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就是课本48页到4页的内容。

本节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 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在探索乘法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通过学习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我们知道乘法的含义是后面学习乘法口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我把知道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年龄小,再加上乘法概念比较抽象,我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四、学法选用:

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准备让学生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

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一套,小棒若干。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交流探索 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第一环节用3分钟,直接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那么第三环节估计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将创设这样情景: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看看游乐园都有哪些项目?你最喜欢那个项目?然后用观察 —— 提问题——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数一数活动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相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下面让学生用算式把几个几相加表示出来,刚开始可以说一些短的如:5个3相加、4个6和7个2相加让学生轻松完成,然后说一个长的30个2相加,学生会发现再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

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2个4相加,可以在2和4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2个4相加等于8,所以2×4=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4×2=8。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到此第一环节结束,下面进入第二环节的教学: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最后进行反馈矫正。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处理了练习九的第二题,课前我制作了卡片,并适当丰富内容。采用“开火车”形式练习,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处理4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一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本节教材在学习乘法的意义时,也创设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情景图,小飞机每节车厢坐3人,过山车每排坐2人,小火车每节车厢厢坐6人??等。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加上我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这幅图不能让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而是暗示生活中有许多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我把这幅主题图安排在这里作为第三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直接用乘法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加法改成乘法。这样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数学回归于生活。

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理解,我将设计了第三环节的教学:及时总结,深化新知。孩子们我们认识了乘法,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太确切,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步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清楚、明了。

七、“诱思探究教学论”在本节中的具体体现:

本节课,我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和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课一开始,我创设森林运动会开幕式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的图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获得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又感受到数学的妙趣、知识的价值。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48页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学生:小棒

教师: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看一看,看看有哪些你们喜欢的项目?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教材p44主题图)

看游乐园多热闹呀,认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那个项目?

生答

那咱们先玩那个项目呢?

二、交流探索 解决问题

好!咱们就先玩小飞机,请同学们仔细仔细观察图画。有几架小

飞机?没架小飞机里面有几个人?

生答

你能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小飞机里的一共有多少人?师:算式该怎么写?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个3 3+3+3+3+3=15(人)

师:为什么要这样算?(引导学生说出5个4、6个2)教师板书5个3.

师:你是个有心的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你。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小飞机这个项目的?

生答

师总结:刚才我们用观察——提出问题——列式的方法研究了小飞机这个项目。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研究游乐园其他的项目。你们选择你们最喜欢的项目按照这种方法先观察 找出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 列式解答的方法,把算式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生活。]

同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

研究小火车列算式为 4个6 6+6+6+6=24(人)

研究过山车列示为 7个2 2+2+2+2+2+2+2=14人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师:观察比较: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几个加数都相同。

2、抽象概括乘法。

师:像这样2+2+2+2??+2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呢?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相同加数同时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到大量相同加数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更为简便的表示方法。)

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如6个3相加,可以在相同加数3和相同加数个数6中间写上乘号3×6,“×”叫乘号,读作“乘”。(齐读两遍)

师:乘号像什么?

生:像错号,

生:像拼音“×”

生:“+”变斜就是乘号(师及时肯定)

师:数学家也这样写,乘法是加法改写的,所以“+”一歪就变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加深记忆和理解)

4、教学乘法的读写。

师:像3+3+3+3+3=15用乘法表示3×5=15读作3乘5等于15或5×3=15读作5乘3等于15。

黑板上另外两道加法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相信你一定会。

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写后读两遍。

师进行小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个体在思维方式和水平上存在差异,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 “做”的活动中诠释乘法意义,过程简单明了,操作指向明确,可以说,学生大脑中一定能感知乘法意义,同时也建立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请同学们一次摆2根小棒 连续摆4次。

2、生列算式

3、独立完成P47“做一做”,练习九第3题。(做后说一说)

4、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试着给同学们说一说。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数学。]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 比较简便

