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他们.

1.和谐课堂,快乐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2.生活课堂,更有意义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 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如我们学习《四边形》一章中,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咋一看没错.但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就会发现“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不一定还是平行四边形”.

3.灵活课堂,轻松学习 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排.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要提倡精讲精练.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个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而实际生活中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大约准备多少钱?”算式49×104这里49看作50,但104则看作110不能看作100,这样才合理更实际.

面对应用题不得死板硬套,应掌握方法,有些题有多种解法.有的题可从问题着手,有的题则从已知条件着手.只有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就可做到轻轻松松学好数学.

4.幽默课堂,充满活力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倒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习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判断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如一次一学生在课堂老往后转,还不时说话,我看了他几回,他仍然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我不动声色走到他身前,话锋一转提高嗓门对着他说“你屁股上按了滚珠儿啥”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话的同学一下全乐了全变精神了,看着这位同学会心地笑.接着我意外发现这下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仿佛一下精神百倍.此时此刻我顿时明白,幽默让我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数学课堂更是魅力无穷.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善学善钻善创新数学课堂就会生机勃勃,课堂会更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看课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能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一直萦绕这我,而这些思考,也一直伴随我回到了单位。可能是第一节看的是数学吧,所以县上王老师和我镇的张老师同上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感悟也叫颇多。为了更好的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能力呢?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

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 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笨拙见解,我想,如果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如果能够做到“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高”!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名”!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 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学生兴趣倍增。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三、 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教学工作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实行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高效课堂来自多姿多彩的情境创设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

以学生的自习课时间和其他时间内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前预习,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导学案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正是通过:基础知识填空的完善、典型例题的学习、课堂同步练习的训练、帮助学生预习新课、解决新课中的大部分简单问题,把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放在课下课前提前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的推行,觉得效率还是不错得。

三、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

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四、课堂展示,展出自信和魅力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带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高效。

1、课前展示应该在上课之前安排某一个同学根据本节课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进行激情展示。若需要激趣,可安排学生介绍历史人物、故事等;若学生有能力可说突破难点,可安排学生有梯度的复习需要的知识等。

2、学生课堂激情研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环节,而问题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完成的状况。上课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更能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同学间互相帮助,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与此同时,在讲题中,学生更能找到自信。

3、课堂展示,让学生在有限的黑板空间,使学生能很好的表现出书写功底和概括能力。 4 、激情点评,最好是脱稿,此环节让学生有了对题相应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讲的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环节明确,达到对题的方法的总结和对知识点的归纳。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增强学生得自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五、高效课堂来自不断地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总之,对于高校课堂我虽然也抱有过怀疑的态度,也怕学生虽然上课讨论的很积极,不知道他们是否真正能融入到新课堂中,是否真正的讨论过导学案中的问题。但是经过实践,我如释重负,学生的整体水平不但没有下降,还稍有提高。另外,改革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导学案的编写我自己还有很多困惑的地方;课堂上一些问题解决课、巩固练习课、回归复习课具体操作还有很多瑕疵和不足;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提高上来;

怎么能让那些爱学习的学生更加喜爱学习并帮助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同学等等很多问题。但是我相信,既然有了好的开端,我就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只要有努力就有收获。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一、良好的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与自觉钻研数学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二、形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应在结合上进心培养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好习惯一旦形成,学生的上进心也就“定向”了。学生的上进心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致力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我们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如此,学生焉能不上进?

其次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

跃回答问题,认真审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保障。

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成为创新性人才。

 

第二篇:教学反思一

教学反思一:

1、 学会思考生活与人生

我们有时到学校听课,有时进行学科会议,很多教师就说:现在学生的作文语言太平淡,写议论文光知道举例,举例也是平铺直叙,举例之后也不会分析,语言太乏味,驾驭语言的能力太差了。针对这些问题,我就在一个学校应教师之邀请,上了这节作文课。我上这节课有两个目的:一是作文要增加点理性的深度;二是学会议论的句式与议论的方法,从一个小的角度入手,以点带面,加以引领。

作文如何增强理性的深度?如何思考生活与人生?最近看了史铁生致北大附中高一(3)班学生的一封信,谈到了这个问题,十分深刻。他说:

