与流水的配合比作一支乐曲一样,写出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色的搭配,动与静的结合,显得神奇而壮观。)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孩子们寻找热闹是天性,用类比的表现手法,说明了画家对桥的热爱,是桥的美吸引了画家们在追寻着桥的身影。)

教师小结:美态、美境、美蕴,这些都是桥之美的表现形式,或是姿态,或是情境,或是意蕴,其实只要有审美的慧心参与其中,也就具备了桥之美。用文中的

话说,就是——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句话收束全文,是全文的文眼,也是全文的总结。

(五)拓展延伸

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处景或一幅画?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教师点拨: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环境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富有变化

(六)随堂训练

PPT出示几幅校园的图片,让学生借鉴作者的眼光对其进行一番描绘,教师适时加以鼓励和引导。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形态各异的景致,只要有了审美的眼光,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愿今天的美学之旅能够伴我们一生,从现在起,请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慧心,去捕捉生活的美好,感受美,创造美。

(九)课后作业

1、比较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十)课堂板书

桥之美

吴冠中

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

 

第二篇:《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品味语言;理清文路,理解文意,把握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学会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清新婉约,行文典雅,学生爱读。但本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要理解这些内容,对初中生来说稍难了些,所以教学中借助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疏导。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法,以读带讲。《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观察法。通过比较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4.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五、教学媒体设计

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制作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始终。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卓有成效地进行读写训练,并通过网上教学,实现资源共享。

六、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