5个3 3+3+3+3+3=15 3×5=15 5×3=15

4个6 6+6+6+6=24 4×6 =24 6×4=24读作4乘6等于24 7个2 2+2+2+2+2+2+2=14 7×2=14 2×7=14

乘号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以往的教学,我把“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定位在对 “乘法意义”抽象结语的概括与理解上。把乘法定义作为教学重点,事实上,学生能把抽象的结语背得滚挂烂熟,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却十分难,本次教学,我紧紧围绕“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个数”这个中心,创设游乐园中不同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同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敏锐发现其中蕴含的乘法。整个教学,为学生构建了参与的平台。

(2)注重数学学习自主性

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探索,讨论与交流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找出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 列式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中学,在合作探究中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由于放得太开,所以时间耗费的太多。以至于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随时调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对学生的水平估计适当,不能把学生看得太高。在重点、难点突破上要适当的引导。

 

第二篇:倒数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

《倒数》教学设计

鸭暖中学宋小琴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4页的内容。

设计意图

倒数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切实的掌握这个内容,采用了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概念形式成的过程中去,主动获取知识,从而真正的理解、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互为”

师:当碰到好朋友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一般会怎样做呢?

生:握手。

师:现在谁愿意来前面和老师握握手,他就会成为老师最好的朋友。 (师生共同表演握手的动作。)

师:握手是几个人的事情呢?

生:两个人。

师:老师和大家相处了半年时间了,经过相处,我们已经互为朋友了。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理解“互为朋友”这句话的?

生:“互为朋友”就是说我们是老师的朋友,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宽松、活跃的氛围里,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互为”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倒数的意义作了铺垫。

二、激趣疑问,突破难点

师:作为朋友,谁能帮老师一个忙?。“倒”有几个读音呢?

生:有两个。一个是dǎo, 意思是竖立的东西躺下来; 另一个是dào,意思是上下颠倒,调换位置。

师:真棒,谢谢你。那么你看看在这个游戏里“倒”该怎么读,又怎么理解呢?

1、出示游戏规则:“1、2”——“2、1”;“1、2、3”——“3、2、1”;“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

2、通过探讨游戏规则,使学生明确“倒”的准确读音,初步感知“倒”的含义。

3、谈话导入新知。

师:在数学中这种现象也存在,比如,“三分之七”倒过来说就是“七分之三”。

(师生继续做“分数倒说”的游戏。师课件出示四组这样的数。)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理解“倒”的读音和意思,在探索中明白这个字在现在是情况下应该怎么读,怎么样理解,为后面的学习起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主动探究这四组数的特点。

生:分子分母倒过来了。

师:那么我们就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吧!(板书课题——倒数)

师:请把这每组的两个数相乘,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都为1。

2、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观察。

3、概括“倒数”的意义,板书。(强调“两个数”——“互为”;“乘积为1”——“倒数”。)

四、引导探究,掌握方法(我来试试看”)

1、举例观察,讨论。(3/8的倒数)

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小组讨论,探究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4的倒数怎么求呢?

生:把4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4=4/1,所以4的倒数是1/4。

(师生共同总结: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

【设计意图:】让学生模仿,观察比较,进而发现规律,从直观上初步认识了倒数,并给倒数下了定义。再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悟出求倒数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拓展外延

1、出示“1/5,3/4,5/9,1,3/7,9/5,4/3,7/3”八个数,请学生移动数的位置,找出几组互为倒数的数。

2、剩下“1/5和1”,分别求出1/5的倒数和1的倒数。

3、1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1。)你是怎样计算的?

(1)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所以1的倒数为1。

(2)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为1。

4、0也是整数,0的倒数是几呢?

(1)出示0×( )=1。谁上来填一填?(没人举手)

师:0乘任何数都不得1,这说明了什么?

生:0没有倒数。

(2)如果把0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为0/1,那么它的倒数应是1/0。 师:这样说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不以做分母。

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那么带分数呢? (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6、小数有倒数吗?