所谓“深入生活”大概意思是:你要写作吗?那你就得到农村去呆一阵子,到工厂去呆一阵子,或者到军营、医院乃至监狱去呆一阵子,体验体验那儿的生活。我就想了,以我的身体条件是绝难实践这套理论的,那么是不是说,一个大半时间坐着、少半时间躺着的人就不配写作了?我挺不服气,心想凭什么你们的一阵子是“深入”,我的一辈子倒是“浅入”?于是不管那套,既然有想法,我就写吧。后来我才慢

慢明白,要让那条金科玉律不死,非中间加上“思考”二字不可,即:深入思考生活。其实,任何生活都有深意,惟思考可使之显现。生活,若仅仅是经历,便似一次性消费,惟能够不断询问它,思考它,向它要求意义,生活才会漫展得深远,辽阔。所谓胸襟宽广,所谓思想敏锐,并不取决于生活样式,而是与你看它的角度与深度相关。最为深远、辽阔的地方在哪儿?在心里——最为深隐的疑难,和你对它最为诚实的察看。比如作文写得好不好,并不在于你怎样活过,而在于你怎样想过,或想没想过。有同学问我是怎么写《我与地坛》的?我的经验是:到哪儿呆一阵不行,呆一辈子也未必就行,而是要想、要问。

在这里,史铁生给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就是说,我们人人都在生活中,都在深入生活,但为什么作家能够写出发人深省的作品呢?就是他们思考生活,深入思考生活。而我们中学生的作文核心缺失,就是缺乏“思考”二字。没有思考的人生,就是浅薄的,就没有灵魂。

周国平也说:“没有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省察,就是思考,就是反思,就是设问生活的意义。通俗一点说,就是设问为什么。那么,高中生的作文也是如此,我们学生的作文往往在行文时,在用例时,在说理时,还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上的,而没有真正的思考生活与人生,没有把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层意蕴揭示出来,没有把思考展示出来。实际上,写作就是写人生思考的,就是写别人、引用事例,也是要把思考展示出来的。在议论文中,如果这样设问就有深度了: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又到哪里去?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为什么把责任与意义放在生命的肩头?只有这样思考与审问了,作文才有了理性的光辉。

选择议论句式,只是形式的,但这是深层意蕴、理性升华的载体,是为内容的充分表达作铺垫的。

2、 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支点

有很多学生说:“老师,我的作文语言不好,怎么办?”有的老师也对学生语言驾驭能力差,十分伤脑筋。怎么办?有时为了安慰学生,我就很简明地告诉学生:不要紧,语言好就是会描述,会用句式嘛。对学生一定要给他指明学习的方法。尽管这个事情很复杂,学生语言不好,有阅读的原因,有潜移默化的原因,有兴趣、爱好等等原因,但一定要用最简明的语言告诉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我通过努力,能够迅速提高语言能力。

我们还是看史铁生在信中的一段普通的文字,就用了三处反问句:

我常跟我的小外甥说,就算你北大了,清华了,博士后了,学习也不过是才开始。世界上那么多书,还不够你读?人世间那么多疑难,还不够你想?读书重要,思想更重要。书是人写的,古圣贤之前并没有书,或只有很少的书,何以他们竟能写出前无古人的书呢?还是要靠观察,靠感受,靠思想。

在这里,史铁生的语言并不枯燥,还很活泼,很有韵味,一个是作者的思想在起作用,一个是作者的语言在起作用。在这里,议论的句式起了很好的作用,就是用了三个反问句,语言就活了。倘若不用呢?从表达的分量上看,就不如现在重一些。可见,句式是提升语言理性、深度以及文采等方面的好方法。

这节课我给学生总结了一些句式,如:“是什么,是什么”“是谁??是谁??是谁??” “忘不了??忘不了??”“君不见?? 君不见??”“想起了?? 想起了??”“曾记否?? 曾记否?? ”“为什么?? 为什么??”等等,只是形式,是一个个小小的支点,是方式,是方法,可能从某种角度看是浅层次的,但这确实是迅速提升学生作文语言能

力与水平的“钥匙”。

我们语文教师要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就是迅速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你总结了吗?传授了吗?是如何传授的?我是经常反思自己的。客观讲,要求学生大量的阅读,要读整本书,要提升他们的认识能力,这些都是对的,也应大力提倡。但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迅速的、立竿见影的提升写作层次。

