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必须反思的十个问题

中国家长必须反思的十个问题

完全为孩子未来着想的父爱和母爱,才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巨大的良性作用,才能使孩子在未来成为成功的人,幸福的人。——柯云路

一 爱是有巨大能量和神奇力量的范畴

在讲到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很了解这个字眼,在小学一二年级就会学到,但是对爱的真正含义,有的人可能终生都不理解。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字里包含的巨大内容。把这个搞清楚了,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对孩子,才能有更真实、更深刻的了解,在当好家长的同时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人生。

我们知道,对民族的爱常常可以拯救一个危难的民族。家长之爱,医生之爱,经常可以拯救一个个危难的生命。古往今来的许多爱情故事创造出惊人的奇迹。爱是艺术家实现创造的动力源泉。分析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会发现爱怎样转化为巨大的社会力量。爱心可以使我们更团结,爱可以使事物在逆境中转危为安。

天下的爱很多了:父爱、母爱、兄弟姐妹之爱、恋人之爱、民族之爱、祖国之爱、集体之爱、科学之爱、艺术之爱、自然之爱、生命之爱。总之,这些爱都有巨大的力量,都能产生奇迹。

在众多的爱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爱。这个爱是使人类得以繁衍,得以不断地传递自己的文化遗产,使人类向文明的道路上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我们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时候,要特别善于运用爱的力量。

二 爱,并不都产生相同的作用

然而,爱并不都产生相同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爱并不都产生好作用,良性作用。一个人可能很爱一只鸟,但他把鸟关在笼子里,让这只鸟饱食终日,结果鸟慵慵怠怠,早衰早亡。鸟死了,他还很悲痛。

那么,这种爱对鸟是否有益?值得思索。

同样,我们对孩子有很多爱。但是当我们的爱变为溺爱时候,就对孩子产生了非常不利的甚至可以说是恶劣的影响。不都是爱吗,为什么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孩子的成功、健康、自在,是源于父母的爱;而孩子不成功、不健康、不自在,也可能源于父母的“爱”。

三 中国家长必须反思的十个问题

很少有人讲对爱要做分析,但是我们提出要对爱做分析。这里要分析的主要是父母对子女之爱。分析清楚了,就可能刷新我们对自己、对孩子、对家庭教育的洞察力,成为家庭教育专家。一定要放下过去习惯的、笼统的所谓父爱和母爱观念,笼统的对父母之爱一律采取讴歌、肯定的观念。

父母对子女之爱是由方方面面构成的,概括起来有十二种:

第一种,之所以爱子女,是因为把子女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这是发自生命深处的一种爱。这种爱从其低级形式来讲,一切动物都具有。一切动物都知道爱子女,哺乳和养育它们,这是生命的天性。人类的爱更大程度上还不是

动物性、自然性,而带有社会性和文化的意义。在生命的延续中,有人类特有的文化色彩。这种爱常常显得很圣洁,不讲究任何条件。

第二种,父母把孩子当做爱情的果实和纽带,是爱情的象征和延伸。

许多父母怀孕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有这种成分。只不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慢慢对这一点模糊了、淡忘了。

第三种,把子女当做传宗接代的象征。

对这个概念可以不置褒贬。就人类的文化观念而言,血缘的传接、财产的传接、事业的传接,都体现在这个方面。农村人可能想,我姓张,我张家要后继有人,这叫传宗接代的概念。财产的传递同样是重要的因素。至于事业的传接,有些行医的人,希望子女接着学医。从事艺术、绘画、书法的人,也希望子女能够继承。这都属于把子女当做血缘、财产、事业等方方面面传宗接代的象征。

第四种,把子女当做自己特殊的劳动和以哺育、教育为内容的劳动成果。爱子女,像爱自己劳动的成果一样,像作家爱自己的作品一样。

这种爱并没有什么不好,孩子是你劳动支出的一个重要的作品啊,你教育他,付出了心血,付出了劳动,付出的越多,感情越深。

很多家长还会因为自己把孩子培育得很好,比如健康、美丽、聪明、学习好而感到骄傲。那和人类热爱自己任何一个劳动成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第五种,孩子带来了欢乐。

