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教学反思

卢清海

在教导处组织下,语文组全体教师围绕语文教研课题“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平”,就三年级语文《锡林格勒大草原》进行了集体备课,然后由指定教师试讲,全体教师听课和评课,反馈教学存在的不足,然后再试讲。听课评课后,本人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现就做课教师的教学得失总结如下:

一、呈现亮点

(一)做课教师有较强的语文意识,能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去品味作者在潜词,造句上的那种准确,那种精脉,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那种意愿。

(二)做课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目标完成较好。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标要求装在脑中,把教材装入脑中,课上把全部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上。课上放得开,收得拢,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较高。

(三)阅读教学有新起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占用课时最多,投入精力最大。阅读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从听课来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了阅读课的教学原则。即在教学目标上,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重点、难点;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了启发诱导。

(四)教学手段有了更新。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部分内容新颖、构思巧妙、科学严谨的多媒体课件,对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提高课堂效益,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课堂教学目标意识不强。部分老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正确定位,语文课上得不疼不痒,一节课下来看不出学生有什么提高。特别是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忽视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等。

(二)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教学设计不够用心,教学模式僵化死板,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教学语言不够精练,这样整个课堂都在低效地耗着。

(三)语言文字训练力度不大。教师对语言训练不够到位,一节课下来,书没有仔仔细细地读,字没有端端正正地写,话没有清清楚楚地说,词句没有扎扎实实地训练,语言没有实实在在地积累,完全游离于课本之外。学生在语言理解与表达方面能力较差,特别是对文章思路的揣摩、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等方面没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另外,学生的阅读量还不够大,视野比较狭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差。

(四)朗读教学训练方向不明。课堂中往往是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小组读了大家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三、努力方向

(一)“教师培养”紧抓不放。语文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业务素质,要熟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熟练掌握教材编排体系,准确把握不同年段、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备课,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并为实现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保证目标的实现,加强语文教学研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课堂上采用活泼灵动的教学方法,使用恰当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风趣巧妙的教学语言,活化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乐中求知。

(二)“优质资源”走进课堂。让优质资源走进课堂,提高我镇小学教学质量。这要求学区尽快统一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名师设计、名师实录、优秀课件、优秀案例等等,作为教师备课参考的重要资源,让教师充分领悟骨干教师的教学意图,利用这些优质教学资源上课,发挥优质教学资源走进课堂的效益。同时建议各校尽快建设教学小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

(三)“教学模式”重新构建。教师在备课解读文本时要把握这样五个要点:一是读出一个课文主题,把准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读出教师自己的深刻理解。二是找准一把结

构抓手,构成课堂结构主线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一点是从课文内容特征和结构形式出发,灵活构建课堂模式。三是营造一个教学高潮,所谓的课堂教学高潮,是指学生课堂学习中思维最活跃、情感最投入、感悟最深刻的时候。四是安排一段语言训练,设计能够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语言训练。五是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无论是课内拓展还是课外拓展都要“基于文本、超越文本、为了语文”。在阅读教学中要落实“三步程序”:①读通,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静止的文字符号转化为语言信息;②读懂,要“披文得意”,要“披文得文”;③读好,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读出理。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四种能力”:认读能力,感悟能力,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感悟内化”贯穿始终。“感悟”指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主张读书感悟要悟其意,悟其情,悟其美,悟其法??另外,要加强读书“内化”过程:认读→还原→移情→领悟→积累→运用。认读:通过反复练习,人人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不破句,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连贯地读课文。还原: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或阐述的道理。移情: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情感融入朗读课文的声音、节奏之中。领悟:用心体会潜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或道理。积累:熟读课文,形成语言储备。运用:调用已有的语言储备,运用于语言交际实践。

(五)“语文实践”不能间断。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教学要牢固确立以下教学思想:语文是读出来的,作文是写出来的,语文素养是在语文实践锻造出来的。语文教学要导之以行,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就能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提倡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成本的书,旨在“营根固本”,增加文化积累。

(六)“习惯培养”有益终生。“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种好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细抓起,从严抓起,让学生受益终生。

总之,童年是成人的根基,“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是语文的根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叶若。”根何以能茂?不仅靠表层的施肥浇水,更要靠根须自己,扎得深深的,扎得远远的。语文课程改革要夯实语言基础,深扎文化根基!魏书生曾经说过:潜心育人校校可成净土,忘我教研人人能上天堂。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把我镇的小学语文教学带入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愿我镇小学语文教学的明天更美好。

 

第二篇:关于集体备课与课前说课和教学后反思的研究

《关于集体备课与课前说课和教学后反思的研究》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歌乐山小学课题组

