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4》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4》教学反思

大自然小学 杨升

一、激趣导入,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课件出示色彩艳丽的图画,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使学生初步的感知课文,并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使识字教学有一个好的开端。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建立了学生学习生字的信心。

二、识字教学体现层次性,运用多种方式复现生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因此,识字教学要根据儿童识字的这一特点,对生字的认记要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认记。这堂课,我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采取了多种识字方式,从看图读拼音识字,到读拼音识字,再到去掉拼音识字,生字的识记有层次、有梯度,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对生字的认记得到了巩固。

三、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把握它们。”教学识字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独立识字。为了实现学生独立、主动识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把握学习生字的方法。课上,我在学生熟悉了“蜻蜓、蝴蝶、蚂蚁”等生字后,引导学生探究找规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经过一番探讨,有的学生发现这些字都有虫字旁,有的学生发现它们和虫有关,还有的学生感悟到形声字的识字方法。我还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猜测“蜈蚣、蚜虫”的字音,使学生能应用形声字记字法自主识字,增强了学生的识字的兴趣和自信心。这样在完成识字教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四、迁移学习成果,发展学生语言。

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小动物在干什么?学生观察仔细,发言也很精彩,有的说:“蜻蜓在空中飞行。”“蝴蝶在花朵家做客。”“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小蚂蚁在地上搬东西。”能够把自己想到的结合平时读的句子说出来,有助于积累语言。在学习“展”“网”“运”三个生字的时候让学生组组

词,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在生字回文的环节中,我采用了表演读,小组读,男女生竞赛读的方式,使学生能在巩固所学生字的同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本节课值得改进的地方:

1、由于时间的关系,短文读得相对较少。原本设计的创编儿歌,渗透一些小动物的知识都没能进行。

2、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应该更加精彩一些,让课堂不失单调,增加识字课的趣味性与知识性。

3、带动作读课文的环节安排的过早,在学生读熟课文以后再表演,效果会好一些。

 

第二篇:识字教后记

识字教后记

《一去二三里》教后记

郝红印:

《一去二三里》是孩子们接触的第一篇课文,在本课要求孩子们识记生字、背诵课文、会写生字。为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先结合图片让孩子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达到熟读能诵的结果;在识字环节,结合词语识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识字方法,然后放手让孩子们来说一说自己的识记方法,再采用摘苹果、你指我猜、开火车读、男女赛读等多种形式,检查和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在指导书写时,先教授了横的写法,再请学生进行观察占格位置,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很好,然后组织描红、临摹和练写,教师进行检查和指导。

李庆梅:《一去二三里》本篇课文的教学是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重要的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我从田字格的结构教起,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写字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出示课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高凤鑫: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没花这么多时间。在学了古诗后,通过看图圈生字,读生字卡片,比较生字识记“八”和“九”,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读儿歌识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识字,激发识字兴趣。。并且之前我对学生的学情做了下了解,这首诗比较简单,一部分孩子早会读,甚至会背了,所以读诗时显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没去注意文字,从而,错过了如此好的识字机会。我在课上有意识让他们手指着字,挨个认读。我们刚刚结束了拼音教学,在后边的教学中不能放下,要一直以识字带着拼音复习,进行巩固。

这节课是学生们第一次真正进行汉字书写,我深知一个良好的书写开端对孩子是多么重要,所以,我集中指导同学认识笔画、识记字形、书写汉字,要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我会强调笔画顺序和如何在田字格内写得端正、匀称,同时还十分重视教给小朋友正确的执笔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练习时他们也确实比较认真,觉得写得不好的就擦了重写。

薛静: 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整个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时,我首先教给学生笔画名称,接着就指导书写“一、二、三”三个字。我本以为这三个字非常简单,只要学会一“横”就什么都会了,却忽略了刚开始学习写字的一年级小朋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何况要写好一“横”谈何容易。我在教学时没有范写一个,书空一个,再临摹一个,而是三个字一块儿范写、书空、再临摹。这是我这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

荆学梅:

就童谣本身来说,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已经能背诵,但存在朗读拖沓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了纠正,不过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慢慢来的工作。就整篇课文来说,我认为难点在于字的书写。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是从这节课开始的。在认识了田字格之后,我指导孩子们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告诉他们字不要写得“顶天立地”。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对写字还是很有兴趣的,一笔一划写得可认真的。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字写得不够好,就一直擦,直到写得自己满意了为止。对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进行了表扬,同时告诉他们一笔一划看清楚,找准位置再写,这样就不会不停地返工了。

《口耳目》教后记

郝红印:

本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12个生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使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对于本节课,鉴于教学要

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把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二、游戏闯关,激趣识字;三、拓展训练,发散思维;

四、写字练习,加强记忆。整节课学生一直处于比较主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活跃,发言积极,注意力比较集中。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在第三个环节拓展练习中,我让学生说一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许多学生都在重复说:“昨天晚上回家预习记住的。”此时,孩子们的思维已走进了一个误区,我提问的方式已经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活动。如果此时,我换一种方式提问:“你在那里见过这个字?”“口字加一笔可以变成哪个字?”“这个鸟字不能缺少哪一笔?”“你还有哪些识记字形的好办法?”这样的话,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走出误区,并渐渐活跃起来,说不定还会闪出思维的火花。通过这个问题再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要注意提问的设计。二是识字环节时间太长,应该再紧凑一些,给写字练习攒出充分的时间,使学生能充分的观察,规范书写,并及时展示学生的作品以示激励。

李庆梅:

对于本课的设计,我主要是采用个性化、自主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帮字娃娃找家、比赛采蘑菇认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生字。在这节课中,我发现学生在课中学习的一些生字还是掌握得比较好,图画和文字结合起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记住生字。

高凤鑫:

《口耳目》这篇识字课文是由12个象形字及12幅小图组成的,12个生字又分成了四类,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像。每个字都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了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在识记字形的环节中,我采用比较法教学“日”与“目”。学生观察“日”与“目”的字形时,发现“日”字里面是一横,“目”字里面是两横,比较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我提出问题:学过这两个字,你能不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日”与“目”的记忆,有学生说:“老师,‘日’表示太阳,天上太阳只有一个太阳,所以‘日’字里面只有一横。‘目’表示眼睛,人与动物的眼睛有两

只,所以‘目’字里面就有两横。就这样,引导学生慢慢形成适合自己的记字方法。但是由于在前面认字和巩固部分耗损的时间稍多,后面的写字没有完成,因此在预设的目标上,显得还不扎实。

总之,还是那句话,虽然我一直在努力,在探索,可总觉得不够高效,同时在教学艺术上还存在欠缺:既要孩子们学的轻松开心,又要真正的让孩子们学到知识,获得方法,增进情感,自己一定要继续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薛静:第2课《口耳目》一课的教学,我在教学识字的环节中我采用:看图读字——比形认字——识记生字的识字方法。我先和同学一起学习了两三个生字,渗透了学习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为其余生字的教学埋下伏笔。其他生字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发言,从中吸取他人的记字经验学习新字。

在识记字形的环节中我采用比较法教学“日”与“目”。学生观察“日”与“目”的字形时,发现“日”字里面是一横,“目”字里面是两横,比较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我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过这两个字,你能不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日”与“目”的记忆,让学生思考了片刻,丁俊君同学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日’表示太阳,你看,天上太阳不就是一个吗?所以‘日’字里面只有一横。‘目’表示眼睛,人与动物的眼睛有两只,所以‘目’字里面就有两横。这位同学自告奋勇的举动,恰如其分的解说,赢得其他同学自发的热烈的掌声。教“禾”的字形时,王军举着小手说:木头的“木”加一撇就是禾苗的“禾”。有的同学编儿歌,有的同学编谜语,有的同学做加减法识记生字等等

荆学梅:

这篇识字课文是由12个象形字及12幅小图组成的,12个生字又分成了四类,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像。每个字都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了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教学时为了增加趣味,一开始我就和小朋友说,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边画画边认字,小朋友听到语文课还能和画画有关,一时都来了兴趣。首先在黑板上画

了简笔画的嘴,有的小朋友说是嘴巴,有的说是口。我又在黑板上写了古时候的口字,告诉大家,古时候的人不会写我们现在这样的字,他们是把物体的形状画出来,这些图就是最早的文字。最后把口写在黑板上,学生说,口就像一张嘴巴。还有的小朋友就想到了这个字是象形字。在认识一到十的数字时,在巩固的时候我就做一个数学小游戏,让学生加一加、减一减,把得数找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比开火车或者指名读好多了。

《在家里》教后记

郝红印:

本课要求识记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多识字。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善于捕捉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赏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如“你真棒”、“你真聪明”、“这个字你读得真好”等使学生愿意识字,体会到识字的乐趣。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我让学生同桌合作,轮流当小老师,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拼音教学,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李庆梅:所有字词都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字词。识字必须多读,也必须多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高频率接触生字,既巩固了生字词,又很好地进行口语训练,对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大有裨益。我让学生选一个经常见的物品说一句完整的话,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在生活中学生字,在生活中用生字的思想。为了训练学生口头给生字组词的能力,我选了几个日常生活中经常见的生字:电、上、灯??让学生自由组词,学生给“电”组的词最多,趁此机会,我引导学生给带有电的词语归类,学生乐此不彼。

高凤鑫:《在家里》这一课教学时,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老师今天带大家到一个小朋友的家里去参观,你们想不想去呀?学生的回答很响亮。那么,我们到玲玲家去看看她的表现怎么样?小家伙们一听可乐意了。于是我带他们参观了玲玲的家(课件展示),先说说玲玲家里都有些什

么?我让学生看图说话,之后,让学生读课文说说玲玲在家里做了什么?就开始学课文。最后理解句子,为什么“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在我的启发下,学生说出了“孝顺”一词,还有的说玲玲很关心爸爸妈妈。我就趁热打铁说,老师也希望我们班的孩子也能像玲玲一样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接着,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在家里为父母作过什么,如果没做的,以后打算为父母做些什么。本节课,课文的朗读、理解都比较到位,但在学生看图说话时,没有及时出现相应的词语,以至后来在认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时,学生比较生疏。

薛静:我跟学生一起学完《在家里》这篇课文后,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在反思如下: 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十四个生字,识字量太大,因此我在教学中将生字分散在两节课进行,把短文中的六个生字放到第二课时里去学习,这样做到分解难点,突出重点。

《在家里》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以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并伴有几句话:“大家好,我叫小红,是崇文街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欢迎你们到我家做客。”为导入。当学生看到一个活蹦乱跳的同龄人邀请自己到她家“做客”后,高兴地合不拢嘴。随后我出示了一个有着美丽陈设、生活用品的家庭画面,创设了情境,贴近了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然后我把配有彩色图形的词语卡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给学生,使抽象的生字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初步地使学生认识了生字所代表的事物形象。借助实物认识生字,学生感兴趣,也容易记住,学得自然轻松。

荆学梅:

这堂课,课前我作好充分准备。我认真备课,根据本课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我是这样安排这堂课的:一、创设情景,学生介绍自己的画。二、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三、学习本课生词,按:图──拼音──汉字的顺序出示。词说话;认识三个偏旁扌、氵、纟,四、让学生进入跨越式平台。从实施教学的方案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较活跃,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4《操场上》

郝红印: 《操场上》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有一幅表现操场上热闹的图画,6个表示体育运动的词语和一首儿歌。新课程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自立、合作、探究”为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识字教学方面,我是先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话,引出新词语。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和踢足球。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这样,不断地用各种形式检查学生的认识新词的情况,一步一步下来,学生基本上都会读。可是,一到单独生字认读的时候,学生就不认识这些字了。上完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更有效的识记生字呢?我想,可以用形式多样的生字复现,来提高识字效率。要想取得理想的识字效果就要多次的复现,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见面就成了好朋友。

李庆梅: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在操场上做什么体育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言,都想告诉我他们喜欢在操场上做什么体育活动。这时我就让他们看看课件中图上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做什么。学生边说边学习了词语,这就把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高凤鑫:我先让孩子做一做手拉手的游戏进行词语巩固,接着以游戏“找朋友”的方式,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中再一次对生词进行巩固训练。再以形体动作的结合,让孩子自己做一做这些动作,进行词语的分类。分别是手活动的一类:打球、拔河、拍皮球为一类。脚活动的一类:跳高、跑步、拍皮球为一类。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用手动作的是提手旁,脚动作的是足字旁,这样以孩子动作的形式展开教学,一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老师去教。二这样的形式比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也为后面生字教学足埋下了伏笔。在学生对以上词语相对熟悉的情况下,我让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你能不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你在??他在??我在??”来说一句话,为今后写遣词造句和写

话打下基础。

薛静: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时,我将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有机结合起来,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看图说、看图贴、再多种形式反复学习词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增强了趣味性、参与性和可接受性。 另外,我还注意到一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有意注意虽然在发展,但占优势的还是无意注意,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受兴趣和情绪所支配。我在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被充分利用,有意注意也被调动起来。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1、看图说话,认识体育活动的名称。

2、带拼音,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3、请小老师领读。4、男女生比赛读。5、打乱次序指名读。6、课间操:拍拍球、打打球、拔拔河、跑跑步、跳跳高、快坐好玩拼字游戏。

荆学梅:

课中也充分运用了创设的情景,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儿歌结合起来。特别是操场上的活动录像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自己已熟知的生活情景中,让他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再去让小朋友读儿歌,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把体验带到儿歌中,这时的朗读就算还不熟练,但可以相信在小朋友的脑海中就已出现了操场上的活动场面,已是一种生动的朗读,而不是干巴巴的技巧练习了。

语文园地一

郝红印:

语文园地一是孩子们进校以来的第一个复习课,内容很丰富,它是第一单元识字、阅读、积累、交际的延伸,是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桥梁,既是学生合作、竞争的平台,又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以前教学“我会读”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比赛读,在比赛中学生基本能够很好的读出词语来,我一直比较满意。而在今天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变换了方法,要求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

比如“带学生读,自己读,带四人小组读,带女生全体读”,还有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挑战读了“挑战小组,挑战个人,”他们的方法比我想到的要多。所以我觉得应该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做教师的能不能真的放开了,有没有真的给学生创造一个发挥的平台。

李庆梅:本课设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如在完成第一题时,老师追问一句:你还想在这些花瓶中插花吗?在完成第二课时,老师就要同学们找一找教室里的东西,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游戏”对口令是本课设计较成功之处:先老师跟学生对口令,后由学生模仿自编题目对口令。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高凤鑫:语文园地一是对学生入学以来学习的知识的一个系统复习。从我会写到我会读既让学生们巩固了汉语拼音的认识区别了声母、韵母;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们初步接触到了反义词,加强了语言的积累;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认读,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我会认这个环节中我让同学们对认识的姓涂上不同的颜色,颜色种类越多花朵越鲜艳漂亮,而我也会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花朵越漂亮他们就越棒,从而给孩子们更多的自信和学习的动力。对日程事物的认读也会合适宜的不段的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们说出日程生活中自己知道或者用到的物品,不仅带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孩子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孩子对生活的认知和对知识的记忆。

薛静: 整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

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成为学习上的亲密伙伴。

荆学梅:

本单元开始进入了识字教学,学生们也开始真正进入了识字阶段,在本单元基本上都围绕着我们常见的事物,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幼儿园已经接触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很高,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偏于浮躁。还有就是学生们还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写字习惯。所以在写字方面我们应该继续努力。还有就是本单元在操场上的单词学生掌握的还不是很好。需要不断地复习

1 画

郝红印: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写,图文对应。这一课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诗文。我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儿歌引出课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并让学生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我抓住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诗,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出示课件“生字宝宝”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用生字卡片请学生抢读。在学生读通诗句后,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朗读上,借助精美课件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李庆梅:

遗憾的是教学预设没有很好的实现,有这样几点问题:一是小组建设不到位。虽然之前也进行过多次培训和训练,但仍不成形,加上前几天在上语文园地,学生

对于如何展示又有些迷糊,这节课上的小组展示让人大跌眼镜。二是预习不到位。在前一天的家庭作业中布置学生“在文中画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并把它们多读几遍。”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落实,为了照顾他们,只能放慢教学节奏。三是时间把握不够好。交流识字用时太多,影响到后面的课文朗读时间不够,读得不够深入。四是预设时备学生不够充分。

高凤鑫:《画》这首古诗,实际上是一首谜语诗。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反复强调“远看山有色,因为这是一幅画”,“近听水无声,因为这是一幅画”等方式,是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明白诗中所提到的一切,皆是画中出现的事物,整首诗说的其实是一幅画。这首古诗里还出现了三对反义词,其中“有”和“无”学生比较难把握,一部分学生会说成“有—没有”或是“有—没”。这就需要向他们解释反义词都是字数相等的,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而“无”就是“没有”的意思,因此“有”的反义词应该是“无”。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辨清“春”“秋”是四季而非一对反义词。