一见到孩子就快乐,这是爱孩子的重要原因。如果一见孩子就苦恼,就怨气冲天,就不会有这份爱。

第六种,孩子带给自己人格完整的骄傲与满足。

能够生养孩子,表明父母有这个能力,在人格上获得一种骄傲与满足。 第七种,孩子常常给自己相对比较空虚的生活带来充实。这在目前某些家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第八种,孩子是家长在社会文化中有一定能力、一定地位和一定教养的标志,因而常常给家长带来虚荣的满足。

你看,你的孩子没有电子琴,隔壁的孩子有,你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也拥有。看到社会上比较时髦钢琴,你的孩子虽然并不爱好,你也无心培养他一定搞音乐,但也要为孩子买一个。买了以后有可能弹两下就不用了,然后尘封土垢。为什么要买?满足的是家长之间相互攀比的虚荣心。

第九种,孩子常常成为一些父母在人生萎缩时的自我安慰和开脱。

这个问题就很尖锐了。年轻时,夫妻双方对人生充满了理想,有很高的目标,有各种各样的计划。但是经过多年的生活磨炼,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了,这辈子不能有什么出息了,于是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在这种寄托中,一方面表现出对孩子的爱,表现出中国父母培育孩子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也有这样一个背景,为自己人生的妥协找到了开脱。我现在要教育孩子,我的人生由此已经获得意义了。只要孩子以后有作为,我这一生也不枉活。

第十点,可能是比较少数的情况,但同样要指出来,孩子成为父母自虐倾向所需要的供奉与牺牲

巴尔扎克有一部小说《高老头》,讲了一个父亲爱子女爱到了完全不顾自己和自虐的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精神倾向,有一种倾向是折磨自己,以苦为乐。这种倾向虽然很隐蔽,不是多数,有时甚至作为美德来歌颂,但是从

心理学来讲,这是不健康的。

正确的人生应该是,为了社会,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有幸福、成功、完整的人生,你做该做的事情,也付出该付出的劳作,得到该得到的快乐。当我们不得不经受某些苦难和牺牲的时候,是为了建设社会和幸福人生所付出的必要代价。用自虐的方法使自己得到一点生活意义,是不健康和不正常的。

第十一种,把孩子当做财富,当做劳动力。

就像农村某些人讲,他三个大儿子往身边一站,觉得自己的实力很强。 第十二种,少数甚至极个别人,而且往往是母亲这一方,由于夫妻爱情生活的淡漠,感情方面的不满足,在不自觉中把孩子当做爱人的替代物。

这里就有一种隐蔽的性爱含在其中。比如有的母亲对别人炫耀,我儿子十三岁了,经常睡不着觉,还要我搂着他、拍着他才能睡着。

这种情况令人警惕,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孩子得不到适度的父爱和母爱,可能造成性格不健全。而任何一种爱超过了一定限度,也可能适得其反。更强调一点,一个女孩得不到适当的父爱,可能终生在男性面前找不到自信。但如果对父爱依恋过深,产生恋父情结,也有可能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找不到适当的角色。同样,一个男孩子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母爱,他将终生在女性面前缺乏自信,缺乏成功的感觉。但是如果母爱过分,他产生恋母情结,同样会在生活中找不到一个成熟的男子汉那种独立自主的自信。

如果能够对十二种爱的原因和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在社会上就会比别人多一只眼睛,知道为什么所谓的“爱”,恰恰经常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爱讲求合理与适度

以上十二种爱都有其合理性,都不应该简单地肯定和否定,它只要在一定限度内就都是合理的。哪怕把孩子当做自己的财富和劳动力,你在农村,孩子是劳动力啊。多一个劳动力,感到骄傲,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只把孩子当做劳动力,跟雇工差不多了,这是多么可怕的心理。所以,一定要适度。 你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个作品,这很合理呀。作家写书也要尽可能写好,女人做衣服也要尽可能做得漂亮,建筑师设计图纸也要尽可能设计好;现在塑造自己的孩子,要塑造得尽可能好,塑造得越完美越好。这很有道理,不允许这种爱是不合理的。

