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15-12-28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教学反思

公开课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教学反思

焦村中心学校 汪国秋2015-12-28

本节课基本达到预设的目的和效果。

成功的地方一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电子课本和PPT结合应用,学生实验数据直接课录入PPT,方便学生交流,实际教学中能恰当应用,主要表现在不过分依赖多媒体,该演示的实验,绝不弄成动画代替;二是对g为一个定值这一难点成功的突破,回想一下,先是在重力的测量环节做了一个铺垫:用弹簧测力计测了自己的手机的重力并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就是师生讨论探究物重和质量关系的实验的步骤时,强调把钩码组视为一个物体,最后用天平测手机的质量算出g值,用于对学生数据的补充,使得数据更具有普遍性,就这样前后结合起来难点顺利突破。三是重点内容:重力的大小部分的教学,通过练习反馈,说明学生掌握还是不错的。

本节课也有几处不足之处。

首先,为了想赶一下进度,而在实际上课时把学生对失重的讨论以及关于天宫一号视频调到可最后拓展环节,使得开始学生对重力概念的建立有所缺失,学生在举例说明重力作用下的种种现象是表现差强人意,致使课的气氛也受影响;其二,时间分配还不够好,现在反思认为,对于本班级的学生,这一课题进度最好调节成两课时比较妥当,这样在第一课时可以把重力的概念,大小处理的更渗透,更全面一点;其三是,学生参与度不够,也是赶进度造成。

 

第二篇:公开课后即教学反思

昨天下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是教研室的董主任等人,上课的课题是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二节《液体压强》的第二部分内容——液体压强的大小。我的上课过程大致分为:首先向学生提问:液体压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过程中我会简要的板书,指出液体压强的大小与研究位置所处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并说明这是定性的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要定量的分析,就必须拿出一个公式来说明。那么这节课是通过证明推导得出物理规律。公式的推导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讲完公式的推导之后,我会说明了公式中的注意点和如何对公式进行理解,并且每一条都板书出来了,最后是出了个难度较大的习题去让学生做,结果学生出现了错误。

这堂课下来,效果可想而知。董主任针对我的课做了评价,首先是肯定了我的课,课本内容的知识点讲清楚了,但也存在不少的缺陷。首先是师生互动太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没有体现出来。董主任说“公式的推导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他的思路是我只需要将容器中设想的液柱将其放大的图画在旁边,让学生根据已知公式P=F/S自己推导,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那些会做的同学,他们为自己做出来了,也会有一定的自豪感,这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比我一个人唱独角戏效果要好多了。只有师生一起互动的课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感觉上物理课有趣、很轻松,而不是那么枯燥无味、毫无生趣的。让学生去寻找在学习中快乐,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董主任指出我的第二个缺陷是课堂板书太多。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每次上课都是这样,黑板内容非常的详细,哪怕书上有的粗体字我还会板书一遍,学生也会抄写。而董主任说,对于课本上有的内容,可以直接让学生在书上圈起来,让学生对课本熟悉,板书少点,就可以节约时间来来讲其他的知识点或者讲习题。对于这点建议,我要虚心接受,课堂时间非常的宝贵,我不能讲时间浪费在太多的板书上。物理属于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最终要让学生会独立的解释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这才算是成功的。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如果板书太多再让学生课后去背,这是肯定行不通的。课堂上要适当的讲一些习题,让学生在当堂课上将知识点完全消化掉,力求做到”堂堂清,日日清”的效果。

董主任说的我第三个不足之处就是太急于求成了。我将公式讲完了之后,就出了一个难度较大的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做,结果好的学生都做不出,这就说明我的这堂课比较失败。课堂上出的题目要有一定的梯度,要围绕公式一个一个展开。在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装同种深度的液体,它们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强是相等的(出选择题);在生活中找器材,用一个上窄下宽的玻璃杯,用它装适量的水,让它正放和倒放在桌面上,学生很清楚两种情况下玻璃杯中液面的高度不等,有液体压强的公式,学生也很快能得出倒放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再用同一容器装不同种、同一深度的液体,学生也能极快的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之后再出一些有梯度的题目,学生就顺理成章的走过去了。而我急于求成,一上来就出了一个那么难得题目,让学生感到棘手,说明了我的有一个很严重的心态,那就是急于求成,希望一节课下来学生什么都会,结果适得其反。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存在很大的不足,没有考虑那么多,以后再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习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梯度,由易到难,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一些注意事项,远比我自己拿出结论让他们死记硬背要强的多。

上完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自己的教学水平的确有待提高。还让我感受到:凡事不能急于求成,以平常心、脚踏实地地却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