薛静:古诗,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沿着时光绵延,把悠长岁月中天灵物华沉淀的点点精粹送到孩子们身边。古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为了让诗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浸润传统文化的精神甘露,我们班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的活动。三个月来,孩子们已经诵读了三十多篇。现在,教室里最多见的就是孩子们围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老师的个人主页上,画纸上,留下了孩子们自己心底焕发出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古诗教学在我们班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外汲取的诗歌营养经过老师在“诵读和导读课”的展示,经过“小诗人”的评选,经过“古诗大点兵”等一系列活动情境的驱动,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这“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

荆学梅:

为了转变同学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教材。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满了自信的标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学生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学生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把课上得有情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为了让诗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浸润传统文化的精神甘露,我们班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的活动。从基本的古诗朗读规律,到读出古诗的韵味,下了不少功夫,收获也很大。

2 四季

郝红印:

四季这个词对于好多孩子来说比较抽象,他们并不理解四季指的是什么,还有的同学不清楚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我先让孩子们先说说自己对四个季节的认识,说一说四个季节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对四季有一个大概认识。本课是要求背诵的,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我先让孩子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诵,然后挖词填空,结合图片让学生进行背诵,接着单独结合图片进行回忆背诵,进而达成目标,效果较好。只是在本课教学当中我发现孩子朗诵的能力还是较低,大多唱读,需要进一步培养练习。

李庆梅:

高凤鑫:《四季》其实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课上我先让同学说了一下自己对春夏秋冬的认识,在每一个季节留给孩子的印象分别是

什么,然后再结合课文中的对四季 的描述让同学们充分领略四季的不同,而课文中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也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更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背诵。

薛静:在课文《四季》的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草芽是尖尖的?”这时有位同学举手站起来,却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出乎意料地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老师,小草为什么只对小鸟说话?”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曾经准备了许多出现意外情况后如何处理的预案,但是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在经历了短暂的惊愕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质量的问题,当场对这位同学进行了表扬,肯定他善于思考,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们觉得草芽是不是只对小鸟说话?”这时学生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能,这种意见的学生被书上的图画所局限,认为只能说书上有的;另一种意见认为能,因为春天还有别的动物。看着一张张因为动脑思考急于表达的红通通小脸,看着一双双闪着智慧火花的明亮的眼睛,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荆学梅:

春、夏、秋、冬四季在学生心目中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贴近学生生活,我让他们回忆在哪个季节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通过学生描述,四季似乎一下子回到了课堂,可让学生摸之即触。这样学生对四季的变化有了一个潜意识的认识,同时对春、夏、秋、冬特有的景物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课文中出现的小草、荷叶、谷穗、雪人更是不在话下地就找出了与之对应的季节。朗读时,我先让学生明白要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正确的读,流畅的读,有感情地读。然后引导学生读出小草的柔嫩,荷叶的饱满,谷穗的谦虚,雪人的顽皮。并采取个别读、小组读、轮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课堂气氛进入一个新的高潮,从而达到了朗读训练的目的。

5 爷爷和小树

郝红印:

《爷爷和小树》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这是孩子们接触到的第一篇故事题材的课文,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们特别喜欢

学。在本课我将教学重难点定位为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并且会练习说话:暖和的( )、绿色的( )以及( )有( )。为突破重难点,我结合图片,创设情境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以多种方式读课文,结合例句,鼓励孩子多发言,效果基本可以。同时在本科教学当中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聪慧,在讲到“小树为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时,孩子们竟脱口而出:这是小树在回报爷爷!我借机进行情感教育。孩子们的智慧是无限的,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能够开发孩子潜力的巧妙方法!

李庆梅: 今天,我执教了《四季》一课。总体上说,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整个结构很流畅,并且在孩子们的积极配合下,整个课堂都在师生互动这种活跃的氛围下进行着,令在座听课的老师们听完后都纷纷给出好评!现说说这一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让孩子们通过读来做动作,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通过动作来理解一些比较难懂的字词,让孩子们更加容易明白文中“鞠躬"一词的含义;2.注重孩子们喜欢表演的天性,锻炼他们的胆量,让他们在班上进行表演;3.注重孩子们的口头训练,在讲述完春天部分,穿插一些拓展的部分,给文章起到一种升华的作用。

4.让孩子们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注意观察和留意身边的事物,例如“尖”,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尖的。有些孩子能说“钉子”“大屁股的针”等等;5.在老师与孩子们比赛读时,让孩子们评价老师的读,从而引导他们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都是比较爱模仿的,所以大部分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也慢慢找到了读的感觉。

高凤鑫:《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以教材给出了两幅情境图,这两幅图突出了课文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第一幅图所表示的内容:时间是冬天,树木凋零,爷爷穿着棉衣在室外活动;第二幅图所表示的内容:时间是夏天,树叶茂盛,爷爷穿着汗衫坐在树下摇扇、喝茶。我在教学时就充分利用这两幅情境图,让学生认识冬天、夏天的景物特征以及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应该穿厚薄不同的衣服等。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然而,课文中的许多词语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理解难度比较大。教学时,我遵循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逐层深入,如:课件出示“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这两个词语,学生认读后,启发他们想一想:生活中

那些东西是暖和的?那些东西是绿色的?这样学生就会毫不费力地说出许多这样的词语来。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语言感悟和积累,而且还学会了扩展词汇的方法。

薛静: 一节课的导入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一节课的投入状态。上课后,我借着每位孩子都喜欢画画的因势,请一位孩子上台画一棵树,并让他向大家介绍自己画的树,再通过老师课件画的一棵树让孩子说说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帮助。因为一开始就从孩子们的兴趣着手,孩子们很快就投入到课堂中来。在介绍树的好处时,大家说了好多,也很全面,接着我们就引入了课文的学习。从学课文开始,我就特别注重孩子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感情朗读。所以,在一次次的引导、激励下,孩子们通过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还以爷爷绿色的小伞,明白了树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发出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论断,这个过程都是他们自主探究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做好自己引的角色就够了

荆学梅:

这篇课文是第一册第一组“课文”部分的第5篇课文,前面4篇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爷爷和小树》,第一次以段落形式出现:第一段是总起,交代“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对比描写,从冬天爷爷给小树穿衣到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这两个方面叙述人和树之间的亲密关系。两段的构段方式相同,句式也一样,教学时,我用重点阅读其中一段,引导自悟另一段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借助句式:“什么时候,谁帮谁做什么。”来弄懂课文。在看图说话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使学生在读正确,读通顺的要求上,能读出恰当的节奏与重音,然后在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中,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语文园地二

郝红印:

语文园地主要是在复习,本节课我进行的比较顺利,孩子们的反应也较良好。但是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和检查一下孩子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先讲解方法,再结合练习题,让孩子练习,然后再讲解,效果可能会

更好。课后我们班做的小练笔就证明了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没有掌握好,所以及时的巩固和练习,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这是很重要很关键的。 李庆梅:

课堂教学中反映的不足之处有:1、有同学在台前介绍的时候,下面的同学有的听得不太认真,甚至有人在做小动作;2、学生说话声音小,不够大胆;3、有些环节开展的不够深入;4、学生的自主评价不多??这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高凤鑫:语文园地的作用不仅仅是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而是要做到温故而知新,让学生们复习的同时会学习到新的知识,有新的收获。就拿我会连这个题目来说,目的是复习汉语拼音、巩固学过的生字字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鼻音和边音。通过练习,还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而我会找这个题目同时配上形象有趣的插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培养学生识字的愿望,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在复习的过程中我适时的问孩子们一些和题目中相关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话题,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尽量让孩子们都参与进来。

薛静:

荆学梅:

这是我做的组内教研课。《我会连》设计时首先复习了平翘舌音,讲了一种做题方法,以PPT大屏幕动态演示,引发学生的思考:你觉得还可以用哪种又快又准确的方法,把它们连得又快又准确?学生们与老师交流得很认真,方法说了不少。然后我让学生在发的“课堂练习卷”上,当堂做练习检查学习成果。在《读读比比》环节,则是引导学生发现,从前一个字到后一个字是怎么变成的?学生经过观察,发现了是用“加一笔”、“换偏旁”的方法得到的。继而,我又拓展了“换一笔”的识字方法,开拓学生思路。《我会找》环节则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主动将所学的字按偏旁部首归类。《读读说说》设计时,将前后所学知识点,连贯在一起。由句型“谁干什么?”“谁在哪儿干什么?”拓展到