3、 在“点”上突破,在“面”上开花

为什么我要选择突出“议论句式”?为什么我要选择一个小小的“点”?为什么我的作文课切口都很小?我是语文教师出身,尽管我是语文教研员,但我不怕上课。我一般上作文课,我上课的角度都是切口很小的。我觉得,我的作文课要做到这样三点:

一是让学生学到至少一种写作手法。就是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效仿、训练一种迅速见效的方法,学生的作文能力能迅速提升。

二是要讲、练结合。教师的讲要充实,尽量多的提供优

秀的案例,供学生思考、揣摩、借鉴,同时就是课堂上必须留出学生训练的时间与空间。当然,训练也要尽量多的提供不同的训练题目,让学生灵动地使用学到的方法。

三是总结规律,容易“克隆”。因为我是教研员,教研员的使命之一就是让自己的教学起到引领作用。我经常说:我的课很简单,很容易“克隆”,你回去就可以马上“克隆”给你的学生。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的总结规律,例如,这节课总结了两个公式,好学易学好记,这就达到了规律概括与总结的目的。

我一直认为:真理都是很简单的,作文教学就是要深入而浅出。这样,学生才觉得作文不是畏途,很简单,很好操作。如果教师把作文形容得很艰深,很难提高,那么会有几个学生喜欢作文?况且,高中作文还是考查学生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的,高考也是考查这“基本”二字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学生的“基本”上多努力。

我的作文课大都是从“点”上突破的,例如,我上过如下的作文课:

学会使用“如果”;

学会运用“为什么”;

用“是”字排比,学会联想;

学会描摹生活的细节;

四字句与反问句;

学会理性分析;

形象性描摹事例;

语段的“点”与“面”的组合等等。

这些作文课都是“点”上的突破,整体看就形成了作文教学的“面”,就形成了作文教学的大空间。

我的作文课不是做秀的,我的作文教学是追求实用的,这是我这节作文课的特点吧。

教学反思二:

1、这节课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这节课,是我在一个学校视导时,应语文教师的恳请而上的。语文教师讲,学生的语言文采不够好,怎么办?你能给我们上一节作文示范课吗?

我也在反思:我们语文教师就没有办法了吗?有没有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语言与文采的好方法?并且是迅速见效,立马提高。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我到一个学校给学生做作文的报告。我先让前排的几个同学站起来,讲讲对我报告的期待,或者讲讲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一位瘦小的女生站起来,怯生生地说:“我作文的语言不好,文采就那样了,看看在结构或素材上给我们指导指导吧。”

我当场这样质问:“谁说你语言不好?谁说你文采就那样了?这是哪个语文教师说的?语言与文采是可以立马提高的,是有简单易行的方法的,是有捷径的。”那天,我就重点讲了提升语言与文采的方法。

要问这节课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迅速提升语言与文采的方法,就是通过一节课让学生达到基本入门的诀窍,就是经过简单的、容易操作的议论句式,迅速达到优秀议论文语段所期望的水平。

从这节课学生的反应看,从学生最后自己读出的文字看,学生大都能迅速的掌握这种方法,并立马见效了。实际上,我因为对这个班的学生不熟悉,最后叫起来的学生并不是这个班最好的学生,我也不太喜欢叫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因为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是让不擅长作文的学生,作文擅长起来;让不精通作文的学生,作文精通起来;让学生走出低迷,让成功弥漫学生的身心。

2、为何这节课定位在训练“一点”上?

作文的事情很多,这节课为何定位在这“一点”呢?

在这里,我是借用了黑格尔“这一个”的美学观点来解释一下。黑格尔说:“绝对精神是艺术的内容,但它需要通过个别的具体感性的形象显现出来,而在文艺作品中,就是要通过一定的人物性格来表现。”他认为文学就是要写“人”,特别是“这一个”。他首次提出了文学作品创作“这一个”的观点。黑格尔在这里讲的是文学创作,而我们的写作教学难道没有“这一个”?写作教学的“这一个”的方法在哪里?如何让学生迅速掌握“这一个”的写作技巧呢?

