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棉花姑娘教案与课后反思

《棉花姑娘》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棉花姑娘》是一则适宜低段学生阅读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学生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课文寓生物常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之中,语言简单易懂,在教学中适宜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之中引导个性化朗读。另外针对课文的对话特点,采用不同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了解各种有益的鸟类和益虫的不同作用,重体验,轻说教,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常识的兴趣。

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简单易懂,学生读懂比较容易。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角色扮演容易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轻松了解各种有益的鸟类和益虫的不同作用。识字写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这篇课文需要识记的生字有“姑、娘、蚜、盼、治、啄、斑”7个,“只、雪、星、请、帮、就”6个要求会写的字学生之前已经全部认识。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这篇课文的生字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识字方法进行记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换一换、猜字谜等方法识记“姑、娘、蚜、盼、治、啄、斑”7个生字,并会写“请、帮”2个字。

2、借助各种朗读形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请求的语气。

3、使学生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常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换一换、猜字谜等方法识记“姑、娘、蚜、盼、治、啄、斑”7个生字,并会写“请、帮”2个字。

2、使学生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常识的兴趣。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

教学用具

白板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她叫——棉花姑娘。(花、娘轻声正音)

2、姑娘是什么意思?揭示姑娘是形声字。

二、初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现在我们和棉花姑娘是好朋友了,最近我们的好朋友心情不太好,你们瞧她(出示棉花生病图)愁容满面,下面请同学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吧?

2、棉花姑娘怎么了?出示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用形声字的方法来记忆“蚜” 3、(显示蚜虫图片)这些和芝麻粒一样大小的虫子就是蚜虫,它们专门吸植物身体里的水分和营养,植物们会被它们吃得又黄又瘦,有的甚至枯萎死掉。了解了这些,你觉得这些蚜虫怎么样?(可恶的蚜虫)

4、可恶的蚜虫使棉花姑娘生病了,棉花姑娘会希望什么呢?希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引出“盼望”,引导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忆“盼、治”

5、小朋友们生过病吗?你们生病的时候,是不是也很难受?想想你生病的时候,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棉花姑娘盼望着,她盼来了哪些医生?读课文,反馈(出示图片) 2、你能用这句话来说一说吗?

棉花姑娘请( )、( )和( )帮她治病,最后( )治好了她的病。

3、出示答案,随机学词。

啄木鸟(出示图片,啄字显红带拼音):大树里有只小虫子,啄木鸟用它的嘴把虫子啄出来。

七星瓢虫(出示图片):七星瓢虫的身上有什么?出示斑点(显红斑,带拼音)前鼻音,谁来读好它?个别读,出示班——斑,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全班读。

四、再读,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出示小燕子与棉花姑娘图)同学们,身上长满蚜虫的棉花姑娘可难受了,终于把小燕子盼来了,她迫不及待地请求她。(指导学生读出急切地、充满希望的语气)

2、小燕子帮上忙了吗?为什么?请找出原因并在下面用横线画出。(教师板贴:空中飞)小燕子帮不上忙,它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3、棉花姑娘忍受着蚜虫的啃咬,只好继续找医生,她又找了啄木鸟和小青蛙,它们能帮上忙吗?请大家自己读读3、4自然段并用横线画出原因。 4、反馈:啄木鸟和青蛙为什么不帮她治病?

(学生回答,教师板贴:啄木鸟——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只会捉田里的害虫)

三位医生虽然有不同的病人要治,但它们说话的时候都很有礼貌,我们的棉花姑娘虽然着急,但也是很有礼貌的。我们要学习它们的这种好品质。我们再来读读它们的对话吧,注意棉花姑娘请求的语气。

五、课中操

同学们读得真棒,老师要奖励大家来玩游戏啦!

