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

《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介绍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美国、德国、英国、日本这八个在近代世界发展历史中举足轻重的国家。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和最感兴趣的就是和中国一衣带水,有着密切关系的亚洲强国——日本。

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这本是一个贫穷落后并且封闭的封建小国。但是在两百年后,日本成为当时世界大国俱乐部里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他的铁蹄践踏了亚洲的许多国家,他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 从日本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国的迅速发展中探其崛起因素,那我们就不得不感叹民族精神的强大。

在19世纪中叶,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佩里将军,率领四艘军舰开到江户湾口,以武力威胁幕府开国,打破了幕府政权闭关锁国的政策。而后上台的明知天皇开始了日本国内风风火火的明知维新运动。在明治维新的纲领领导下,日本政府组织考察团,赴欧美各强国进行访问,引进当时强国的最新工业化成果,学习当时世界上最新科技,在国内大力支持开办工厂比如说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的弃官从商。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下,日本从一个农业国成了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在教育方面,政府也开始兴办学校,实行教育的普及。那时起,日本也开始渐渐迈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虽然在当时日本的国力大大得到了提升,但是,军国主义也开始在日本蔓延起来。日本各方面的发展以及宪法的改革,使日本的军人开始拥兵自重。而且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他们不单单满足于国内这个狭小的市场,他们需要的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他们效仿德国,信仰用武力来称霸,来征服。他们不但击败了中国,甚至连欧洲强国俄国也被之打败。之后随着法西斯的蔓延和二战大范围的爆发,日本肆无忌惮的将魔爪伸向了中国,开始了对中国长达8年的全面侵犯。但是在最后美国两颗原子弹的强力攻击下,日本最终战败,此时的日本国力大受打击,可是在短短的数十年间,日本人又再次以他们的努力使这个弹丸小国迈进了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

俗话说,事物总有两面性,明治维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迅速的飞跃,使日本在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日本仍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但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军国主义的膨胀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不小的灾难。所以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国富民强并且还能造福子孙后代。俗话说,事物总有两面性,明治维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从日本反观中。,在中国的古代,有许多世界辉煌的文化及科技产品,综合国力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们自认为是天朝大国,接受着世界各国的朝拜,当然日本也不例外。在中国的眼里,他是个不起眼的邻居。

可是后来,日本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并且能大力推进改革,转变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当我们的统治者还在紫禁城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不屑于西方的高新科技时,甚至我们的慈禧太后还认为火车是会发出巨声的怪物,竟用马来拉动火车;而日本则大力引进西方科技和人才。当我们的统治者还会用大笔军费来建设自己豪华的行宫时;日本则在大力发展他们的军事。当我们的人民沉迷于鸦片,整日无所事事时;日本的人民则在努力的吸取知识…这一系列的行为大概和两国不同的文化习惯有关,中国自古以来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天朝是对自己的定义,我们有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经济科技水平,我们是强国,虽然在末期曾有不少人提出向西方学习,但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无能软弱,最后无疾而终。而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过去,看到强大的中国,便向中国学习,以中国为师,后来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便舍弃了中国,转向西方列强,以西方为师。这种善于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得到了迅速的崛起。

当今世界,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所以我们要吸取过去100

多年屈辱的经验。要做到大胆的创新,善于学习,努力进取,尤其是我们这一发展的新一代,更要努力完善自身,以便日后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在发展中还要铭记:要和平的求发展。

 

第二篇:大国崛起之日本

大国崛起之日本

自15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到达一个转折点,15世纪以前人类生活与交往的环境是相对封闭和狭隘的,主要表现为地区性或区域性特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缺乏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但从15世纪起,尤其在欧亚大陆的西端,欧洲人试图到亚洲所在的东方去寻找发展的推动力。西方人对于神秘莫测的非洲充满着好奇与期待。而“铺满黄金”的东方和一块“未知南方大陆”更令他们着迷。于是,他们凭借着无所畏惧的冒险精神,突破地中海区域的传统活动范围的限制,使世界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人类文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搭这趟顺风车而崛起的国家,纷纷出现,我们的邻国日本就位列其中。

日本崛起,得益于善于学习。从我们中国的唐朝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儒学,医学,佛学,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国的大量文化成果,从而走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使日本的封建制度迅速发展。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同时也让日本看到了除中国外的另一个世界。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有限,正因如此,日本整个民族都有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促使他们不断的学习与进步。由于这种善于学习,热爱学习,懂得学习的态度,在15年后的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此后,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大久保利通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推进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开办大量官营工厂,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大久保的继任者伊藤博文则顺应国内自由民权运动的呼声,制定了巩固维新成果的日本第一部宪法。但是,同时写进《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天皇制为埋下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隐患。日本开始成为亚洲的资本主义强国,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成为世界经济第二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此同时的中国,同是遭受着侵略,而清政府、清朝的统治者和官员们,还一直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而且,对先进的外国技术以一种蛮横的态度进行拒绝,拒不睁眼看世界,直到鸦片战争打了很长时间,道光皇帝竟然问大臣:英国有多大,有多少人口,在世界的什么地方,距离中国多远。这种错误发生在清朝的统治者身上,就让人无限地难过:为什么我们国家就是让这样一种人统治的...总之,清政府从上到下在闭关锁国几百年后,夜郎自大,不知国外发生了什么。如果是国家为了防止人民了解外国先进的思想而反抗,而对人民封锁外国消息,也可以理解,但是统治阶级竟然对外国的巨变一无所知,我认为这就是统治者的失败。终于,戊戌变法出现了,但仅仅就维持了一百多天,就被愚昧的统治者镇压了下去。

日本崛起,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而我们中国呢?假冒伪劣商品的案例比比皆是,以次充好,导致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极低,现在虽然我们开始

注意这方面,但都是把质量很好的物品卖到国外,而把次品留给国人,导致国内矛盾加剧。

日本崛起,还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虽然中国现在也在不断的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但还是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学,很大的原因是经济,没钱供孩子上学。就连上个幼儿园,费用还高的吓死人,这样还要挤破头才能进的去。中国的教育还呈现出不公平化,名校制度导致教育资源不普及化,很多学生享受不到好的资源。

不仅是国家从日本的发展中获得经验,我们学生也要吸收好的东西。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但学习一直都是学生最头疼的话题。有个笑话是这样的,90后的学生除了对课本不感兴趣,对其他什么都感兴趣。这说明,现在的学生不是不爱学习而是缺乏兴趣,所以我们要善于学习,把学习转化为兴趣,产生了兴趣才有动力学。学还要学的精细,不能泛泛而学,要弄懂、搞懂,要有钻研的精神,但我们缺乏这种探索、钻研的精神,只一味的跟在老师后面,只求考试过了就好,是中国的创新型人才缺乏,当然这也跟中国的教育制度有关。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日本区区一个岛国,经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创新,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曾经中国的学生俨然成为了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怀着虚心严谨的态度,向他国家学习,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