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有个木头人》语言活动反思

《山上有个木头人》语言活动反思

我在上《山上有个木头人》这一语言课时,边游戏边学儿歌。教案上的活动准备是一个木偶人,因为时间关系我改用纸人,把纸人的手穿上线,让孩子对木偶人有个简单的印象。活动过程是先让木偶人玩一遍游戏引起孩子注意,然后以会念儿歌做为小孩玩游戏的要求。但是我发现一个木偶人怎样能完成一个游戏,所以我采用三个纸人做木头人。在整个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能把儿歌说下来,基本达到活动目标。

一、较好的地方有:

1、幼儿对游戏很感兴趣,参与积极性高。

当活动到小朋友与老师做游戏时,小朋友都很兴奋,仔细听老师讲游戏规则,然后边念儿歌边游戏。

2、教具充分发挥特长,让幼儿感受一种不常见的“上课小帮手”。 在出示图片时,幼儿反应一般,但在用线控制纸人时小孩子反应很激动,意力很集中,都仔细观察木偶人的一举一动。跟着木偶人一起念儿歌。

3、以游戏作为引导,小孩子在学儿歌时很开心,表现的也很积极,一节课下来,一部分孩子基本上学会了儿歌也学会了如何玩刚学的新游戏。活动目标基本上达到了。

二、需改进的地方:

1、孩子的反应预想的跟现实不一样 我预想这个“山上有个木头人的游戏”全班孩子都因很喜欢,

在做游戏时会很积极,反应很强烈,结果上下来发现只有平时好动,上课很认真的一部分孩子在做这个游戏时很积极,还有一部分孩子好像没听懂我说的话,还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一节课下来把儿歌学会了可游戏没有掌握好,这种情况还是头一次。

2、在语言上不够简练语速有点快。

我在讲解游戏过程中,锁碎的语言有点过多,不够简练,语速有点快,有些一般的孩子没听懂我说的要求,一时反应不过来。在玩游戏时,当我讲到不准说话不许动时,仍与孩子在嘻嘻哈哈,动来动去,在对输的小朋友进行惩罚时,孩子好像处在云里雾里的状况,不管是有些小朋友对游戏不敢兴趣还是不会玩,总之好像给人一种没听懂的感觉。在讲故事时语言还不够生动自然,不能引起所有孩子的兴趣。

3、时间把握不好一节课是20分钟,我在上课流程中有点急,在上课和与孩子互动时,时间安排的不够妥当,在活动过程中不够自然,随意。往后,我上课还要多放轻松,时间上因安排合理,学会巧用一节课同时把一节课的活动目标都达到。

4、对孩子了解不深,尽快加深与孩子间的感情.在活动过程中,一些上课不听只顾个跟其他小朋友玩和内向的孩子对我置之不理,即使用眼睛看着他们,他们仍做他们自己的事,而且不能跟上我上课的节奏。我想与我对他们了解不深有着必要的关系,我还要尽快了解小班孩子的心理特点与行为习惯。

在以后的语言活动中,我应保持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吸取其他老师上语言课的经验,提高幼儿对语言课的兴趣及语言能力。

 

第二篇:最新活动反思

数学《比大小》活动反思: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幼儿对于10以内数的认识情况较好,能熟练地按数量多少进行排列,学会看标记指示如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顺序书写10以内的数,个别幼儿对6、8、10的书写方法错误,需要及时纠正。第二部分重点是复习大于小于号的认识及运用,理解符号表示的意思,这部分内容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准确率较高,掌握情况好。

数学《认识序数》活动反思:活动重点是认识序数,理解序数表示的意思;难点是序数总是从1开始从小到大依次往后排列,即使是空格也应该有序数存在。活动中为了避免幼儿错误判断,增加了相关游戏环节,如设置动物楼层,说说不同的动物所在的楼层数是几,没有动物的是第几层等,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讲述:你是第几号?你是第几张桌子的小朋友等。

语言《我是大班小朋友》活动反思:这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第一人称“我”的自述贯穿三段内容,第二段问答式是诗歌的重点内容,也是幼儿需要学习和扩展的知识。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描述自己的表现和方法,扩展幼儿的思维。这一部分也是幼儿创编的重点,引导幼儿自己提出帮助小弟弟小妹妹的出发点:问题+解决方法。以“你会看书吗?来,我……”的句式完整描述,同时教师参与其中的对话增强趣味性,提炼幼儿语言,提醒并帮助他们幼儿完整清楚地表达。整个活动中幼儿充满了自豪感,在课堂上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好大班小朋友。

语言《狼大叔的红焖鸡》活动反思:幼儿对于狼和鸡的特点有所了解,在猜想环节对于狼碰到鸡的后果有着一致的想法,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意外和惊喜深深地吸引着幼儿。活动中通过模拟游戏引导幼儿了解了“蹑手蹑脚”的意思,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通过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幼儿逐步理解故事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对于故事的中心幼儿有着自己的思考,能够分别阐述自己的理由。如果能够人手一本绘本能引导幼儿更加多的关注到画面的细节。

数学《图形找家》活动反思:大班幼儿操作能力强,比较喜欢操作类游戏,所以在活动开始设计了“找卡片朋友”的游戏,帮助幼儿回忆图形的三个特征,为以后的活动打下基础。活动的重难点是引导幼儿学习看表格并找到相应的图形。通过幼儿观察、教师讲解、幼儿操作实践的方法来达到活动目标,在幼儿个体操作活动中幼儿能熟练掌握,活动效果较好。

