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一、教育教学中的得:

(一)能制定正确教学目标: 平时教学中,不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注重初三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把平时的教学目标要求定在中等偏下水平,重点内容适当提高,使较尖的学生能取得优秀成绩,对于基础太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复习目标只要求达到教学大纲的最基本的要求,强调熟记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并能掌握基础题的基本解法。通过努力,使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均有所提高。

(二)寓复习于平时教学过程中: 为了完成初三两本书的教学任务,又要减轻学生在集中复习时间的负担,我把复习内容有计划地分散在平时学习中。从初三开始教学就有目的地回顾总结。复习了与初三知识相关联的初一、初二年级的重要数学知识,结合教材,因势利导进行复习。如在讲特殊的三角函数值得计算时就出了一道这样的数学题,求|1-√

3|+1-tan60°+(tan30°)°的值,这时就复习了绝对值、零次幂等基础知识。平时在课堂复习、提问、小测验中有目的的检查复习初一、初二等知识点。这样做能使初一、初二等已学过的重要知识反复在学生头脑中出现,可以减少遗忘率。

(三)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训练题:这些资料中基础知识偏少,较难的题目偏多,解题方法着重技巧性而不突出基本思路和方法,总的情况是要求偏高、偏深,脱离学生的实际,也不符合中考的学习要求。因此平时在备课中我注意重点备好学生的练习及复习训练题。布置作业做到了有布置就一定有批改,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质量.自编习题要求中等偏下,多数题目是基本训练,重点题型反复训练,逐步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矫正: 由于初三学生之间思维的差异及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异特别大,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指导,最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复习学习达到不同水平。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进一步追问,对学生做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答案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及时矫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达到复习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工作的失:

(一)错误的估计了初三学生的学习情况,乐观的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作业过程是正常化的,结果导致走了一段弯路。

(二)在初三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赶教学进度,因此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讲的多、练的少的现象,结果导致课堂教学的巩固率仅为50%。

(三)没有很好的把握教育管理与初三数学教学的关系。平时在初三数学教学中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时对存在问题讲道理多了,具体辅导工作少了.

(四)测验及模拟考试注重了对学生的得分情况分析,对学生知识缺漏情况少了统计及分析,少了针对性的评讲,更少了针对性的进行跟踪训练及检查。

(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的容量总是很小,教学效果不大。

三、今后的教学思路:

(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融洽师生情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诚心实意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健全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重抓盲点,,另一方面重视解题模式的总结,注意突破难点,这是数学学习的关键。

(四)切实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后进生格外关心,注意辅导其学习方法,并针对其学习上的缺漏予以辅导纠正,做好测验及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知识缺漏情况的统计及分析,进行针对性的评讲,并进行针对性的跟踪训练和检查.

(五)继续贯彻学校领导的工作决策,不断注重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使之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六)进一步发扬教学工作中的优点,改正过去工作的不足,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第二篇: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这个角究竟几度?

教学小学数学第八册《角的度量》一课,上课前,我将“怎么样量角”作为整节课的重点、难点。为此预设这样的几个步骤:从分辨角的大小引出要量角的大小;从量角的工具到介绍量角器;最后落实到课堂的重点——怎么样量角;然后练习、反馈、总结。对于重点——如何量角,采取先让学生自学操作(看书本上的方法,量一量角的大小),总结归纳出量角的步骤的方法。

正当课堂按照预先的设计稳稳地前进,总结出量角的步骤后,完成书本上的练习。校对量得的结果时,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50°。有一个同学却提出:“这个角的度数应该是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130°。”(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当时一惊: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那说说你的理由吧!”我看着他。他接下去说:“因为书本上告诉我们‘先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现在,这条边指着外边的130°,很显然是130°。” 其他同学听他这么一说,有的大声表示反对,也有同学表示支持,于是教室里议论得很热闹。

原来他把刻度读反了,我心里有底了。在备课时,我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认为只要“两个对齐”(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对齐,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可问题偏偏出在这儿。幸好课堂上就出现了问题,还来得及补救。

我见同学们都认真的争论着,于是提出了两个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量角器的刻度究竟该怎么读?” 有一个同学回答:“因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在

读刻度时,就应该读两条边所夹的度数,虽然同时指着130°和50°,但应该读里面的 50°。”“很好!量角器量的就是角的叉开程度——也就是角的大小。”我这样评价。另一个同学回答:“因为角的一边与量角器右边的零刻度线重合,所以度数也应该从右边开始读起。”是呀,他们的意见多好呀。虽然语句不那么通顺,但还是表达清楚的意思——应该这样来读刻度。“对呀!听了三位同学的意见,还有疑问吗?”我这样总结。

这时同学的们的争论明显的减少了,可还是看到还有几个同学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知道,他们似乎不太相信同学的意见——还坚持认为自己的是正确的,应该把这个问题好好的解决一下。于是我边演示边讲解:“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量角器的中心,也就是圆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身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把量角器右边的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的身上刻度时,看里排的刻度;如果你把量角器左边的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身上的刻度,要看外排的刻度。”讲解好之后觉得可能太烦琐了一点,接着又解释了一下:“也可以这样来说,角的边与量角器哪边的零刻度对齐,读数就应从哪边读起。”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听了我的解释之后,错误的几个同学笑了,“原来是这样的!”

课后,我细细的梳理了整节课,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课前的备课应充分,尤其要下足工夫“备学生”,并落实到各个环节。关于备课,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但我们教师实际教学中的备课往往是“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或可以用“就以善小而不为”来概括。只看了看教材,抄袭一下教参中的教学的目标,然后一、二、三、四几个步骤就算教案,根本忽视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是有差异的。正是因为教学的对象存在差异——知识结构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必然导致学生的反映差异,而对此教师一定不能把握的非常全面。那么这样基础上的教育谈得上什么效果?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当孩子。我们要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用儿童的方式去研究。”正由于我的大意,忽视了学生对读刻度方法的理解,导致同学在量角读刻度时的错误。

二、当出现学生的误解之后,该如何来纠正?首先,应认识到误解肯定是存在的,学生作为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能从他们周围的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一些和教师所授的新知识有着一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得学生疑惑,从而误解就此产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理念上认识到学生误解的存在,同时,尽量的发现学生的先入之见和新知识之间的冲突,这样能使我们在引领学生获得新的信息经验时,有的放矢,设计一些能帮助学生改正误解的学习活动。

课堂那位同学只看到了“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而对于怎么读刻度?该读哪个刻度?却是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教师就应该“对症下药”,知其惑才能解其惑。于是我提出了两个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量角器的刻度究竟该怎么读?”让其他同学先来说一说,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接下去结合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多种解释、引导,让学生自己获得感知,并在自己所能理解的解释面前敞开心扉,从而帮助学生纠正先前的误解。

三、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和获得理想效果,都必须在活动之前认真进行设计。但这种设计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经常说的“计划跟不上变化”就是这样的道理。课堂教学是“无法预约的精彩”,“因为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语。回顾一节课,教师的组织,学生的参与,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如何捕捉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动态课程资源,去实现“无法预约的精彩”,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能随时改变原先的教学设计,来适应学生的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中,出现了教学冲突,我并没有按照原先的设计继续教学,而是把这个典型的问题——怎么读刻度?解释得很清楚,这虽然花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但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在批改作业本上的练习题时,我特意与另外一个平行班进行了对比,发现我们班量角的正确率几乎是100﹪。

综上所述,以客观务实的态度审视我们的教学,有效教学预设——课前充分备课。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善于捕捉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动态课程资源,建构有效教学的新机制,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