“什么地方有什么?”并运用肢体动作,辅导学生说话;设置教室内、课桌上等情境,引导学生说话。整堂课达到了先讲后练,讲练结合的目标,受到了组内同事们的好评。

6 《静夜思》

郝红印:

《静夜思》这首古诗孩子们并不陌生,已经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于是在识字环节我采用将字放在诗句当中,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然后将字从句中提出,再请孩子来认读;同时让孩子来分享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既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了生字,帮助了那些不会巧记生字的孩子。对诗的理解,我认为不必挖的过深。我先出示月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什么时候见过这么圆的月亮,孩子们立刻想到了中秋节,我顺势就问中秋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孩子们就想到了团圆,于是我就创设情境问孩子:如果在这样一个团圆的节日,你却不在家,你会怎么样,孩子们立刻就想到了“孤单、想家”等词语。在此机会上我解释了古代好多诗人多会借用月亮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接下来结合图片请孩子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来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的心情,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进行朗读训练。

李庆梅:

《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受到知识能力和生活体验的限制,在学习古诗时,无法将自己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来引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所以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设定一个氛围。先介绍了这首诗的背景,解释古诗的题目,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听了录音的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整首诗的基调是低沉惆怅的。当然古诗最重要的是反复吟诵,所以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小老师带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古诗

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高凤鑫:《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想应该有好多学生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确实有些学生会背但是好多根本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没想到这节课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也尝试。

薛静:一年一期的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写的诗?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荆学梅: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写的诗?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我特意让全托在别人家的孩子先说,她说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没想到这节课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也尝试。

7 《小小的船》

郝红印:

这是一篇韵。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想象奇特,激发儿童的朗读兴趣,唤起他们的想象。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船、弯、看、见、闪、蓝”是翘舌音,要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的字音。在识字环节主要培养孩子自主识字能力为主,教师先示范猜谜语,让孩子们也尝试自己编谜语,同时结合本文内容,将生字藏在小星星后,让孩子以为星星起名字的形式来认读生字,既调动了学习兴趣,又帮助了识记!

李庆梅:

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同学的朗读能力。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同学充沛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沛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同学读,才干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小小的船可好玩了,小朋友们愿意上去坐一坐吗?”(自由读)“现在和小伙伴一起上去玩一玩吧。”(同桌读)“看你们玩得这么开心,带老师上去一次吧。”(齐读)同学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竞赛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此外,我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一句时,同学开始读得不到位,我就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同学:“怎样的月儿怎样的船?”同学读得稍好一些了,我又提示:月儿再弯一点,小船再小一点。同学读得又好一点了。我又拿着手中弯月的图片对同学说:“再读得美一点,这个弯弯的月儿就会变成一只小船了。”同学兴致更高了,这一遍读得更好了。我手中的弯月一翻过来,反面就是一艘小船的造型,同学们开心极了。

高凤鑫:一年级同学年龄小,非常喜欢猜谜语,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在课前让学生猜谜语:“有时像把镰刀,有时像个圆盘,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学生一下就猜到是月亮,接着我又激发学生兴趣问他们:“那你们说它还像是什么呢?”学生有的说像桔子瓣,有的说像香蕉,有的说像小船。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说谁的比喻最美呢?”同学们齐声说“像小船”。于是引出本课的课题。在教学时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在课堂实践中作了成功地尝试,我有意把教室布置成能反映歌曲内容的特殊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从听音乐进教室→导入新课→学唱歌曲→创作表演→课堂小结设计为一个整体情节,教学过程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推进。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满美感的音乐、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情绪、力度、速度,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获得了良好的心理感受。同时,教师辅以启发性的语言,学生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种种生动的想象,激

发了他们强烈地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薛静:在新课程的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让他们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首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看作识字的主体,把识字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们可与学生互换角色,给学生留有自由识字的空间,经常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有许多识字方法。 生1 :(会意识字)“土”代表地,两个人背靠背坐在地上就是“坐”。 生2:(编顺口溜识字)门里有个人就是“闪”。 生3:(表演识字)我记住了“看”,边说边把手放在眼睛上面做了个动作。 生4:(编字谜) 我给大家猜个字谜:“八张口是什么字?”(只)。 生5:(熟字加偏旁)“日”+“生”=“星”。

荆学梅: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猜个谜语,播放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小小的船》,并出示了课文的插图。美妙动听的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说:“我发现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正是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朗读课文时,我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让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如:读了一、二两行,我让学生说说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你还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弯弯的?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香蕉是弯弯的。”有的说:“镰刀是弯弯的。”还有的说:“谷穗也是弯弯的。”接着,我播放了《小小的船》的曲子,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着乐曲,你的脑子里出现了什么?你觉得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又像什么?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有个小男孩说:“蓝蓝的天空像大海。”一个小女孩说:“闪闪的星星像宝石。”还有个男孩子说:“闪闪的星星像眼睛,一眨一眨的。”??当我出示“我会说”这张幻灯片时,顿时小手如林。特别是( )的( ),给了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可想而知,学生的回答也是五彩缤纷的。最后是扩展活动:假如你是飞行员,驾驶着宇宙飞船,飞上太空,你会看到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留给他们一片畅想的天空。

8 《阳光》

郝红印:

《阳光》一课用诗意般的语言阐述了阳光的重要性,万物生长靠太阳!为了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阳光的特点和作用,我抓住“洒遍”、“更高了”、“更绿了”、“跳进”等词语,结合图片帮助学生们体会阳光的重要性以及阳光的特点;为了加深理解,我创设情境请学生们想象一下假如没有阳光,我们的世界会怎么样?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会只有黑夜没有白天,有的说植物会停止生长,有的说小鸟会找不到方向和食物,还有的说小鱼将不再快乐等等,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对阳光的赞扬,感受着阳光的重要性,同时孩子们谱写一首自己对阳光的赞歌!有了这种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孩子们朗读起来也加入了自己的感情,完成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只是背诵方面还有所欠缺!

李庆梅:

在学习“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这两句的时候,我引导说一说:“花园里的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然后又让学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动物,说说:“ ,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这样的设计从扶到放,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也让学生理解了阳光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

高凤鑫:《阳光》最后一自然段是“: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这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对于六岁的孩子来讲,理解它却是难点。课堂上,我采取以下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难点。课文中说阳光像金子,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阳光还洒在了哪里?那里有什么变化?学生们情绪高涨,说出了很多答案。阳光洒在了瓜地里,西瓜更甜了。阳光洒在了果园里,苹果更红了。阳光洒在了花园里,花儿更艳了。阳光洒在了教室里,教室更亮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因势利导“:阳光重要吗?阳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生们又是跃跃欲试“:阳光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光明。??“”那阳光能缺少吗?”学生异口同声“:当然不能。“”所以阳光

非常宝贵。金子我们可以不用,但人类离不开阳光,所以我们说——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在初读课文后我又引导学生:阳光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带来了生字宝宝,你能自己认认他们吗?让学生自由地读生字,学习生字,然后小组交流,这样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薛静:1、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通过前后桌四位同学共同讨论,太阳的作用。 2、图文结合,深化主题。先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独立地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课文,说说“田里的禾苗有了阳光,它会变得怎么样?山上的小枝有了阳光,它会变得怎样?”通过看和读,让学生感受到阳光非常宝贵。 3、总结全文,课文讲完后,同学们明白了什么?明白了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都是阳光的功劳,总结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蓬勃的世界,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4、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下面的问题要深入思考:

要让学生理解“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单从字面上理解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明白禾苗更绿,小树更高都是阳光的功劳。

要认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朗读中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

荆学梅:

教学本篇文章时,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先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然后谈一谈,通过读课文明白了什么。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的基础上,继续练读。形式有指名读、接力读、组内竞赛读、选择读等多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字词句的指导。比如“洒遍”、“更绿了”、“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跳进”、“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以教材文本作为材料,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多种形式的练读,增强了朗读训练的趣味性和自主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朗读指导中对学生评价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它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朗读水平的提高起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9 《影子》

郝红印:

《影子》本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在教授本课时我先借用猜谜语的形式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再请孩子在教室中观察教师的影子和阳光的关系,引导学生说一说,影子在阳光的反面;部分孩子对方位还是不太理解,我借用孩子们的座位请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都有谁,同时引导他们发现前后左右这两组反义词;在理解“影子像小狗”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先请孩子们说一说小狗有什么特点,然后结合影子的特点请孩子们说一说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体会语文语言的准确与巧妙。本课教学大致顺畅,只是孩子们唱读这一现象还需要继续纠正。

李庆梅:

在教学中以识字为重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加一加、比一比、说一说的方法,在学习生字的同时,认识两个偏旁,加深学生识记生字的印象。同时开展课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课后仔细观察。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前?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后?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左?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右?也可以做一做“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和影子交上朋友,知道影子我们是形影不离的,从影子中找到快乐。

在教学中识字可以联系生活,这样学生识字的印象会更加的深刻,如:你在哪儿见过这个生字,这个生字你是怎样记的,给这个生字组一组词等等。这样学生在生活中识记生字效果会更好。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交流,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高凤鑫: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教学一开始,我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说说:我的左边是(),右边是(),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那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吗?”话音刚落,很多学生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使得我把生活现象引入课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

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时,我说:“为什么不说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喂过小狗,小狗是怎么跟你玩的?”亲切的家常话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找影子” 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验证光、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薛静: 我们都清楚学习不是知道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小班制条件下,便于教师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正确地选择,组织和设计教学的内容,并以开放、对话的方式呈现。

例如《影子》一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但学生对太阳和影子的位置关系搞不清,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40位小朋友在老师的帮助下,在课堂上做起了游戏,我们搬开桌椅,在腾出的空地中间,小朋友们围着灯站好:“今天,老师把太阳公公也请来了,想不想和太阳公公玩一玩,看看自己的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40个小朋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在教室里试着活动,他们边跑边互相持着对方的影子。“噢!影子甩不掉。”这就是书上说的“影子像条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因为学生围成的是一个大圆,所以处在灯光的任何一个位置的影子学生都能很直观地看到,根本不需要教师对身体与影子的位置变化关系作任何解释。

荆学梅:

《影子》一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但学生对太阳和影子的位置关系搞不清,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40位小朋友在老师的帮助下,在课堂上做起了游戏,我们搬开桌椅,在腾出的空地中间,小朋友们围着灯站好:“今天,老师把太阳公公也请来了,想不想和太阳公公玩一玩,看看自己的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40个小朋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在教室里试

着活动,他们边跑边互相持着对方的影子。“噢!影子甩不掉。”这就是书上说的“影子像条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因为学生围成的是一个大圆,所以处在灯光的任何一个位置的影子学生都能很直观地看到,根本不需要教师对身体与影子的位置变化关系作任何解释。

这样,在实际活动中,本课难点迎刃而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初衷。

10 《比尾巴》

郝红印: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摸尾巴游戏导入课堂,以拿门票的形式复习生字,以比尾巴评尾巴学习课文,以说尾巴画尾巴进行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在这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不是独立开来的,而是一脉相成,从一而中的。创设的这些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走若文本,与文本之间进行最近距离的对话,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感被升华,喜欢小动物的情感在课堂中随处而见,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加加油,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评评尾巴,为丢失尾巴的小动物画上一条漂亮的尾巴。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强、参与面广,课堂氛围轻松而又愉快!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用语和体态未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致使创设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习。

李庆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并且用适当的语言把它们串起来,如,一开始,我采用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动物园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要开展一项比赛,邀请每个小朋友做裁判。究竟是一项什么比赛呢?”一下子把同学们的吸引力给集中了,同学们的眼睛“嗖”的一下全盯住我,很想知道答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还给小朋友了带来了两份小

礼物,一份是亮晶晶的大星星,是奖给大组的,还有一份是红红的小苹果贴纸,奖给优秀个人的。

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先给学生一个问题:到底有哪些动物来“比尾巴”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读了课文去解决问题。到了最后的时候,我用这样的语句穿插:“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决定奖励你们!”学生眼前一亮,我不失时机地马上说:“送一首很好听的歌曲给你们。”

高凤鑫:《比尾巴》这首小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配以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内容与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有关,学习时,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于是,我抓住两点教学:一是以多种形式的读,让所有的孩子背熟。我采用了男女生问答背,拍手背,对背等形式,不过几遍就有好几个学生背熟了。二是知识拓展。我又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小小的一条尾巴,为何长得各不相同,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在互相交流中增长见识,感受着动物尾巴的奇妙。有的说燕子的尾巴掌握平衡,有的说鱼的尾巴游泳,有的说孔雀的尾巴保护自己,吓唬敌人??在孩子畅所欲言后,我也相应地介绍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知识,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趁机我要求感兴趣的孩子在课外多多观察、收集小动物图片,去了解更多小动物尾巴的作用。我忽然想起一篇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于是我讲给孩子欣赏,孩子们都专注地看着白板,在愉快地氛围中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好了课文,还又阅读了一篇文章,课堂的节奏紧凑,孩子的参与也更积极了。

薛静:《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教案设计安排四个板块:自由读文、了解大意;随文识字、介绍方法;看图学文、感情朗读;写字指导、拓展提高。但这首儿歌很简单,孩子们一会儿就会背了,学生虽然觉得这篇课文有趣,会背之后也就没有新鲜感可言。因此,我把课文延伸到课外,提出:“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吗?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不但讲了尾巴的样子,有的还一个劲地讲述尾巴的作用。比如小壁虎的尾巴,能长出新的尾巴。还有的补充松鼠尾巴的用途:松鼠的尾巴在下雨的时候能当伞用,冬天当被子盖,从高处往下跳时还可当降落伞用。看孩子们兴致勃勃,就因势利导要求孩子们

借助课件自编儿歌。学生表现非常精彩。有的编: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猫的耳朵圆,大象的耳朵像把扇。谁的尾巴细?有的编:谁的尾巴卷?谁的尾巴像把小剪刀?水牛的尾巴细。小狗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把小剪刀。

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想到阅读课文,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当孩子们带着对比尾巴喜悦的感受,学完这首诗歌时,老师也为此获得了更多地信息和满足。

荆学梅:

《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它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教学中可以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复现、说话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无论是识字、记字,还是课文学习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学习,或两人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儿童诗歌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适用。《比尾巴》一课中句式“(谁)的尾巴(怎么样)?”我拓展训练时,让孩子们观察啄木鸟、鸭子和老鹰的嘴巴,用“(谁)的嘴巴(怎么样)?”创作诗歌,并三问三答,孩子们创作的热情高,观察细致,说得很棒。由此我认为,拓展是疏通孩子们知识面必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只唯课本而教学。

语文园地三

郝红印:

本课设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如在完成第一题时,老师追问一句:你还想在这些花瓶中插花吗?在完成第二课时,老师就要同学们找

一找教室里的东西,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游戏”对口令是本课设计较成功之处:先老师跟学生对口令,后由学生模仿自编题目对口令。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李庆梅:

创设“敢说”的氛围。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胆小、害羞,没有当众大胆、清楚表达的习惯和胆量,并且一些学生从小用方言说话,给学习规范化的语言,培养表达能力造成了障碍。因此,教师应把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大胆地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放在首位。

高凤鑫:这个语文园地共有四项内容,分别是:数笔画填空、看图读词语、读字涂色和读背儿歌。“看看读读”中专门针对量词进行的训练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既可以帮助学生识字,又能让学生逐步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习惯。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把游戏带进课堂,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如量词的学习准备的游戏是:老师说数量词,同学说事物名称。 如,一张()、几朵()、一片()、几座() 一条()、一堆()、一棵()、两只()??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到达教学的目的。

薛静:

荆学梅: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

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设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如在完成第一题时,老师

追问一句:你还想在这些花瓶中插花吗?在完成第二课时,老师就要同学们找一

找教室里的东西,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游戏”对

口令是本课设计较成功之处:先老师跟学生对口令,后由学生模仿自编题目对口

令。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

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

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识字二 1《比一比》

郝红印:

识字和认物是《比一比》的两个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出农

家小院的美丽朴实的情景使两者统一,让学生在情景的创设中整体感知课文,认

识“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8个事物名称。让学

生在朗读中发现本课要求掌握的反义词“多——少”、“大——小”和量词“群、

颗、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

认识生字,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通过课件和跨越式非网阅读材料的互相配合运

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

李庆梅:

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识字教学一

定要多花时间、多下工夫,而且在教学工作中要及时改正存在的问题,更新陈旧

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才能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

充实、扎实。识字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本课也不容忽视对生字的教学。于是 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使汉字不再枯燥、生硬。

1、自主认字法:“加一加”、“换一换”。让学生巩固已学的字的同时,能较

好地进行比较,来识记生字。如:“边”字的教学。

2、图字结合法。我通过图片及课件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字意,并与其字形相结合,化难为易,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堆”字的教学。