于是,我根据基层学校的实际需求,针对高考作文的具体要求,特别是针对学生作文大量存在的平铺直叙、简单直白、语言干瘪的状况,通过长期的摸索与思考,对作文教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与观点,那就是——

一课一法,法法相加,遂成一家。

一课一法,就是一节作文课要凸现一种写作方法,让学生通

过一种方法的学习,迅速达成一定的要求。

法法相加,就是日积月累,环环相扣,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贯通起来。

遂成一家,就是法法反复训练,点面结合,逐渐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与写作风格。

这几年,我是借助语段教学来重点突出“法”的教学的,重点出示了一下的“一课一法”写作课:

语段扣题法;

开头“一”字入题法;

学会使用“如果”;

学会运用“为什么”分析事例;

用“是”字排比,学会联想;

细节定格法;

四字句与反问句组合法;

学点理性分析;

形象性描摹事例;

“点”与“面”的组合式语段等等。

例如《学会 “如果”》《学点理性分析》的课例,曾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发表过。实际上,这也特简单,就是连续使用“如果”句式,来分析材料,例如:

如果袁隆平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生活美好,他不会穿着水鞋,戴着草帽,农民着,科学着;如果他仅仅是为了钱而生存,他就不会拿着500万的科技大奖还生活得那么朴素而又纯净;如果他也像普通人一样不善于思考,杂交水稻也不会靠近他。

而本文的“学点议论句式”,则是针对学生的语言乏味、单调而进行的方法探索。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作文中等的学生,我深深地为学生的作文

热情所打动,也曾为学生作文无法迅速提升而揪心。这位学生当时写的作文题目是《和谐》,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和谐,首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新加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加坡土地不是很多,但人们特别注重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他们借助自然阳光,发展了世界著名的旅游业,他们不允许随地吐痰,对破坏自然的现象要进行惩罚。他们才是真正的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段文字是文通字顺的,但没有特色,语言平淡,平铺直叙,不能真正打动人,且没有一个句式。这是高中学生作文的共性。你可以随便到一个学校翻看一个班的议论文,有的几乎全班同学,没有一个学生使用像样的议论句式。这样的学生作文俯拾皆是。

如何迅速提升议论文的语言与文采呢?

我简单给这个学生说:“文采=句式。要有文采,必须多用句式。这段文字如果用上两种句式,排比句、反问句,在合理的想象组合下,就成为一类卷作文了。”我当场用句式口述修改了这一段:

和谐,是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理性之花。当我们看到新加坡的沙滩纯净美丽,当我们看到新加坡的街道干净漂亮,当我们听到总理李光耀说——“新加坡只有阳光就够了”,你的心中想到了什么?那肯定是最简单的两个字:和谐。为何他们对自然这样的尊重?为何碧绿的草地萦绕在人们的身边?为何“不许随地吐痰”成为了普通人的自觉行动?只有对自然尊重,才会有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当然,组合这段文字可以用很多议论句式,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通过这前后的对比,学生说:“会了,会了,这么简单啊。”

实际上,大道至简啊。

教师就是要做到深入而浅出,让学生真正觉得语文很简单,很轻松才好。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说,你写作基础差,读书少,文采要慢慢吧,那这个学生可就绝望了。

正是为了学生作文“有门”,大道如简,我的作文课就定位在“这一点”上。

3、这节课的设计有层次吗?

作家莫言曾说,如何写作呢?第一,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第二,要大胆模仿,鲁迅、沈从文、马尔克斯等都曾经模仿过,若连续模仿20个作家,就会在模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一个作家一旦有了独立的语言和风格,我想就等于拿到了一张进入文学会堂的门票了。”

独立、个性、风格,都是一个作家苦苦追求的,但我们的学生也和作家一样,也需要“模仿”。

所以,我设计的课很简单,很好操作,很实用。就是三步:

一是参模。

就是提供模仿的依据与凭借——优秀案例,供学生学习模仿。这里要分两步走,一是搜寻,二是“活化”。

搜寻,就是寻找符合课堂要求的优秀片段案例,这是最难的。

案例可以从作家写的文章里找,也可以从高考满分作文里找,还可以从学生的习作里找,还可以从教师自己的下水作文里找。实际上,“从容是一种境界,从容是一种品行”的这段文字,是我自己写的一段,是从《从容》的下水作文中抽取的。包括上面“如果袁隆平”的这段文字,也是从我另一篇下水作文中选取的。《学点议论句式》的其他几段,有的是作家写的,有的来自满分作文。