但是如果没有其他内容,只把孩子当作一件作品妥当吗?唯作品功利主义对待孩子,无疑是有点可怕的。

至于有些人把孩子当做自己人生萎缩的安慰和解脱,当做爱人的替代物,或者当做自虐倾向的牺牲和供奉,就越出了界限,肯定对孩子非常不利。 为什么子女有的时候会出现偏差?且不说你爱的方法,从爱的内容、根源,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有可能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可是不少家长还觉得自己很冤,觉得自己义正辞严,我很爱孩子呀,孰不知对自己的爱缺乏分析。

四 原因和内容决定了爱的结果

通过以上十二种对子女之爱的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任何对子女的爱从其一开始的发生来讲,都是父母从爱自己出发的。 你为什么爱自己的孩子,没有爱别人的孩子呢?记住,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是从爱自己出发,延伸到对子女的爱。

因为他是你生命的延续,你爱自己的生命;因为夫妻之间相爱,把他作为爱情的果实和象征;因为你爱自己的劳动;因为孩子给你带来了欢乐;因为孩子是你的劳动力,是你的财富。如此等等,十二种爱最初都源于对自己的爱。 人作为一种高级生命,不爱自己是没有道理的。世界上几十亿人都不爱自己,都迫害自己,还有人类吗?所以,从爱自己出发是有道理的。但是,人们常常把这一点掩盖起来,觉得自己很高尚,只是在爱孩子,在牺牲自己。 第二,十二种爱中的任何一种在一定意义上都有其道理,有其合理性。 第三,任何一种爱都可能因其不适度,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但家庭教育却千差万别。

因为从一开始,爱的原因和内容在不同家庭已经有了差异。

所以,想当一个好家长,想对家庭教育有透彻的认识,就要对爱做出分析。

五 父母之爱──从自私到伟大的升华

当我们对各种各样的爱进行了分析之后,就有必要提高认识,使爱得到升华。没有升华,爱只停留在十二种爱的某一种、某几种不自觉的组合之中。我们对这十二种爱做出分析,并做出选择和调整,同时升华到这样一种高度,从现在开始,爱是真正为孩子着想的。

爱心需要分析、调整和取舍

家长要对自己的爱心作出调整、取舍和分析。坦率地说,我也经常需要做这种分析和调整,我也避免不了社会文化对我的制约和影响。莫非我就没有做家长的虚荣心吗?但是,我警惕。很简单的例子,孩子学习好,考试分数高,做家长的很骄傲。这就是家长的虚荣心,而不是想到孩子学习好,他未来一定特别好。

孩子过生日,我也很愿意买个好一点的礼物,希望给孩子安排好一点的活动,给孩子更多的物质享受。但我知道这样对孩子并不好,所以,我从来是克制这种看来很难免的心理,有时候克制这点也很不容易。买个礼物,孩子高兴,做父母的也很幸福哇。但是你知道这样做对孩子不好,就必须按照对孩子未来有利的方法来做事。

如果因为你的爱,使得孩子在未来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成为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都有用的人,这才是伟大的父爱和母爱。

如果你现在显得对子女很好,但你爱的出发点和方式不妥当,孩子未来人生并不受益,这个父爱、母爱要打问号。

一切为孩子着想的爱,才是伟大的爱

要把对子女的爱升华到完全为子女着想这个高度,才是值得提倡的父母之爱。审视一下过去对子女的爱都是由哪些因素构成,在满足你的哪些心理? 为了孩子好,父母有时要克制一点自己心理上的某种享受。

今天拿出比较多的钱给孩子过生日,你很享受,觉得当父母很幸福。可是它

对子女不好,就不要这么做。

如果现在孩子住校对他有好处,可是你舍不得,希望孩子留在身边,就不让孩子住校了。这样的父爱和母爱是自私的。现在硬硬心让孩子离开自己,他一开始可能不适应,有点紧压力,但对于培养孩子的自立有好处。这时候父母心硬一点是真正为孩子着想。

要克制通常所说的父爱、母爱的心理享受,完全为孩子着想,这是目前家长需要进行的一个大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六 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艺术