1、 猜字谜:(1)王家两兄弟学文化。(斑)

(2)水珠落在舞台边。(治)

(3)睁着眼睛分开。(盼)

(4)言来互相尊重。(请)

六、写字指导

出示“请、帮”。重点指导帮字结构。

1、 谁来说说请?左右结构言字旁。这样的字要怎么写好它呢?左窄右宽。 师范写,生边说边书空。生描红书写,师点评反馈。

2、 帮是什么结构?上下结构。上下是一样宽窄吗?在白板上用线把上下部分的宽窄显示出来。上宽下窄。生说笔画,师范写,生描红书写,师点评反馈。

给孩子一方天地,让课堂充满生趣

作为一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课,今天我在执教《棉花姑娘》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生字的识记。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用已学的识字方法来自己尝试记忆。在整个识字过程中,孩子们用到了“形声字、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谜以及编故事”等多种识字方法,非常主动积极地识记生字。课堂氛围比较融洽,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在指导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体验的方法,带着孩子们一起认识了蚜虫,让孩子们对于蚜虫有了深刻的体悟,很好地激发了孩子的阅读情感。

当然,执教这堂课我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过多,师生间双向交流的机会被过多的单向把控取代。课文二、

三、四自然段的朗读,我紧紧把控,步步引导着孩子们朗读,朗读的趣味性一直无从体现,读就有了流于形式之嫌。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这三个自然段的语言结构是一致的,根据课后的教学建议,这三段完全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读读演演。而老师的朗读指导则应该是渗透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让孩子在更为自由自主的氛围中体会朗读。又如在进行信息筛选的过程中,为了达成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对于学生寻找信息的能力没有进行耐心地引领,而是忙于给出答案,的确是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情。如果能够在第一位学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的情况下,我能够带领着孩子们一起来寻找答案,让大家都对于这样的寻找过程有方向性也有方法,那么长此以往,孩子们筛选信息方面的能力一定能得到锻炼并提高。

通过这节课,对于以生为本的理念我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以生为本的课堂应该是为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感受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听说读写锻炼机会的课堂。显然,我的课堂这些都做得还不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适应自己成为课堂的隐形牵线者,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感受更多的乐趣,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徜徉。

 

第二篇: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高河街道苏楼小学  李占武

7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

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

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

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你都听到了外界的哪些声音?

(学生汇报)

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

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板书:声音)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声音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表扬同学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课研究的主题是声音的产生。这个问题是其他有关问题的基础,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完成课题板书:7  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对于问题的筛选与提出问题是同等重要的,这样训练,学生今后就会从身边入手,提出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增强问题的针对性。】

二、制造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

1.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你的知识经验,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简单板书)

【了解学生对于声音产生的现有水平,便于教师心中有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学定教。】

(学生思考后发言)

你能不能利用身边现有材料,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来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学生制造声音)

各小组汇报。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本环节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对声音的产生做初步的猜想,汇报时抓住学生的发声方法,通过发声方法的多样为下一步猜测声音产生做铺垫。】

2.提出自己的猜想。

根据刚才的实验你现在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小组交流汇报)

【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如果学生的猜想与初步验证不一致,自己会产生新的想法,注重了实验设计的层次性。让学生通过多种发声方法以及看到的现象,初步认识到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系。】

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应该怎么办?

【同学汇报,明确猜测要用实验去验证。明白科学结论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三、合作探究,验证猜想

1.设计实验。

同学们的猜测必须要用实验来验证,能不能利用我们现有的材料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介绍材料超市中准备的材料)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2)交流实验方案,完善方案设计。

在动手实验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一讲在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件展示注意事项。

【通过课件展示出应注意的事项,特别是小组合作不要出现噪音,学生的研究才能深入,不出现过多的干扰。】

2.分组实验。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来研究。注意观察发声前后物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声音产生的奥秘。

【进一步强调观察时注意的问题,把学生观察点放到物体上面。】

学生根据实验设计,组长领取合适的材料。

(教师发放科学探究记录表,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声音的产生实验记录表

【学生进行探究时要留出15-20分钟的时间,教师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让每组学生在实验时材料选择有所侧重,固体、液体与气体都要有所设计。小鼓鼓面的振动要通过放在上面的小物体推测,气体发声实验重点抓住小瓶内泡沫小球的跳动现象,液体发声注意观察水面的变化。教师巡视时,适时给予指导,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表示。这样便于实验的汇报与总结。】