本课题是国家级科研课题《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的一级子课题,由总课题研究的实验点校歌乐山小学承担研究。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历时两年,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缘由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在进入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等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认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使得课堂呈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场面,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但广大教师也出现了不少的困惑:新课程的理想课堂究竟是什么?如何在新的平台上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这些问题自上而下没有

现成的答案,还需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研究,去求解。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目前,广大教师普遍认同的奋斗目标是:在课改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教师。教师的成长绝对不能离开课堂,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备课,我们倡导备课需要有创新。集体备课就是一种创新形式,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举措。说课,同样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近几年来“说课”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深入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探索并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正日渐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而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反思性教学已成为一种潮流,其实质是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发展就必须学会反思。

3、课堂教学优质化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优质化有着这样的一些标准: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堂应让学生主动参与;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会让学生受益一生;尊重个体差异,课堂教学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要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我们认为教师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教师群体智慧结晶,需要教师在课前“预演”诊断,需要教师教学后反思校正与再实践。

(二)理论依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在其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纲要同时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微格教学论。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提出的,微格教学又被称为“微观教学”“微型教学”“小型教学”等,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是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微格教学实践中,课堂由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评价人员和记录方式等组成,所用的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要做一简短说明,以便明确训练的

技能,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思想。

3、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形成影响。

二、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与实验,使集体备课与课前说课和教学后反思的教研更加灵活,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自主决策、反思和研究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的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坚持了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 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课题研究的成果要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2、方向性原则。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为全体学生负责、为学生终身负责的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3、合作性原则。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结题总结等都要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课题涉及各个学科领域,必须坚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遵循学习——实践——认识——再实践规律,实现研究目标。

5、实用性原则。课题研究要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或问题,做到“基于教学,在教学中,为了教学”。

6、创新性原则。重视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规律,获得新的教学理念。如研究中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新策略,并及时交流总结,追求最佳教学创新实效。

7、发展性原则。新课程是动态发展的,教学实践也是无止境的,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必须是不间断的,需要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三)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的内容。

1、集体备课——思维碰撞实现优势互补。新课程条件下教师集体备课可采取哪些方式,应如何组织。

2、课前说课——浓缩精华的课堂预演。教师课前说课与评议活动如何实现常规化,以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机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后反思——变过程终结为教学生成。反思的实质,主体,内容和表达方式等。通过案例剖析、展示与交流,促进教师教学反思习惯与能力的形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养。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和不断深入,参研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普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成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同时在备课、上课、反思等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变化。

1、加强理论学习。在研究实验过程中,我们每学期的每学月都安排出专门的时间,组织教师对一些教育教学专著进行选择性学习,学习其对我们而言具有现实指导作用的篇章;在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中,硬性规定必须先学习一篇相关专业刊物上的、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文章。为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理论知识,课题组从有限的教育科研经费中,拿出钱来让每位参研教师购理论专著,订专业杂志,让教师课余研修,提升专业素养。

2、加强专项培训。对于市区级举办的与校本教研有关的各类培训,我们都尽量调整任课情况,按排出教师参加,进修校举办的各学科教材分析,教研活动,我们每次都安排任课教师准时参与。在本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先后请进修校综合部、初教部的领导与教研员到校,分别对语文、数学和综合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我们解决有难度的问题,给予解答,同时组织任课教师听他们的讲座,让教师得到专业引领。在校本培训方面,李颖副校长参加沙区“目标教学沙龙”活动以及参加区“教科研中心组”会议后,都把相关内容,对我校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学区教研员杨兴放把参加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市级培训所接受到的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新信息等也对教师进行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也在各自所在的教研组进行了专题讲座。

(二)实践探究,培养能力。

课题研究是由以校长为首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教科室安排管理,教研组组织实施,教师参与,这样形成了一个层层负责、上下互动的网络。我们知道学校、课堂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理所应当成为

本课题研究的基地,我们坚持“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思想,立足课堂, 走“基于教学、在教学中、为了教学”的路子, 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实践探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科研能力。

1、改革备课方式。根据我校教师的具体任课情况:平均周课时19.4节,除体育、音乐、英语专职以外,其余教师都至少任教两门学科以上的教学。教师得花大量的时间去备课。调查得知,备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应付。于是,一方面,我们倡导简化烦琐的书写和机械的环节设计,强化思维的过程,解放教师的思想,扬弃形式主义的做法,提倡“活页备课”、“电脑备课”,甚至在与教材匹配的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教案书上修改、内化也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去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实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我们研究课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强调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强调集体教研的能力。通过研究和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模式: 收集问题 确定主题 集体研讨 形成个案 回归课堂 反思优化 资源共享