高凤鑫:《比一比》是识字单元(二)的第一课,本课以一篇琅琅上口又充满童趣的韵文《比一比》为载体,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会认12个生字,学会“大—小”,“多—少”这两对反义词,学会正确搭配量词。教学时,我结合课文的内容,说到“小动物们要比一比,我们小朋友也要来比一比,看看谁读得最棒。”“小组也来比一比!”“小朋友比一比,看谁说得最正确”等,有效地创设了情境,不仅让学生有了竞争意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课有一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会正确使用量词,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结合生活事物,让学生理解量词的适用范围,正确地使用。如:教学“堆“时,明确告诉学生“堆”是适用于静止的事物,它们杂乱地放置一起,就可以用上“堆”。同时让生进行拓展,用“一堆( )”来说话。不仅能理解和应用所学的量词,更能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接着,我质疑学生“为什么不用一群杏子呢?用一堆呢?‘堆’和‘群’有什么不同?”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堆”的用法的思考,还能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群”字的用法,通过两者的比较,更好地进行运用。

薛静:在学完《比一比》中的量词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词,试举例说明(如:一斤黄瓜、一枝铅笔……)。了解用“双、对、副”做量词的物品有什么特点;体会汉语言在使用上的多样性。

希望在设计时更加的关注孩子的课前参与,让孩子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和谁比,你们比什么?是怎样去比的?让孩子提前接近文本,更容易记诵课文。量词的设计很好能很好的延伸课文内容。

荆学梅:

《比一比》:《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中有的知识不一定要讲,但有些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却很有必要加进来。本堂课基本基调是引导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朗读与观察,发现多多,如:儿歌的节奏,儿歌的编排格式特点(问时先大后小,先多后少;答时前面的词语是两个字,后面的词语是一个字等等。)在学完《比一比》中的量词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词,试举例说明(如:一斤黄瓜、一枝铅笔??)。了解用“双、对、副”做量词的物品有什么特点;体会汉语言在使用上的多样性等等。这就说明教学不仅仅在于完成给定的教学目标,还要兼顾知识的拓展与外延,从而做到适时、适量地“添”。

2 《自选商场》

郝红印:

上《自选商场》这一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各种各样的商品包装盒、包装纸。这在课堂中的便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课堂上不断给学生展示在生活中识字的机会,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等识字。教室里也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课桌、椅子、讲台、黑板、幻灯机、录音机,学生说,我相机出示相应的词语卡片,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认表示该实物的字。小学生识字的主渠道是“基于教材识字”,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切实提高课堂识字教学效率,学生能够认识所有教材中的认读字,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新课程在识字教学方面所设定的战略性目标——大量识字。但往往学生忘得也很快,这就有必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巩固”字,在大量阅读中去“熟悉”字。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养成到生活中、在大量课外阅读中识字的意识和习惯,我们老师要充分发掘语文学习的资源。

李庆梅:

高凤鑫:《自选商场》是由图画、商品名称、文字组成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学习起来觉得亲切、自然,兴趣浓厚。在教学中我问学生“以前和父母去没去过商场、超市买东西,都买了啥?”学生的回答真是多种

多样,我对孩子们说“以后买东西可以收集一些商品包装,认读商品名称,比一比谁收集,认识的多好不好”。我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的 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生活才是最大的课堂。然后通过挂图形象记忆生字,用字义去巩固生字。

薛静: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应把"学生能认识汉字并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作为起步阶段的第一要求。教学建议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自选商场》一课,通过插图和文字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反映时代生活,拉近识字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在主动探究中识字,感受识字的乐趣,并了解社会生活。课前布置有条件的同学跟爸爸妈妈去自选商场购物,观察商场里的商品及顾客购物方式。收集一些商品的包装,认读商品名称。这种识字方法孩子们很感兴趣!

荆学梅:

《自选商场》是一年级语文识字(二)的第二课,全篇由一幅自选商场的插 图,一些商品的名称及一篇关于自选商场的短文构成。根据教材特点,为了很好地达成识字目标,我在教学特别注意了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特别大,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高效地完成识字 任务呢?这就要求准字音环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一定的层次性。首先通过 读词语认识十二个生字,教师强调容易出错的字音。其次,通过带着拼音读、去 掉拼音读、学生自己试读、师教读、同桌互教互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让学生圈出生字并说说怎样记。这一步一方面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挥学生的思维及想象能力,自主性、 创造性地认识生字。接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理解、记忆字型。记忆字型 时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然后再指名 说,老师根据学生的记字方法加以总结,提出表扬,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 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3《菜园里》

郝红印:

《菜园里》是一篇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课文,在教学设计中,我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有趣的生活中学习。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说蔬菜,猜谜语,举行蔬菜展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情绪中读书、识字、说话。当孩子们都举起蔬菜时,教室里犹如一片菜园,学生自然就理解了“红绿黄紫真好看,菜园里一片好风光。”的含义,教学也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教学中我还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学习舞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部分朗读,思考读懂了什么,与同桌交流,并不断质疑,自己解疑,互相解疑,在这里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此情此景中,我也加入到学生学习的行列中,老师的范读,老师的参与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师生的和谐,人与文的和谐。最后又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自主选择作业。孩子们有了课堂上愉悦的学习经历,轻松地为自己设置了这样的作业:想画一画蔬菜,想再给其它蔬菜编一首儿歌,想自己学做菜??此时我已带领学生由课堂走入了生活。

李庆梅:

高凤鑫:本着“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菜园里》这一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首先是兴趣导入,接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同时充分发挥课件、卡片、实物的作用。最后,运用生活经验,拓展延伸,从而完成本课的情感目标。上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参观菜园,和蔬菜交朋友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认识蔬菜名称和初步感知这些蔬菜的的特点,词语卡片和蔬菜实物相结合,使抽象的文字和具体的实物对应起来,增强了识字效果。通过实物、课件演示,了解蔬菜特点。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是“记得快,忘得快”。为了巩固生字词,我还采用了词语卡片和游戏相结合的办法。老师说出一种蔬菜的名字,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卡片。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对字词的识记得到了巩固,使识字更加有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了生字词。除此,在课堂中我采用了齐读、个别读、开火车读、男女读、同桌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在反复读词语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读准字音

的同时,又巩固了生字。

薛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然汉字的形体千变万化,字字都有差异,但是汉字作为音形意的结合体,又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随着识字方法的积累,学生的识字能力越来越高,他们能够利用“熟字记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等好方法识字。有些学生的识字方法真是让你大开眼界。我班学生 就“菜园”二字,想出了“草字头加采”、“彩减去三撇换上草字头”、“方框加元”等 方法。学生在交流识字方法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不断地积累识字方法,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

荆学梅:

整堂课中,我看到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昂,学习的兴趣很高,学得主动,因此学习的效率较高,本课的识字重点完成得较快。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好。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识定的欲望

我在开始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蔬菜宝宝来到了我们教室里,它们是来考我们的,你们接受挑战吗?看看哪些小朋友能战胜他们?识字的兴趣就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还有谁不去认的呢。反馈时效果很好。

另外在巩固生字时,我创设了摘辣椒的情境,学生的热情更高了,黑板上的辣椒成了学生的焦点,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教给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随着识字方法的积累,学生的识字能力越来越高,他们能够利用“熟字记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等好方法识字。有些学生的识字方法真是让你大开眼界。我班学生 就“菜园”二字,想出了“草字头加采”、“彩减去三撇换上草字头”、“方框加元”等 方法。学生在交流识字方法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不断地积累识字方法,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

4《日月明》

郝红印:

课堂上,我先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再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意思,这样学生很快

理解了字的意思。不过,这里如果先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字再说意思,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在学习韵文时,我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在小伙伴中交流自己的发现,自己也试着编一编。这样,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大胆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被调动起来了,从而充分体验合作的愉快。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写字环节,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书写时间。实行一看(看范字,说发现)、再看(看老师范写)、三描(感悟笔画笔顺及书写位置),四写(书写实践、体验)、五议(评价、反馈、纠正)、(议后再写——写得更正确、漂亮)的步骤。让我有了发现:告诉学生还不如让学生自己说效果好;老师来评还不如让学生自己互评好;议后再写,字写得更漂亮,效果更好。

李庆梅:

高凤鑫:中国的汉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两个字合起来的,本篇课文就根据汉字构字规律所编写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我通过看图、游戏等一系列识字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进入课文,去发现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结构,从而感悟汉字文化,积累语言文字。汉字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字符变得有意思起来,在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基本规律的同时,增强识记的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日月明》这一课,学完文中的会意字,还可以拓展想一想:自己认识的、熟悉的还有哪些类似的字。如:三口品,三日晶等等。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我想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薛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满腔热情满腔爱。不一往情深,就钻不进去,就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就不可能获得真知。学生学语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感情,就能深入其中,就能刻苦地研究,怎么激发他们热爱的感情呢?本堂识字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而在教学中就有了闪光点。