不仅对子女的爱要升华,爱的方式和方法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教育孩子,有很多经验,有很多方法、技术要研究。就好像医生特别同情病人,要全心全意把他救活,根本没有考虑自己。这个出发点是医生的高境界。可是,方法和技术呢?你用什么方法救活病人,这就不仅是愿望和出发点能够解决的。

所以,伟大的父爱和母爱落实下来转化为教育成果,要研究方式和方法。 只要我们有诚意,就会通过比较短的时间掌握它。

 

第二篇:中国家长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中国家长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txt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中国家长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转载新浪亲子论坛)

给一位即将为人之母的朋友的信:

****,你好!

首先恭喜你就要为人之母了!

十几年前,我遇到了一个美国朋友,见到他3岁的孩子实在是太聪明可爱了,我就问他是怎么教育出来的,他没对我多说什么,仅告诉了我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大脑三分之二理论”(就是婴儿在出生时的大脑重量已有三分之一,0-3岁就长到了三分之二,这意味着0-3岁是孩子的黄金教育期)。这个理论今天很多人已经知道了,但在十几年前基本是天方夜谭,我当时惊出一身冷汗地意识到中国的孩子3岁前几乎全部交由老人来带了,或送回老家与父母不见面了,而年轻的父母呢,只顾忙于自己的工作,错过了孩子一生成长的黄金教育期。

那时的我对小孩该怎么教育一无所知,但外国人的提醒使我感觉到小孩教育是一个很容易被家长搞坏的事,并使我隐隐约约地开始考虑一个较大的困惑,那就是为什么中国教育总难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白、柴可夫斯基、卓别林那样众多的能成大器的人才。

我绝不是那种硬要把孩子逼迫成伟人的变态教育者,可也不甘心孩子将来就是个拿到大学毕业证的普通人。外国人的话使我感觉到每一个新生的婴儿都有可能是伟人的苗子,但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抑制了这么多孩子的成长,使中国人整体上变得那么普通?

如今十几年已经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好多教育的困惑,中国孩子在教育上的整体平庸,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全社会普遍忽视了孩子“懂事”前的黄金教育期(特别是0-3岁,中国文化惯性里一般认为孩子懂事了才开始教育,而懂事的孩子,一般都超过3岁了),二是一代一代的大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讨厌地扮演着劳累的干扰者的角色,强行地干扰、扭曲、绑架、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才使得十几亿人的中国,出像样人才的比例越来越少。

中国也出过像样的人才,如古时候的李白苏东坡,和上世纪初的严复、梁启超等一大批世纪伟人,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人才,依我看主要是因为家庭贫穷和社会动荡等原因使他们摆脱了以上两大原因,从而使他们得以自然、自由地成长起来,将人的浩大潜能释放了出来。

而今天中国的教育条件好起来了,孩子们反而变得平庸了。因此每一个中国孩子的家长,都有责任要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孩子跳出社会的惯性教育而避免被埋没掉,这个事情不能都推给学校和教育部,也是家长的责无旁贷的己任。

我发现在现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中,教育是一个很容易从众并滑向平庸的事,似乎每个家长和老师的不假思索的从众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都对孩子的自然成长构成致命的威胁。自然成长!自然成长!这是一个这么简单却这么让人望尘莫及的事!

正因为有这样的危机感和反省意识,我每见到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忍不住要多说几句,嘱咐别人“一定要尽量反向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定要有“教育突围”的意识.

对于即将为人之母的你,我能与你分享点什么呢,0-3岁的黄金教育期大家一般都知道了,但大家不见得知道在孩子0-3岁时应该注意哪些教育事项,怎样从这一时期开始就做到“教育突围”。我相信你一定已经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了,一定已积累了不少常识,那我就不说公知的常识了,仅说几条一般家长不容易想到的“反向思维”,起个名字叫“准父母应该具备的十大反向教育思维”,不在系统,不在全面,不在详细,甚至不在正确,仅是帮你提个醒,激发你从起点上就考虑孩子教育的突围问题,这里的反向思维,指不同于常识性思考和习惯性思考。

反向思维1.