活化,就是语段形成梯度,不平面化的,不死板,有张力,给学生以更大发挥的空间。相同相近的句式类型可以展示,不同多样的句式形式也可以展示。尽管句式简单,也要让学生仔细分析句式的表达,分析句式是如何呈现的,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分析不到位,就很难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领。

本课第一个语段“从容”是简单的句式组合,而“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落”,“是谁陪我栉风沐雨”,“我忘不了文天祥的爱国正气”等三个语段的句式形式,就呈现多样化了,这在告诉学生,句式是千变万化的,是多姿多彩的,所以这就是“活化”的妙处。

二是授法。

就是教师授其法,引其道。交代具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得到写作的捷径。我们经常说,要授之以渔,要给学生点金术,要交给学生点金的“指头”,但往往庞杂繁琐,要么全盘托出,要么纯粹个例,没有把共性的、独到的发现交给学生。在这里又涉及到两点:一是类聚,二是法式。

类聚,就是尽量把相同的形式归类、整理、聚合。本课我把几种议论句式进行了列举与聚合,这是为了让学生集中的了解与借鉴。如“君不见?? 君不见??”“想起了?? 想起了??”“曾记否?? 曾记否?? ”“为什么?? 为什么??”等等。实际上,学生还可以就此引申丰富起来。当然还有 “当??当??”“为何?? 为何??”“难道?? 难道??”“那是?? 那是??”“难忘?? 难忘??”等等。当然,如果你用例很娴熟了,还可以取消句式,进行暗式排列。如20xx年的山东卷,一位59分的考生,第二段就用了排比的举例形式,仅用了一个反问句,也相当精彩: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求阙斋”,为什么要求阙而不求全?断臂维纳斯历时千年,依然散发着摄人心魄的光辉,只因那失掉的两臂。参透凡尘的苏子也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此看来,人生的确不

完美。

法式,就是尽量给学生总结一个公式,让学生有章可循。当然,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说,这是八股啊,是教条啊,文章无法啊等等,但对学生来说,对大多数还没有“得其法”的学生来说,还是需要“法式”的。

当然,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式,而况作文的法式呢?

但我想,要先“入格”,然后再“出格”啊,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啊。你的学生连“格”都没入,何谈出“格”呢?

所以,我对议论句式简单概括出两种形式,一种是并行式,一种是递进式。并且用公式来简单形象的呈现出来:1+1+1=观点;1×1+1×1+1×1=观点。

我也在反思,这样好不好?是否会束缚学生的手脚?是否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是否会形式化或趋同思维?

我忽然想起鲁迅的教诲:“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

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创作总根于爱”。

茅盾这样分许鲁迅的观点:鲁迅屡次说,他不相信《小说作法》这一类的书籍。他说这样的话,并不是否认了写作小说应有法则,而只是反对那些穿凿造作、卖弄技巧、而实际是叫人钻牛角尖的所谓“作法”、“ 法程”一类的庸俗的书籍。

鲁迅与茅盾的话都是对的,作文尽管无法,但也不反对模仿与法则。

那么,面对学生的简单陈述、干瘪无趣的文字,我们只有束手无策?学生只有坐以待毙、望洋兴叹吗?难道我们能忍心看着学生自己在黑暗里摸索无望吗?

我觉得,这是模仿“这一个”的法式,是一种高中作文句法归类的总结与提炼,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事,这只是一种高中作文句式训练的途径而已。

三是得法。

就是学会模仿,借助提供的句法归类,自己成功创作语段,

迅速掌握提升语言文采的方法。从这堂课的实践看,还是基本达到了提升文采的目的。

当然,一个学生的语言与文采,仅仅通过一节课的努力是不会一蹴而就的,这只是一个开端,只是提供了一种提升的环境,只是有了一种途径。

从五个学生当堂的句式语段训练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学生运用句式的灵活性,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表达内容的层次感,还都是可以的。但有个别同学句式运用还是简单了一些,有的是为使用句式而写句式,没有把事例与句式很好的融合起来,句式还没有真正的变通与“活化”起来。在运用事例方面,还是采用常见的人物,如司马迁、陶渊明、文天祥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今后作文教学改进的。

在这里,我还想说,课本也应是我们学习议论句式的典范。下面是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的一段文字,我们要学习他多少议论的句式呢?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语言是魅力无穷的,也是学无止境的。德国思想家伽达默尔说:“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