在教学开始,我先让学生说说“日”和“月”分别指什么?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白“明”是指很亮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说,也许是汉字的有趣的构字规律打动了他们,学生的回答很让人惊奇。他们是这样理解的:

灭:有人用水管浇火,上面的“一”就是水龙。

看:用手遮在眼睛上,能看得更远。

男:一个男人在田里干力气活,所以田力是男。

我真是没想到,孩子的理解竟是如此接近古人的造字规律,本以为要大讲特讲的教学环节,竟是孩子如此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对于不能理解的孩子来说仍是不理解的,但至少也说明了这些构字是那么地接近我们的生活,确实是从生活中而来。

荆学梅:

《日月明》一课共有13个生字,其中11个生字是会意字,所编排的韵文也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所以在备课时我做好以下工作:

1、首先结合韵文让学生明白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以“明”为例,先引导学生了解“日”、“月”所表达的事物,再进一步引导太阳也好,月亮也好,它们都会发光,给人带来光明,所以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明”。

2、结合汉字字形“表意”的特点进行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意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字形表意,例如:“休”字,一人靠在树上歇歇脚,就是“休”字。联系字义识记和分辨字形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引导,学生就能基本掌握。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他们就能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3、拓展延伸。汉字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字符变得有意思起来,在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基本规律的同时,增强识记的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日月明》这一课,学完文中的会意字,还可以拓展想一想:自己认识的、熟悉的还有哪些类似的字。如:三口品,三日晶等

等。

识字教学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不容易,对老师来说更是一个挑战,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找准突破口,带领学生扎扎实实识字,掌握有效的识字方法。

《语文园地四》

郝红印:

这个语文园地共五项内容,分别是认字、读标牌、比较形近字、读句子、背古诗。 “我会认”,要求认读一组带有“木”这一偏旁的字。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认,再读给旁边的同学听。认读后启发学生思考:怎么这些字都有“木”呢? “我会读”,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字。标牌上的字多数没教过,但天天看见也能认识,如“年级、班、小学”。有的字,学生在路上、食品包装上常见,也认识了一些。有的同学会在课前问问认认。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请会读的同学读给大家听,请他们告诉大家是怎么认识的,激发其他同学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主动认字。最后可让学生说说在课外还认识了哪些字。 李庆梅:

高凤鑫:语文园地的编排,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励学生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体现了课程理念上的更新。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具有自信心,具有激励性,具有亲切感的“我会??”,不停的用“小女孩会认,你会认吗?”“小男孩会读,你会读吗?”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去认、去读、去比、去写。通过观察、认读图画和生活中的牌匾,通过交流汇报识字体会等多种方式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什么课内外,校内外的鸿沟。利用社会大课堂,通过参观、游览等形式,拓展学生识字的时空,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由自在地识字。引导学生利用上街玩、旅游等机会,问问爸爸、妈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呀?那个店叫什么名字呀?不知不觉学生不但认识了很多字,包括一些常用字,还增强了生活的趣味。我们还可以利用秋游、春游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识字。

薛静:

荆学梅: “我的发现”这个名称已经显示出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的意图,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乐于跟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先安排学困生给生字宝宝找房子,然后给全班同学自读发现形声字的特点,再设计一二个游戏进行生生的互动、师生互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但在刚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现还不够充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我还要想法去营造。

日积月累部分是鼓励学生积累好词,并复习巩固部分生字。我创造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对比发现,激励学生主动积累词句,如四人小组讨论,同位互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1《我多想去看看》

郝红印

在整节课的实施中,我以情感为主线,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注重朗读,让学生在多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激发情感。注重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说”中传递心声,说出自己对北京的向往与爱。也让我从学生的“说”中体会到了孩子们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情感的升华得以实现,达到了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义所在,课堂教学要的是实在、到位,而不是过场的走秀;展示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情感,而不是教师的风采;教予学生的是探究方法,而不是探究结果。特别是胡飞燕老师的一番话,给我很大的启示,指引了我今后的教学方向:要让学生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在不断的探究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李庆梅:

高凤鑫:这节课的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

步地感受到小主人公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课上,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北京的了解,跟小伙伴们讲讲自己眼里的北京,虽然孩子们知道的东西并不多,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但同伴交流引发了孩子们了解北京的极大兴趣,随后我出示了课前我收集的一些图片,引领学生感受雄伟的“万里长城”,红叶似火的“香山”,古老的“故宫”,世界闻名的“北京大学”等。让学生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的同时,并配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紧跟我的教学脚步,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文情。然后我问“同学们,想不想去北京看一看”,班里的积极性顿时被调动了起来,都争先恐后的的说“想”,这次我直接把孩子们引入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这时的教室洋溢着孩子们的情感,学习课文时都是真情的流露。整节课都在高昂的氛围中进行,让孩子们在学习课文时有更深刻的理解。

薛静:《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也许是自己上半年刚去过北京,对天门广场壮观的升旗仪式还记忆犹新的缘故,所以很喜欢这篇课文,在备课时特别用心。课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摄的照片、录像做成了课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点门票,熟读上面的解说,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当导游;还布置学生去搜集北京的相关资料。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风光导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少学生不到两分钟就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时,我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象。学生有了图片、录象等一些直观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读得很带劲,很有感情

荆学梅:

我利用北京风光导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少学生不到两分钟就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时,我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象。学生有了图片、录象等一些直观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读得很带劲,很有感情。接着我对孩子们说,《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

去看看天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文中孩子的感受,从而读出“我多想去看看”的强烈愿望。

12 《雨点儿》

郝红印: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语言优美,讲述了春雨过后大地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渗透水和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描述出一个美丽的画面。

小学语文低段教学面对的是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儿童,本课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提供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刺激调动和协调各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懂得雨水和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显然太抽象了,但借助课件,通过多媒体,就可以把小草发芽、果树开花、花更红、草更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再加上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文,使课文融入学生的心灵。 “教科书 + 多媒体”的应用,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兴趣,点燃了情感,达到了效果,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李庆梅:

高凤鑫:《雨点儿》这篇课文,不仅仅要告诉学生雨水与植物的生长关系,还蕴涵着更具有人文性的东西。这要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让学生感悟到虽然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去的地方不一样,但它们的生命同样精彩。课文通过拟人的手法体现了雨水对万物的生长的重要性,在理解这方面的知识时我通过举例家里养的花需要浇水,和雨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是相似的。然后再让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同学们学习理解课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讲读课文时,我问同学们“如果你是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孩子们有的回答“我去干旱的地方可以减轻干旱”;有的说“要是我是雨点儿,我要到农民伯伯的庄稼地里去浇灌禾苗”??谁说一年级的孩子还太小不懂事,他们的话却真的让人感动。这样一节课下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雨水对万

物生长的作用,也让孩子们初步懂得了这节课的人文含义。

薛静:在教学《雨点儿》时,我首先用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的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中来,为上好这堂课打下基础。在初读课文这一块,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的差异造成他们在自渎过程中有了明显的区别,那我就在教室里走动指导来帮他们解决问题,但这不能顾及全面。在认读生字这一块,我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识字游戏(摘桃子)促使一年级学生自发性地产生积极的、愉悦的和浓厚兴趣的状态,促使学生在识字的学习中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使学生的学习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变厌烦为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生字,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有几个学生没被叫到出现了不满的情绪。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困惑。在理解词语方面,动手操作让学生有着浓厚兴趣,演示的过程使他们很快的理解了词语。在书写生字这方面,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写出比较清爽、规范的字,一旦离开老师的指导,他们就会没有四线格的概念。在农村小学,我发现教师的激励语对学生的学习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五角星等其他的奖励也会使学生提高积极性的。

荆学梅:

在教学《雨点儿》时,我首先用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的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中来,为上好这堂课打下基础。在初读课文这一块,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的差异造成他们在自渎过程中有了明显的区别,那我就在教室里走动指导来帮他们解决问题,但这不能顾及全面。在认读生字这一块,我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识字游戏(摘桃子)促使一年级学生自发性地产生积极的、愉悦的和浓厚兴趣的状态,促使学生在识字的学习中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使学生的学习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变厌烦为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13《平平搭积木》

郝红印:

《平平搭积木》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课文以小见大,从搭积木生发开去,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品质。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朗读课文,要让学生自读自

