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平均数》_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四(1)班有30人,数学月测试总分是2496,四(4)班有35人,数学月测试总分2687。问通过以上信息哪个班成绩好?为什么?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经历、感悟到了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这一点我深感欣慰,孩子们在自学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比起以前单纯地教给孩子们解题方法,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

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立璧学校 赵慧 笔算乘法从三年级开始算到现在,对基本的步骤大家都已掌握。今天这节课学生们开始都是兴致勃勃的,因为他们觉得并不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时那么乐观。究其原因有几点:

1、一些孩子没有熟练简便笔算。

2、一些孩子总是没有用简便算法的竖式。

3、一些孩子总忘在积的末尾添够0。

4、一些孩子在不该出现0的时候乱加,不能理解“先不管0,算完再加”的做法。

针对这些现象,课后我专门加了一些专项练习,并当面指导。但也不是一次性的效果。所以再回顾这节课,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今后改进:

1、导入时问题情境呈现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兴致空有而没用在正处。问题情境呈现方式的改变,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应多鼓励学生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实处,真正需要之处,这样才能更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由于我的忽略,认为在前边练习的基础上完成这节课没有多困难,所以情境问题设计太少,应设置一些更丰富、更吸引学生、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是为了促进学,真正我们要看到的是学的结果。如果学的收效甚微,我们就要反思自己教的行为的好坏,思考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才是教学相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