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和天上的月亮也在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共同原因是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的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让学生经历重力的测量,收集数据,绘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图像等过程,给学生到黑板上绘制图像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即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通过观察悬挂物体的线和自由下落的方向理解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通过多媒体将重力方向的应用将生活中的情景情境搬到课堂上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领悟,体会重心的确定方法。同时想通过探究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在动态真实环境中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第一节“弹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另一种最常见的力——重力。新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安排,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教材通过“河水为什么总是向低处流”和“抛出去的物体为什么总会下落”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重力的大小的因素”,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八年级物理以及上一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物理学习,好奇心强,观察能力也强,正是通过循序渐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最好时候,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水往低处流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演示法和讲解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4)了解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橡皮被绳拉着绕手做圆周运动,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4)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教学难点:重力方向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橡皮、线、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不倒翁,自制挂图、

演示直尺一把、小球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线、弹簧测力计、钩码3个(每4人一组)

(2)多媒体、学生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老师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导入,学生做课本54页想想议议

实验并思考:橡皮为什么绕手做圆周运动?并引导学生解释,教师总结,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是因为绳对橡皮施加了一个指向圆心的拉力,并试着让学生做出大胆的推理:(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第二节 重力

一、重力是如何产生的?(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篮球的下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本55页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重力的定义、符号施力物体、测量工具等

二、重力的大小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猜想 :重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形状、体积、材料、密度、质量有关,老师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3、学生设计实验:①用天平测不同钩码的质量②用测力计测出对应钩码的重力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实验这一部分的教学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同时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进行实验:巡回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测重力时测力计要竖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记录数据,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比较。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分别填写实验数据和绘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完成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和图像中归纳总结规律,观察G与m的比值,分析学生算出的G/m的值的误差。板书: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g=9.8N/kg),g = G/m=9.8N/kg

多媒体展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中各字母的含义单位等

学生练习:请两几名学生演板,点评时说明在利用关系式G=mg进行计算式,各物理量必须统一单位。

三、重力的方向

(1)演示实验:让学生先观察细线松弛时的形状,然后在它下端挂上重物,再次观察细线的形状的变化,让一个小球贴细线方向下落,观察小球下落的方向与细线的方向是否一致? 让学生体会竖直向下的含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是个特定方向,是与水平方向垂直的。(2)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

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思考:重垂线有什么应用?提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垂直,因此还能检查是否水平和竖直。

四、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重心

学生活动:观察多媒体展示图片,总结出不同物体的中心的寻找方法,

总结: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练习:请几名学生板演

五、重心与物体稳度的关系

通过观察不倒翁不倒的现象与分析,交流探讨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师生共同小结

作业:59页的1、2、3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重力

一、重力的产生: 二、重力的大小实验探究

1、定义 结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

2、符号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施力物体、 四、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重心

4、测量工具: 五、重心与物体稳度的关系

教学反思

1、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重力大小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对于重力方向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二篇:《重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重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第一节“弹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另一种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充分运用插图和实验,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

3、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4、经历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探究,能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和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提高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1

1、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手段]

让学生用日常生活、学习用品做实验,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科学就在眼前,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在探究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操作、记录、分析论证、交流评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注意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用具]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玩具“不倒翁”、橡皮泥、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①苹果下落 ②水往低处流 ③抛出的球落地 ④羽毛飘落) 引导提问: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论: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重力。

推进新课:

一、重力的由来:

1、1665至1667年间,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课件)

2、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图13.2-1所示的实验(课本图13.2-1模拟引力),说说你的感受。(课件)

3、引导提问:

(1)橡皮为什么没有飞出去?

(2)同样的,图中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

4、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力。

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牛顿对这方面的研究?(鼓励有这方面知识的同学发言)

5、总结:牛顿认为地面上物体受到地球吸引力下落与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吸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发现万有引力。

6、引导提问:怎样描述万有引力的大概内容?

学生可分组议论

2

结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从而得出重力概念:

7、重力(G):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8、引导提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讨论。回答:地球。

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列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现象,如踢出的足球会落到地面、人不小心会从高处摔下等等。

9、引导提问:①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没有这种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这种作用。

②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吗?学生讨论。回答: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不能等到效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这是因果关系而不是等价关系,因此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只是万有引力的一部分。

10、引导想象:“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怎么样?”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已见。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的物体比较重,有的物体比较轻,这说明物体的重力是有大小的。

下面一块学习重力的大小。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

1、生活中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小。

2、引导提问:物体的重力大小可能跟什么物理量有关?又是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大胆猜想,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说出来。

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

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等等。

学生再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事实依据。把各学习小组猜想总结起来:可能跟质量有关。

3、肯定这一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 3

样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实验方案(课件)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②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③要在竖直方向测重力。

4、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力和其质量的关系:

①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相同。③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课件)

学生交流G与m的比值,分析这一比值有所不同的原因。

教师引导说明:科学家们所做的大量实验表明,

这个比值约是9.8N/kg,即g =9.8N/kg。

因此,G/m=g或G=mg。

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②其中g =9.8N/kg表示的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 ③严格的讲,g的数值不是恒定的,随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改变而改变。

④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说明: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5、课堂练习(课件)

练习1,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练习2,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练习3.,有的同学猜想,重力和物体体积有关,我们可不可用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呢?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学过力的三要素,那么力的三要素是指什么?学生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力是一种常见力,它的方向怎样?

三、探究重力的方向

1、实验探究: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待球静止时,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将铁架台倾斜一个角度,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两图中细线都处于______位置,这说明什么?

4

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课堂练习:(1)作出下图中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示意图(课件)

3、重力的方向的应用:重垂线

学生自主活动:用手中的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

4、引导提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能给人类造成危害吗?举例说明。如何避免重力给人类造成危害?学生讨论。

回答:重力能给人类造成危害。例如:地震时房屋倒塌会把人压伤。为了避免地震能给人类造成危害,要经常收看地震预报。

5、[想想议议]

图12.1-7“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播放课件)

学生讨论后,明确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圆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四、重心:

1.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教师说明:把重力作用集中于物体上的一点(重心),效果不变,却使重力问题简化。这种方法称为等效法。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2.如何找物体的重心?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课件)

3.播放(课件)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亲手作的“不倒翁”,扳一下,看它怎样运动,为什么它不倒,它的重心有什么特点?

学生: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上部几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将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如:落地电风扇有一个很重的底座等等。

5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质量和重力有什么区别。(课件)

六、课堂练习(课件)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对《重力》的来源有了深入的理解,知道了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强,观察能力也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感觉到时间紧迫,原因是准备内容太多,少数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有待解决。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