(1)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2)举例说明:因0.25×4=1,所以说0.25和4互为倒数。

六、深化练习,巩固提高

1、填空。

(1)乘积是(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 )的倒数是它本身,( )没有倒数。

(3)27/100的倒数是( ),25/16的倒数是( )。

(4)0.7的倒数是( )。

2、 数学诊所:“我来当名医”——有病就治。

(1)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等于1。()

(2) 2和它的倒数的和是5/2。 ()

(3) 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4) 小数的倒数大于1。()

(5) 在 8-7=1 和3÷3=1 中,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的。()

(6) a的倒数是1/a。()

3、开放题。

3/4×( )=( )×6=1×( )=0.5×( )=( )×( )

【 设计意图:】把理论性的知识通过思考、实际操作进一步的加深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七、轻松娱乐、总结反思

1、语文中也存在有趣的“倒数”现象。如“呆——杏”、“吞——吴”、“士——干”等。

2、有趣的对联。(讲乾隆皇帝吃饭的故事。)

上联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下联是: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3、最后,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你是怎么学的?还有哪些没明白的地方吗?

4、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做一个有心人,我们一定能从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运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板书设计

倒 数

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就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概念)

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倒数的认识(说课稿)

鸭暖中学宋小琴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 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 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倒数的求法。

难点: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关键: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 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特别是注重情境的创设,如创设“取名称”、“找朋友”、“我来试试看”、“我来当名医”、“火眼金睛”等情境,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

三、 说学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 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设计如下三活动。

1、当碰到好朋友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一般会怎样做呢? (生:握手。)

2、作为朋友,谁能帮老师一个忙?。“倒”有几个读音呢?(生:有两个。一个是dǎo, 意思是竖立的东西躺下来; 另一个是dào,意思是上下颠倒,调换位置。)

3、出示游戏规则:“1、2”——“2、1”;“1、2、3”——“3、2、1”;“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

(通过探讨游戏规则,使学生明确“倒”的准确读音,初步感知“倒”的含义)。

通过以上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

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一) 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1、 请说出结果是1的算式(多媒体课件显示),如:3/8×8/3=1

5-4=1 9÷9=1等等。

2、 观察、分类:学生可能会以加、减、乘、除或和、差、积、商是1为标准进行分类。

3、 思考:结果是1的两个数有何特点?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给它们取个名称吗?

乘法中的两个数(课件演示积为1的一组数,让学生再观察),名称非常好听,又很符合它们的特点:数学上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顺势揭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倒数(出示课题),以上让学生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在取名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两个数存在的特点,这样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 举例辨析,理解意义。

分三步进行:

一多媒体课件显示:

(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让学生按“读、思、划”三步阅读课本,即一边读书P24,一边思考,并把重点知识或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结合例子说明:3/8 和8/3 互为倒数,也就是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二是同桌互说,举例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理由,充分感知。 三是让学生回答,进行交流:怎样理解“互为”的含义?能说某数是倒数吗?(举例如:“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能说成“小明是好朋友”或“小华是好朋友吗”?)

此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倒数,积累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乘积是1”而不是“和(差、商)是1”,理解“互为”是指两数的依存关系。

(三) 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找朋友—好朋友,手拉手”,请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多媒体课件显示:

7/9 11/6 6 2/3 9/7、6/11、1/6 练习后,质疑“为什么2/3孤零零地

站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再激趣:“大家有勇气探索求倒数的方法吗?

第二层次----我来试试看:我能行

写出11/6、1/5、9和15/8的倒数(课件显示)

提示:如有困难,可先自学课本,或请教你的好朋友,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第三层次----回顾、交流

1、 小组交流:

(1)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2、 全班交流,突出重点: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何特点?