3.学生汇报与交流。

(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小组的同学要把他们发言的要点记录下来,以便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

(学生上台展示记录表,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记录汇报中的要点)

学生汇报。

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

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结果,适当板书。)

教师小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它们的发声都有振动现象。所以我们都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根据同学们实验数据整理,把声音产生总结到振动上。不能直观看到的要结合其他的现象进行推测,例如气体的振动发声通过瓶内泡沫小球的跳动,把看不见的化为可以看到的现象。】

5.利用锣进一步实验反证。

既然我们认为物体发声是因为物体在振动。那么当锣发声时,应该有什么现象?

轻轻的敲击锣,你看到锣的振动了吗?

(汇报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大家都没有看到锣在动,但却听到了声音,是不是我们刚才的结论有误啊?

学生发表意见。

【这里给予一个反证,再次引出“矛盾”能又一次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更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

怎样能看到锣的振动?

(学生设计方法,可以用手摸,也可以放上乒乓球等物体把看不见的化为可以看到的。)

怎样让锣的声音马上停下来?

学生演示汇报。

【通过学生亲自感知,利用反证只要不振动了,声音就消失了,从反面也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6.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擦掉学生猜测不正确的词语)

四、拓展活动,思考延伸

现在课上到这儿我们放松一下,唱支歌可以吗?

(大家一块唱校园歌曲)

【本环节既调节学生的情绪,同时不经意间把声音的产生回到我们人身体上来。】

歌声真好听,歌声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汇报)

这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喉部,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

(学生动手感受)

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利用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同时渗透噪声也是一种污染,要注意学校的环境。】

五、总结评价 课下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声音,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哪一小组这节课表现最棒?

(结合课堂表现对学生及各小组进行适当的评价)

2.关于声音,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说出自己心中还存在的疑问)

看来在声音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使学生意识到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把课堂向课下延伸。】

体会与反思:

《声音的产生》一课在执教时,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声音世界。本课在设计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问题的提出到结论经历一次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

一、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

学生从早晨起床开始,身边就充满各种各样的声音。开始导入选择了鸟声、上下课铃声、来回路上的车声等学生经常能听到的各种声音。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从学生们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头脑中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观察到的事实和同伴的意见发生碰撞,体会到自己经验的不足,因而向着科学理论的方向迈进。这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往往含有深刻的科学道理,让学生明确科学就在身边。

二、注意合理的分工与指导

分组时,事先要有器材管理员,这样学生分组活动的时候,比较好控制。特别是这一类课程上课时,有的学生玩起来没完没了,有的学生敲击的声音过大,产生了干扰,兴趣不在声音产生上,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合理的分工,安排好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实验时小组长负责协调分工。实验过程中教师便于控制课堂纪律。特别是实验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出来,一定要仔细观察发声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与不发生时比较有什么不同,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教师一定要参与到小组里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指导他们实验与记录。

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过程

课程设计从学生提出问题到猜想假设这个环节安排了两次学生猜测。第一次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第二次是在学生制造声音,明确发声方法后根据现象再去猜测。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同时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设计具有层次性。交流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因素上,及时加以引导后,再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的注意力由外力转移到发声物体的变化这一根本原因上来,也就是由现象到本质,交流时对于结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注重学生的感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提倡以人为本。每个学生感知情况不同,而且声音的产生有些现象是看不到的,只能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口、鼻、手等)去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设计实验时,学生实验选择现象明显的为主,例如皮筋、音叉,尺子等学生可以用手感受到,眼睛能看到皮筋的来回动。反证实验时,选择了锣,当声音出现时学生可以用手去摸,也可以放上乒乓球等,通过球的跳动推测锣的运动情况。人声产生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部,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最后归纳得结论。以上的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究出声音产生的秘密,经历一次完整的探究实验过程。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收获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