数学《学习顺数、倒数活动》反思:活动的重点是理解顺数、倒数的意思,通过标记形式引导幼儿观察、记忆,以游戏来巩固。在此基础上提升一定的难度,如教师说从2开始顺数到10,从9开始倒数到1等,通过此类游戏让幼儿明确顺数倒数的规律,幼儿在个体操作中能够根据标志准确运用。 语言:半个月亮活动反思:该活动带有一定的科学常识,所以活动以谈话“你见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导入活动,幼儿回忆自己的经验进行交流。在故事第一部分中发散幼儿思维“在晚上会发光的东西可能是什么?”,引导幼儿回忆思考,如“戒指、手电筒、会发光的纸等”;第二部分“如果你捡到半个月亮会怎样做?”,这是幼儿在捡到宝贝时真实的回忆;第三部分是故事中心“长颈鹿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只有长颈鹿发现?”,通过问题的思考明白故事道理:不能轻易相信别人,遇事要自己思考、动脑筋才能不上当。活动中幼儿能对故事的每个角色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发现别人的优缺点。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顺延这个故事的阅读。

数学《相邻数》反思:活动中先引导幼儿回忆什么是相邻数,幼儿对此概念有了粗浅的认识,能以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述。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给幼儿准备了每人一张数卡或点卡,通过游戏“找相邻朋友”来巩固,同时学习根据不同的要求找朋友,如数字、点子、图形等,这在幼儿的个体操作活动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幼儿对于小数和大数的位置仍有出错,需要平时加强练习。

语言:我家小池塘这首诗歌语句优美,段落清晰,以回忆讲述自己印象中的小池塘引出课题,通过讲述观察到的池塘美景发现两个不同时段白天和晚上池塘美景的变化。重点引导幼儿理解“抱”、“摇”在是各种运用的含义,通过模拟动作体验来增强趣味性。难点是理解“照相”表示的是事物在池塘里

的倒影,需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讲述。活动中有些小结部分还可以多引导幼儿讲述、交流;创编环节幼儿的局限性较大,可以提供一些相关图片供幼儿选择会好些。

语言:逃家小兔活动反思:故事充满了母亲和孩子间浓浓的亲情,情节在小兔一次次逃离,兔妈妈一次次紧随呵护中升华。我以谈话“你想逃离自己的家吗?”“你逃离时妈妈会怎样做呢?”导入活动,幼儿对此有着深切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讲述中能很好地表述。活动中的重点是学习用“如果你??我就??”的句式表述,通过教师示范,师生分教色表演对话等教学方法达到目标,同时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讲述来增强幼儿的完整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多次逃离和发现,让幼儿理解到妈妈对孩子的爱和呵护。在创编环节师生之间的对话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

数学《2的组成》活动反思:本活动的重点是认识符号“分合号”,理解其表示的意思。活动一开始创设了一个情境:教师给两个孩子分发书本。请幼儿用完整的语句来描述,学习用数字来记录,理解2、1分别表示的意思,引出分和号,通过观察、用手势模仿动作来加强记忆。幼儿在游戏玩花片中巩固自己对2的组成的理解,学习描述语“2可以分成1和1,1和1合起来是2”。最后幼儿的书面操作活动中幼儿对于格式的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今后加强练习。

语言:我最爱祖国活动反思:诗歌分为三段,以排比句式描述幼儿不同年龄段时自己最爱和最喜欢的东西。活动一开始以谈话经验导入:“你最爱谁?为什么?”幼儿都能表述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学习诗歌过程中我出示第一组图片,通过讲述学习;第二、三组图片通过引导幼儿自己观察讲述来达到目标。活动重点是理解为什么小中大班孩子喜欢的东西不一样?为什么小班的我喜欢苹果和妈妈?中班的我喜欢解放军和爸爸?大班的时候喜欢祖国?让幼儿理解随着年龄的增大自己的见识也会更加多。

数学《3的组成》活动反思:数的组成是本学期的重难点,所以通过游戏活动师生游戏“分水果”和幼儿操作游戏“分花片”来激发并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自己操作并发现分合的方法,知道3有2种分法,分别是3可以分成1和2,2和1,通过自己操作加深理解。活动中幼儿在独立完成书面操作中对于要求不够明确和熟练,需要在今后多加练习。

数学《认识单双数》活动反思:单双数的概念比较抽象难理解,所以我采用游戏活动贯穿始终,让幼儿在一次次新颖有趣的游戏中逐步理解掌握和运用。如游戏“花片配对”、“找找身体上的单双数” 等。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大胆发现单双数的不同和它们排列的规律,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单数总是剩下一个没有朋友,双数总是两两成对的,以幼儿的视角来发现能够加深幼儿对单双数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的个体书面操作中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语言《首都北京》活动反思:这是一首内容丰富的诗歌,有许多优美的描述性语言,适合大班幼儿欣赏学习。以知识经验导入“我们的祖国是哪里?中国最有名的城市是什么?北京有什么地方你最向往?”为了调动幼儿学习兴趣,我采用游戏“去北京旅游”贯穿整个诗歌的欣赏,看一看、说一说天安门的特点,通过幼儿描述教师以诗歌内容介入来欣赏,如“迎风飘扬”、“雄伟壮丽”,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习迁移经验,还有什么可以用“迎风飘扬”、“雄伟壮丽”来描述,幼儿在活动中有较好的发散思维。在后续欣赏活动中幼儿也能运用到相关的词语或句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