具有大学学历的人,他的教育认识不仅有可能是零,还有可能是负数。

把一个孩子猛然推向你身边,让你评价他的表现如何,你很容易就能滔滔不绝地给他归纳出几条来,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哪需要改进,可你有可能从来没考虑过教育的问题,怎么一上来就能评价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可怕的“教育基因的惯性遗传”。

我们长成父母的样子,是因为我们遗传了父母的基因。但千万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生长在中国,我们的血液里也不知不觉地自动遗传了教育的认识,这就是教育基因的惯性遗传。由于教育基因有惯性遗传,每个家长几乎不需要有任何认真考虑就可以立即拿出一套头头是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从而一生只做孩子教育的执行者,而很少做孩子教育的思考者。你对孩子的教育中总能找到你父母对你的教育,总能找到你周围人对孩子的教育,这使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状况,在整体上总难跳出相同相似的大圈子。

教育本身并不难事,不过是使一个孩子更聪明而已,而绝对地跳出民族社会的教育基因遗传,找到更适合于自己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却是件很难的事。

因此为人父母,不管你是什么学历,都不可太自信地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进行不假思索的教育,而要耐心地、谦虚地从头学习和研究你孩子的个性化的教育问题,要思考如何摆脱自己对教育的片面认识和不自觉继承而实现“教育突围”。

以上道理乍一听好像大而空,但慢慢想下去你会发现非常值得思考。中国孩子目前整体上教育结果不理想,归根结底的最主要责任人就是父母,中国父母因懒于思考、惯于盲从和过于自信,因而疏于谦虚地从零做起研究教育问题,因而给个性化的孩子们施加了太多的同一化的化肥,使孩子们树长得不像树,草长得不像草,一眼望去都大致相同相似。

思维2.

孩子虽然是你的,但他有他自己独立的“成长权”。

任何一个法律也不会规定孩子的成长权是什么,但为人父母却必须思考孩子的成长权是什么。如果孩子是一棵树,而你让他长成了草,你就是侵犯了孩子的成长权。且不要以为为

人父母,给人衣食,你就是问心无愧的父母了,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用盲目的、不合适的教育干扰或践踏了孩子成长权,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职。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人类之所以从远古社会走到今天的文明时代,就是因为“少数”的人类的种子得到发芽成长,成长了划时代的精英人类,才带领着其他平庸的人类走到了今天。可为什么只有少数种子发芽? 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权利发芽成长成参天大树而避免被平平庸庸的教育抑制和耗费掉呢?这是天下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应该想的问题。提出孩子“成长权”的概念,是为了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敬畏心,从而更加重视思考成为合格父母的问题。

思维3.

别看你是孩子的父母,你有可能“不懂”孩子。

我前面几次提到了“教育突围”和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了解自己的孩子做起。

很多家长自信地说,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还能对他不了解?而事实上睁眼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比比皆是。有的“全职”家长别看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其实完全是孩子面前的陌生人。懂孩子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甚至需要点天份,你没看很多人都养小猫小狗吗,可养起来大不一样,有的人可以达到和自己家的宠物“说话”的程度,有的人就是在傻养。懂孩子也和懂宠物一样,需要你用心观察思考才能懂。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不懂你的孩子,你何谈良好地教育他,何谈让他长成参天大树。为了懂孩子,父母们一定要学会一门外语——孩子的语言,特别是学会不会讲话的0-3岁的孩子的形体语言,这只能靠观察与思考来学习,但这门语言值得下功夫去学,哪位家长这门外语学得好,他的孩子就一定错不了。

最可怕的是家长看到三岁之前的孩子不会讲话,就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懂,因此就先喂饱穿暖逗乐算了,交流不交流的事,长大点再说吧,这种不懂孩子父母大有人在。

思维4.

忽视孩子,是阻碍家长教育好孩子的最大挑战。

别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把孩子当心尖,但我还是要提醒一下,现代社会里人们的一切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在尽量把父母从孩子们身边拉开,对孩子养而不管的现象很普遍。就算你每天下班都和孩子在一起,你也大大地离开了你的孩子,这严重地阻碍了你去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因而总难成为合格的家长。

西方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的大科学家,中国古代的私家教育培育出了那么多了不起的文人,都和孩子从小就和父母形影不离有关。我说这话倒不是劝说家长们从此都不上班在家看孩子了,而是要家长们意识到忽视的严重性,这样你就可以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弥补忽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比如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就要更用心地观察和了解孩子,而不是下班后只顾着逗孩子开心,逗你自己高兴。

思维5.