(2)强调:到数可用“—”表示,不能用=表示。

(3)重点讨论“9”和“15/8 ”的倒数求法过程,动态演示成:(见演示稿)

此环节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四) 辨析比较,弄清特例

1、 课件显示:你最喜欢下面哪个数的倒数?为会么?(见演示稿) 设计这样一个针对性练习,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倒数求法的运用,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1的倒数为什么是它本身?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0没有倒数?这样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

五、巩固练习,拓展外延

1、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那么带分数呢? (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2、小数有倒数吗?

(1)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2)举例说明:因0.25×4=1,所以说0.25和4互为倒数。

六、深化练习,巩固提高

1、 数学诊所:“我来当名医”——有病就治。

(1)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等于1。()

(2) 2和它的倒数的和是5/2。 ()

(3) 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4) 小数的倒数大于1。()

(5) 在 8-7=1 和3÷3=1 中,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的。()

(6) a的倒数是1/a。()

2、开放题。

3/4×( )=( )×6=1×( )=0.5×( )=( )×( )

本设计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把理论性的知识通过思考、实际操作进一步的加深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七、轻松娱乐、总结反思

1、语文中也存在有趣的“倒数”现象。如“呆——杏”、“吞——吴”、“士——干”等。

2、有趣的对联。(讲乾隆皇帝吃饭的故事。)

上联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下联是: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3、回顾、质疑,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先闭着眼睛想一想,再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4、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做一个有心人,我们一定能从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运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鸭暖中学宋小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亲历学习过程,在快乐的氛围里学得真正的知识,而且提倡小组合作,在讨论中,老师真正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实现互动对话式教学,由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流,在争议中把课堂教学推想高潮,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本节课,我注重了贯穿“激趣导学”的基本思想。首先,用三种途径创设情境以激趣:一是游戏创设情境,如叙述“你们是宋老师的好朋友,宋老师是你们的好朋友,宋老师和你们互为好朋友。”;2、当碰到好朋友的时候,我们

中国人一般会怎样做呢? (生:握手。) 作为朋友,谁能帮老师一个忙?。“倒”有几个读音呢?(生:有两个。一个是dǎo, 意思是竖立的东西躺下来; 另一个是dào,意思是上下颠倒,调换位置。)三是通过几个特殊汉字,如“呆”和“杏”、“吴”和“吞”,从中国汉字的结构点引入,既沟通了学科间的联系,又形象地激发了互为倒数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观察,研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一上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什么是倒数呢?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学生对于“互为”两个字的理解比较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教师”和“学生”这一关系的多次转化,在自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知道什么是“互为老师”, 什么是“互为同学”,什么是“互为倒数”,不仅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互为”的含义,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还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新授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每道算式,找出共同点,引出倒数的意义。而后又让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变化规律,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提倡小组合作是否本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讨论中,老师真正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实现互动对话式教学。在求倒数方法之后,我出示了小组讨论题(以两个同学的争论为载体):引出怎样求一个整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几?哪些数可能没有倒数?由此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流,整数的倒数就用1除以整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1的倒数为什么是1?”“0为什么没有倒数?” “0没有倒数是因为任数乘0都得0而不可能等于1,且“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没有倒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本课中,学生对同伴提出的问题赋予很大的探究热情,比老师直截了当地给予要强烈得多。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保护学生提问的信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人情味,更有生气,更有参与性,学生才能真正地脱离教师的疆绳,不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这节课中,学生从观察中比较,从比较中发现,从发现中提问“整数有倒数吗?小数有倒数吗?”这是一个从历来顺受到“叛逆”的福音,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陈规,把学生置于学习的最高领域,我们应当持积极的态度顺应、保护并提倡学生提问的习惯。并引导学生主动去把握探究的乐趣。只有历经思维磨砺,他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挫折、失败、乐趣和成功。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下章节分数除法教学打好基础。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情况,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让学生经历提问、验证、争论、交流等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经历感知,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倒数的认识,可能仅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颠倒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两个数的乘积为1这一条件。因此还应在后面分数除法的计算等内容中及时复习以巩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