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蔡佩杰

对于重力势能这节课,本节课重点在于如何处理重力做功与为一体重力势能改变量的关系;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弄懂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下面来具体分析下:

引入部分:我用了砸在牛顿头上的不是苹果而是榴莲会是什么样子,(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

新课教学之重力做功:我用课本64页的三幅图进行讲解,让学生总结重力做功与运动的路径无关,而与起点和终点的竖直方向的位移有关;(用习题1让学生加深对重力做功的理解)

在讲第三幅图时应用了微分的思想,把曲线分成无数段,那么每段就相当于第二幅图的类型,所以在讲述第三幅图时应该结合第二幅图,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功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第三幅图; 新课教学之重力势能:这块内容主要从重力势能的定义出发引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并且讲述其标量性与单位。

新课教学之重力势能的改变和重力做功之间的关系:本快内容我用了课本上65页的两幅进行讲解,首先分析了第一幅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下落过程中重力做功的情况、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再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重力做功、重力势能的变化;最后总结让学生知道重力所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在数值上相等的,即重力做了多少功,那么重力势能对应的减少多少;

新课教学之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这个地方就让学生自己去计算自己的重力势能,首先取不同的参考系,然后分析相同的点在不同参考系中,他们的重力势能有什么特点(重力势能不同),最后得出重力势能与参考面的选取有关系;再取两个点,分析他们在不同参考系中重力做功、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最后发现不管在哪里参考系中这些量都是相等的,最后得出重力势能变化量与参考面的选取无关。

新课教学之重力势能的系统性:这块内容比较简单,一句话带过。 最后联系实际讲解重力势能的应用

不足之处:

1、整节课在时间分配上不是非常理想,使得重点与难点不是非常突出,应该在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上再多花时间,而应该在重力势能相对性重力少花点时间,让重难点更加突出;

2、对重力势能正负的讲解有一点点少。

3、在引入方面,应该加强所要表达的重点。比如苹果比榴莲个头小一点。

4、对多媒体的制作应该再生动形象,刺激学生的视觉,这样上课效果将会更好;

5、教学基本功还要加强,如粉笔字要加大力度练习,在引导学生方面也要加强;

 

第二篇: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重力势能》》教学反思

王建银 2011-4-28

在完成《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学后,对课堂教学做了几点思考总结:

(一) 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

对于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学生往往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对于概念应用更需要创设一些特例情景供学生探究,在实践中强化物理概念。遵循以上规律,在这堂课中《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学中做了如下处理:

首先引入概念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视屏创设情景,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引入的物理概念的认同感。

接着通过实验和理论探究相结合引入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该环节教学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接受表达物理现象的抽象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的感知方式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

最后是物理概念的应用,在这一堂课中关于“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关系”及“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这两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是针对重力势能概念应用而设计的,通过这一环节学习,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物理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选择典型的特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即有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可供学生水平较低的学生从思想方法获得模仿,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巩固物理概念,并在应用中体验和感悟知识应用。

以这节课的教学,总结一下概念课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环节:“引入,定性定量描述,应用”;相应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及理论探究,特例探究分析总结”。

(二) 关于教学中时间把握及教学效率教学方式问题

对于课时紧张问题,是课改以来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上一个学段中,我的一个指导原则即在有限时间中,以高效的方式授课方式传授知识,这样很多探究直接由教师讲授,一堂课下来,学生被动紧张,身心疲惫,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学中,我也在不断反思采用的教学策略,但为了赶进度,也是无计可施,最终进度是赶完了,可教学效果很差,于是我们也在不断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在有限时间资源下,做到最优化。同时给自己教学确定了几项原则和做法,并付诸实践。

(1) 教学中不平均用力,要做到张驰有度,对于重点难度放慢放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

赶进度。

(2)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3)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提升上课效率。

(4) 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5) 课前有计划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教师要做到有效指导。

基于以上的理念,这堂课还有一点体会就是,“直接的传授式教学,学生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仍然是的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与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学习对学生是有意义的,它肯定能启迪学生思维,它肯定有“探究”的成份。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