人类的大脑一出生就足以令人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里误认为刚出生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大脑是空的,需要大人一点一点地去教育,其实“教育”二字有点贬义,有灌输的意思,是把被教育者看得什么都不懂,高高在上地往别人的脑子里塞东西。

其实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就要算人的大脑了,它强大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存储能力是任何教育都望尘莫及的。

而且每一个新出生的孩子的大脑都不是空的,而是一个个等待点燃的智慧火把,等待发芽长大的种子,等待喷发的智慧火山。父母所做的教育不应该是在这些火山口上盖几个不起眼的小房子、栽几颗不起眼的小树来炫耀一下火山口的美丽,比如让孩子死记硬背几首唐诗来显示一下孩子的聪明,而是应该小心地看护、疏通、和激发这些火山的爆发,然后躲到一边去观看远比自己想象得壮烈的火山喷发。

我深深地相信,每个教育成功的孩子,都应该远远地超过他们的父母的成就,就象我们知道大科学家和大艺术家而不知道他们的父母一样。

父母切不要自以为是地大包大揽地“教”孩子去成长,孩子完全可能是比你强百倍的人类,被你去教,岂不是耽误了他。

思维6.

世界上本没有大学问和小学问,只要是世界上存在的事情,就都应该带孩子去体验。

既要让孩子的智慧火山喷发,又不能挡了孩子的路,那么父母的教育究竟可做些什么事呢?—— 象一个桥梁那样,引见孩子去感受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和每一件事情,这就足够了,至于孩子感受了这些东西后会怎么样,你不要去管,也不要去想,因为你想不明白。

具体说一下0-3岁的孩子,0-3岁的孩子没有什么推理的能力,他只是个强大的拷贝机,因为先要有存储才能有智慧,所以0-3岁的孩子基本上只做存储,谈不上智慧。需要注意的是,0-3岁孩子的大脑的存储能力简直是疯狂的,贪婪的,一生中最强大的,简直是“掠夺式存储”。他们的大脑就象高速运转的复印机一样,一瞬间就把所看所闻的东西强行地掠夺到脑子里,并死死地记住,而此时他们的对外表现仅仅是死死地盯住一个东西不放。这个时期是往孩子的脑子里装东西的最好时期了,这时期的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帮凶”,帮助孩子满世界去“抢”东西,具体做法就是把各种东西都搬到孩子的眼前(或把孩子搬到各种东西的前面),让他去死死地盯个够、看个够、摸个够、玩个够!

那么应该让孩子看到些什么呢?这个范围可就太大了,此时的父母千万不要把世界上的东西分个三六九等,认为数理化就是上等的知识,蚂蚁搬家就是不重要的,其实大千世界里的一切都东西,不管是巍巍昆仑还是一粒尘沙,在孩子眼里都是平等的奇观,不管是列车滚滚

还是老鼠打架,在孩子的眼里都是平等的奇迹。体验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三六九等,让孩子静静地看一看农民工搬砖盖房子,对孩子的智力好处简直难以言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都有取之不尽的事情让孩子去体验,只需家长有心去寻找和发现。

思维7.

演戏,是引导孩子对一个事物感兴趣的最好方法。

诚实,一般是父母教导孩子的基本品德,但假戏真做,却是教育孩子的良方.0-3岁的孩子眼里,父母恐怕是他们出镜率最高的演员了,因此他们的一切观察式掠夺学习的目标,也基本上都随着父母的行动走,父母手中把玩的一样东西,会成为孩子最感兴趣要掠夺的第一类目标,因此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故做喜欢地对一件东西感兴趣,是把孩子“骗”进那个领域的最好方法。孩子就是孩子,他就是看不穿的大人的这点鬼把戏,但也正因此就为大人的假戏真做提供了可行的条件,父母一定要在孩子0-3岁的时间里学会演戏,要装做好象对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感兴趣,这样就可以趁孩子不明白把好多事情稀里糊涂地“拷”进了孩子的脑袋里。

其实在孩子面前假装对一个东西感兴趣是可以一举两得的,因为这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和事物原本都是很有意思的,而你过去完全有可能忽视了它们,现在在爱孩子的动力驱使下去真正观察这些东西,你能发现曾被你熟视无睹的世界原来这么有意思,因此很多人有了孩子后更加懂生活和爱生活。

思维8.

