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反思[1] 2

重力教学反思

罗先红

对于《重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前一节学过的力的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它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的特点

一、立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设计

1、让学生从熟悉的瀑布图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图中的主要信息,大胆地提出问题。

2、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想,并建立假设,讨论确定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正确假设。

3、让每个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二、在创设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引入新课时,提供瀑布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各种问题,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在让学生判断,结果利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产生了矛盾,让学生进入学习重力方向的状态中。

3、通过情景变换,让学生建立:从挂在铁架台上的钩码无论怎么倾斜细线都处于竖直方向,

由此转换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归纳的思维方法。

三、本课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1、科学教学中需要大量的自然图片作为问题的来源或知识的铺垫,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容量大的图片可以节省时间,效果显著。

2、科学教学中需要结合前沿科技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达到立即搜索,立即呈现,学生兴趣立即被激发。如太空中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

 

第二篇:1.3.2函数奇偶性教学反思

《1.3.2函数奇偶性》教学反思

数学组 陈吾婷

12月10日,我上了优质课《1.3.2函数的奇偶性》。课后,对这节课做反思如下:

一.思效果

基本达到教学的目标,从形和数两方面引导,使学生从文字、图形、符号三种数学语言理解了奇偶性的概念,并会利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运用符号及变元表示的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本节课突出了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利用多种手段,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和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步骤。

二.思成功

在教学中,自己对几个地方的处理还是比较满意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数学课缺乏兴趣,感到数学课枯燥、乏味、抽象,只是与数字、字母、公式打交道的学科。如何挖掘教材的兴奋点、好奇点,以问题为教学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呢?我想起初中课本在讲解对称的有关知识时,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中的图片,这是可以借鉴的。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对称美,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2.重视让学生经历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形态,强调教学要师生共同探讨,教师要关注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认知活动要从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而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在函数的奇偶性概念的学习中,最让学生感到困惑的是:如何突破常量到变量的转化,从而达到由直观到抽象。最容易让学生忽略的是:定义中“任意”一词使用的重要性。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呢?我主要采用多媒体图形动态优势,利用图象的翻折后重合来判定图象关于y轴对称,并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处理方法是:先给出特殊函数的图象,让学生通过图象直观获得函数奇偶性的认识,然后利用表格探究数量变化特征,通过代数运算,验证发现的数量特征对定义域中的“任意”值都成立,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概念。

三.思不足

上完了课,再仔细回味,发现有些地方确实不太满意。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有所不足:

我们的教学要“以学定教”,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尽可能的参与教学活动。我也尽可能的朝着这方面努力,现在看来,对于这节课,我觉得学生的参与可以再多些。比如:奇函数概念的形成,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类比偶函数概念的推导过程,得出奇函数的概念,这样更能亲身体会出概念的形成过程;还有那个学生在白纸上所画的两个表,也可以由他们自己亲自到前面用投影给大家展示并讲解,这样更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对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有所不足:

在新课讲授完毕,我问学生对本节课所讲内容你的收获和困惑有哪些?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学生只说出这节课的收获并没有说困惑。我本想借此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想了解一下教学的效果,一个是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但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所期待的那种师生间的对知识的充分交流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我想,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

本节课留给我一个要长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该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更积极思考,更踊跃的发言,更有效的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