2、课前说课。我们认为,集体研讨后形成的个案在回归课堂前,先进行说课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反映出教学思想、方法以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我们通过研究和实验,得出了课前说课的结构图如下:

3、教学后反思。我们倡导教学后反思要变过程终结为教学生成。在教学后进行反思,是具有批判性的。对执教老师而言,它是自我反思,是在教学结束后,对自己的

教学行为,学生反应、

教学问题等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对参研教师而言,它是互助反思,是教学结束后,对课堂从总体到细节的带一定批判性的研讨,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和建议,达到共同提高专业素质,改进教学实践,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理论水平的目的。我们在研究与实验中,构建了如图所示的教学后反思模式。

四、研究的成果

(一) 形成了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我们通过两年的探索实验,对校本教研制度从责任人,本校教研对象和主体,管理系统,学习要求,活动要求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加以了建设,并不断完善。

(二) 建立了集体备课、课前说课、教学后反思的模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的集体备课与其它子课题组的方式有所不同,并非由教师集体完学科全部内容,而是基于众多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集体研讨。课前说课与教学后反思,是在借鉴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上我们研究实验所取得的经验,再创而成。(三种模式见前图)

(三)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实验研究的两年时间里,我校学生不足400名,就获区级以上各种奖励122人次,各年级每期的综合质量检测各项指标均名列歌乐山学区前茅,在20xx年秋期的区级质量监控中,全区获得“优秀”的学校有四所,我校就是其中之一。

(四) 锻炼和提高了参研教师的科研能力。参与课题研究的都是来自一线的任课老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在科研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他们学到了一些科研的基本方法,基本途径,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提高了教师的参研能力。我们共收到教师撰写的论文、经验总结、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研究成果110余篇,教师的成果参评获区级以上等级奖42篇;课题组编写校本教材《摇篮》一套共6本,获区课改成果二等奖;课题组与《今日教育》杂志社共同编辑出版了学校成果集《耕耘》,该书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纬虹副院长作序,并以《今日教育》20xx年第8期出版。

(五) 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两年的实验研究,使我校在“科研兴校”的道路上又大跨了一步。区学科校本教研现场观摩活动3次在我校举行;教师118人次获区级以上奖励;学校选送2名教师参加重庆市级骨干培训,5名教师参加区级骨干培训,有2名区学科中心组成员,1名区教育科研中心组成员,1名区首批骨干教师;学校获区级以上奖励34项,其中“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体”“区课改先进集体”便

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

五、问题与思考

尽管“教育部课改专家、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罗星凯在对重庆课改实验区进行调研后认为,课改实验阶段,重庆教师教学行为有了新的提高。教师由课改初期由兴奋到困惑的心态,转为由探索到反思,课改初期的疑问在随后逐渐找到了答案。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在专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提高。课改引导教师实实在在地关注学生实际需要什么、思考什么;实实在在地关注后进学生,展现出专家型教师的风度。”但不可否认,我们学校的教师与此评价尚有很大的差距。仅本课题研究,我们就存在着以下的困惑。

(一)关于时间与教师问题。我们学校由于地理条件等原因,生源逐年下降,造成班额小,按师生比配备的教师,必然任课的学科和每周任课的节次都多,不少教师表示没有时间和精力搞教育科研,甚至出现过无人主动要求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

(二)关于集体备课问题。我校同年级同学科的任课教师通常只有两人,有的年级只有一人,集体备课怎样才更加全面和有意义?跨年级的学科集体备课,通过何种形式才能收到实效?还有待进一步研

究。

(三)关于课前说课的问题。目前的课前说课,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在研究课、观摩课、开放周所上课等场合坚持进行,对于日常教学中,课前说课的督促检查怎样安排人选来坚持落实?一直还是我们的困惑。

(四)关于人人参与的问题。“不求人人拥有课题,但求人人参与”许多学校都有着这样的口号,但一所学校,教职工的分工不同,素质也不相同,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是否现实?是否让一部分人获取间接知识或者经验更有效?

附:主要参考文献

1、总课组,《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方案》,20xx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吴永军,《校本教研: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制度》,《江苏教育》20xx年11月。

4、茆琛,《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课改催生“研究型”教师》, 新华网重庆1月22日。

(执笔:歌乐山小学 杨兴放)

德育教育 校务公开 校园快讯 健康教育 法律法规 多彩生活 校园风光 办事指南 咨询与服务 相关下载 友情链接 站点地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