悟,懂得课文包含的道理。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自渎、选代表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师生比赛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在情境图的帮助下,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又感悟除了奶奶的话要用亲切、疑问的语气来读。而多种形式地朗读后,学生还感悟出了平平是个心中有他人,善良聪明的好孩子。当然,课堂中也有令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指导朗读时,我这样问:平常你的奶奶是怎样和你说话的?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课堂纪律一时难以控制。的确,每位学生对外婆奶奶的印象都不同,有的奶奶是快人快语的,有的奶奶的慢声细语的。所以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什么可取性的。不如直接点明:奶奶通常都是和蔼的,因此读奶奶的话时应该慢一些,轻一些。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也大大节约了时间。课堂节奏自然也快了起来。所以教师学习要求更加明确,提出的问题更加准确。

李庆梅:

高凤鑫:在教学《平平搭积木》这一课时,我先出示平平搭积木的教学课件,从而命题。齐读课题后问:“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学生举手:“平平用积木搭什么?”、“平平为什么要搭积木?”、“平平搭得怎么样?”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让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词句不懂。再次,通过范读,分角色读,小组竞赛读来感悟平平好吗?为什么?你想对平平说什么?在一遍一遍读的基础上,孩子们也慢慢了解了平平是个为他人着想的好孩子,有的说“我也要搭好多房子,像他一样给没有房子的住”、“我也要搭房子给爷爷奶奶住”回答各式各样,但大多都揭示了心中由他人的美好品质,起到了启发和教育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运用了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手段,朗读是理解、积累、发展语言、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

薛静:《平平搭积木》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诗歌的体裁,讲述平平用积木搭了四间房子,想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没有房子的

人住,还要搭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当同学们通过熟读课文感受到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品质的时候,班上最调皮的小男孩李淞洋冷不丁的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搭一间漂亮的房子给你住。”“能说说为什么吗?”我问他。“因为你每天都很辛苦,教给我们许多的知识,我们要谢谢你。”听完他的话,同学们也一致认为要搭一间最漂亮的房子给老师住。看着同学们因为急于表达而红通通的小脸,看着一双双闪着智慧火花的明亮的眼睛,我感到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可爱,我也真正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带着感动,我问同学们:“你们搭的房子除了给老师住,还准备给谁住?”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高高举起了自己的手。 生1:我要给爸爸、妈妈住,因为爸爸、妈妈也很辛苦。

生2:我搭的房子要给爷爷、奶奶住,因为他们最疼爱我。

生3:我要搭一个最好的房子给那些残疾人住,他们住在我设计的房子里一定会很舒服,很方便。

生4:我搭的房子要给穷人住,马路上有很多穷人他们没有房子住,也没有东西吃,真可怜! 听着孩子们真挚的话语,那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我又一次被感动了。此时,我的心中也涌动着一种真爱,感受着同学们的真情,体验着他们的流露,我不会再幼稚的认为他们是一棵棵长不大的小树,其实他们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灿烂无比的。只要我们善于走进孩子的心灵,去读懂他、理解他、感悟他、呵护他,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是一个精彩的舞台。我们也不再需要扮演导演的角色,我们只是一个观众,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

荆学梅:

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课堂,有学生自主学习,有学生合作学习,更有学生的创新学习。在课堂中,学生是自主的,主动的,活跃的,思路是广泛的。新的教学方式,点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孩子们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多一些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在一遍遍读的基础上,我问“你觉得平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觉得平平是一个乖孩子,因为??”“我认为平平是一个能干的孩子,因为??”“我认为平平是一个想象力很丰富的孩子,因为??”“平平是一个很会关心别人的孩子,因为??”“平平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孩子,因为??”我引导他们读书上

主要的几句话,读了两遍后,大家都纷纷举起手来:“是平平很关心别人!”“平平心里为别人着想!”

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得到升华。 尊重学生是课堂民主的前提。学生对课文,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满足他们。

14《自己去吧》

郝红印: 《自己去吧》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语言富有童趣。故事内容能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学生读后能从受到启发和教育。课文基本上没有学生读不懂得词句。因此,课前我做了如下思考:1.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宜对课文逐字逐句分析,只需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朗读中体会语感。如读小鸭子求妈妈带自己去游泳的内容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求”的语气。2.大胆地让学生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读过以后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能继续从读中理解、体会,自己解决问题。3.媒体展示学生可能没有见过的感性材料,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

4.学生能力存在差异,理解程度会不同,应该认同阅读和认知个性。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这些教学思想来组织教学,努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但真正教起学生来,总会与教学设计有所偏差。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探讨的地方。

李庆梅:

高凤鑫: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还很有限,但他们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时候。在本节课时我设计了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在听中悟,在听中品,通过老师范读,告诉学生小鸭和小鹰说话时应略带撒娇的语气去请求妈妈。然后让学生们练习分角色读课文,同桌俩分别扮演小鸭和鸭妈妈,小鹰和鹰妈妈。为了让孩子们能快速的进入角色我问同学们当说出“您”这个称呼时,请问你带着一颗怎样的心?(生答:一颗爱心,一颗礼貌的心,再引导说出一颗尊敬的心)那我们会称呼什么样的人为您?(比自己大的人,师总结:长辈或自己尊敬的人)。有了这样一个前提,同学们进入角色快多了。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不仅知道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还学会了说话的礼貌性用语。

薛静:学生在感情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带上头饰表演小鸭、鸭妈妈,个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表演。有些学生在表演时还能增加自己的一些想法做法,把小鸭、鸭妈妈的神态、动作、语言表演得非常逼真。教师又顺势引导学生明白学本领要自己努力去学,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不依赖父母生活。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已去吧》这篇课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胆地质疑,丰富地想象,合作地解疑,从而为新世纪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的合格人才打下基础。

荆学梅:

本课我的教学侧重点在教学小鸭学游泳这一自然段,通过初读、细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从读中感悟道理。如让学生把小鸭的话读出礼貌、请求的语气。我并没有直接自己和学生说,要读出有礼貌的语气,而是出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读。“1、妈妈,你带我去游泳。2、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从“您”、“好吗?”中,感悟到小鸭的有礼貌。不过这样做似乎也还没完全达到最佳效果。我觉得如果让学生扮演两只小鸭,读一读这两句话,让大家选自己喜欢的小鸭会更容易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感到真实,比单纯的字字比较,要真实的多。

15《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郝红印: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小燕子去看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它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和比较,终于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识字,先由学生自主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朗读,多种方法练读,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感受到小燕子的进步,学习通过仔细观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整个设计重视语言的

实际运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语言迁移运用,从而完成了由书本语言到自我语言的读书内化的过程。

李庆梅:

高凤鑫:《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细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 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虽然他们年龄都还小,但他们都具观察事物、洞悉问题、善于发表见解的潜在性意识。所以,引导学生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认真、细致、深入的观察至关重要。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认真、更仔细。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象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长”??这节课大家学得很认真,每一位同学都像是聪明伶俐的小燕子。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列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下课铃响以后,还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师,我还有发现!”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薛静: 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5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由于课文篇幅一下子比前面的课文长了许多。一部分学生在读通课文时遇到了困难。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用上恰如其分、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指名读时,一位学生第一遍读成:“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有两个地方读错了。老师说:“别着急,看仔细,请再读一遍。”第

二次,学生读成:“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老师说:“真棒,有一个地方改过来了,再看仔细,老师相信还有一个地方你也能改过来。”学生第三次读,一个字也没有读错。此时,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掌来。老师说:“你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相信此时此刻,这个场景,这句与课题密切联系的鼓励语,将铭刻在这位学生的心中,也会伴随着全班同学共同成长。

荆学梅: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小燕子去看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它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和比较,终于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感情对读、同桌互相读对话等。学生觉得有趣而且参与较主动。

2.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根据学生掌握的观察方法,指导写字练习。

3图文板书,既让学生认识事物,又能与文字结合。利用板书进行说话练习。 上课时我就采用了爬楼梯游戏:认读词卡(“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带出主题,降低了朗读训练点的难度,有意识地作了铺垫,让学生明白学习就像爬楼梯,只要认真努力,就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接着范读课文,让学生找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有几次对话,后重点练习读燕子妈妈的话,凸现难点。(“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自由读、指名读、比读,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并让学生当当燕子妈妈,对身边的小燕子亲切地说说。最后小燕子在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鼓励下,赶快飞去菜园看,终于发现了。在妈妈一次又一次鼓励下,发现也越来越多了。这时再品读小燕子的话,每次的发现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高兴,声音越来越上扬,让孩子体会感情的变化。

通过学习,让孩子明白在生活中不管做什么都要认真观察,才能有所收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