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1、 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 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

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

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二篇:《认识厘米》教学片断及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片断及反思

一、教材简介: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教材在让学生“认识厘米”的同时,安排了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案例:

课始,老师在引发出学生“要有统一标准来测量物体长度”的需要后,介绍了直尺上的厘米,并让学生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学生找到了0~1、4~5等。老师继续让学生找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学生都找到了,而且有不同的找法。

师:你们能用手中的直尺,量出红颜色的纸条长几厘米吗?(课前,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红颜色的纸条,长8厘米。)

生:能!

师:自己想办法量一量红纸条长几厘米?

在学生积极动脑、充分操作后,引导学生交流刚才测量的结果。

生1:我量的是8厘米少一些。

师: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老师让生1展示自己的量法,原来是从直尺的顶端开始量的。)

生2:直尺上的1厘米是靠在一起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最前面的刻度线是从直尺顶端后面一点开始的,空白的地方不在两个刻度线中间,不能从最前面开始量起。

生3:我也这样认为,不能从最前面开始量起。从最前面开始量起,肯定量短了。

生1:我明白了,原来只要把纸条的一端对准直尺上的一个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然后数中间有几大格,就知道是几厘米了。我是从最前面开始量起的,所以量的结果就不到8厘米。

师: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不能从直尺的最前面开始量起。其他小朋友是怎么量的?

生4:我用直尺刻度1对准红纸条的一端,红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刻度9,中间有8个大格是8厘米。

生5:我是用刻度4对准红纸条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刻度12,中间有8个大格是8厘米。

生6:我用直尺刻度0对准纸条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刻度8,中间有8大格,一共是8厘米。

……

(其余同学的发言,都与以上三位同学差不多)

师:这么多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呢?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量一量,量好后,可再试着用别人的方法量。

(学生在下面再一次动手测量红纸条的长度,充分操作后,举手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7:我认为生6的方法好,红纸条的一端对准刻度0,另一端对着刻度8,中间正好是8大格就是8厘米。我想:如果一端对准刻度0,就不用数中间有几格,直接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知道是几厘米了。

生8:我也这样认为,量了好几次,发现只要一端对准刻度0,另一端对着几,中间正好就有几大格,这样就可以直接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知道是几厘米了。

师:看来用一端对准刻度0的方法真简便!检验一下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学生在下面举例验证后交流。

生9:我检验过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我把铅笔的一端对准刻度0,另一端对着刻度18,中间正好有18大格,是18厘米。

……

(学生继续交流各自检验的过程。)

师:是不是生4、生5的方法没有用呢?看看这把尺(前面断了,找不到刻度0)

“噢——”学生恍然大悟,生4、生5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生10:这时我们可以采用生4、生5的方法从中间的一个刻度开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11:我们用的直尺上面有刻度0,就可以用一端对准刻度0的方法来测量,如果你的直尺断了,就可以把要测量的物体对准直尺上其它一个刻度来测量。

……

三、思考:

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总是以讲授的方式告诉学生,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从刻度0开始测量,但学生对于“为什么从刻度0开始测量”没有深刻的体验,具体测量时只是机械地按照老师总结的步骤进行操作。

上述案例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红纸条的长度,师生、生生互动之中,学生自己找到了测量结果“是8厘米少一些”的错误缘由,建构出初步的正确的测量方法“只要把纸条的一端对准直尺上的一个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数中间有几大格”。

出现了多样化的测量方法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实践,学生深入体验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越性,对从其它刻度开始测量方法有一种笨拙之感,多种方法的比较中,建构出一般的合理的测量方法。更难能可贵的是:“是不是生4、生5的方法没有用呢?”老师这一问,让学生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学会了如何根据直尺的特点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也使生

4、生5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深刻体验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