小心,千万别让孩子成了完成家长精神夙愿的牺牲品。

很多家长在小时候的成长中都一些未实现愿望,都有一些想要而没得到的东西,于是家长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绑架自己的孩子去实现他们个人的夙愿,说得不客气些,是一种既愚蠢、又自私的行为,并且极有可能严重地侵犯和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权。

我遇到过一位家长,他拼命地拉着自己的儿子学提琴,并疯狂地陪孩子一起学练琴,比孩子练得还卖力,就因为他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眼巴巴地看着小提琴买不起,连看到画片里有小提琴都要多看上几眼,因此现在有钱后就一定要弥补自己的这个夙愿,强拉着小孩学提琴,他对他儿子最常说的话就是训斥他儿子:“爸爸小时候想学都学不着,你现在条件这么好,还不赶紧学,真不懂事”,而他儿子呢,被他训斥得搭拉个脑袋象死鸡一样蔫,对小提琴毫无兴趣,就算他本来是块拉提琴的料,也被这位绑架式的家长毁掉了。

父母引导孩子做的事,往往带有父母的个人倾向性,商人想让自己的孩子搞文化,文化人想让自己的孩子学艺术,艺术人想让自己的孩子搞工程?? 这些父母全都是在依据自己的感受来霸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这实际上是绑架了孩子的成长,干扰、影响、乃至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权,是教育的悲剧。

思维9.

不要太轻信儿童心理学。

我倒不是反对心理科学,而是要强调一个幼儿的心理活动远远比人们想象得复杂,远远比人们想象得丰富。很多太自信的家长容易犯书呆子的毛病,觉得看了几本心理学书就懂得自己的小孩了,就可以按照规律办事了,这会耽误你了解孩子。看一些幼儿心理常识书是可以的,但不要忘了你的孩子本身就是一本书,是比任何一本幼儿心理学书都复杂的书,这本书需要你自己来细心地读,才能读出很多特有的内容。

思维10.

防止“纠错式”的偏科教育。

教育应该教些什么?从简单的角度看是两样东西,一是教孩子该做些什么,二是教孩子不该做些什么。这一点,东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别,西方文化侧重的是前者,东方文化侧重的是后者,而我认为应该两者取中,但由于东方人本身就站在后者的立场上,有严重的后者倾向性,因此我对东方家长的建议是,多考虑让孩子干点什么,少考虑让孩子不干点什么。

我见到过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他穿着鞋子踩了一下泥坑里的脏水,他的妈妈就急着叫嚷起来“天哪,你怎么能这么干,鞋湿了脚不是要受凉吗?”,并上前拍了孩子一巴掌,把这小孩吓哭了。

东方文化的教育观念里认为孩子的身上一定会有很多毛病,教育的最大责任就是要不断地告诫甚至惩罚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以防止小树长歪。的确,小孩的成长中一定会出现一些大人必须出面纠正和干预的大毛病,但切不可因此就忽视和干扰了孩子强大的“自愈能力”的发育。小树长直了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小树长歪了,他自己能发觉,并纠正自己长直了,那才是更可贵的自愈能力的培养。任何一辆汽车上都要有可转动的方向盘,来调整车辆的走偏,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中都要有强大的自愈能力,来纠正成长的失误,让大自然和社会来惩罚孩子的失误,是对孩子自愈能力的最好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给孩子一定数量的犯错误的机会,别阻碍了他的自愈能力发育。这样的话,父母就可以把很多精力从“管教”当中解放出来,而投入到更重要的“启发”当中去。

以上10点思维仅供参考,激发你去“反向思考”。

教育孩子看似很累,但其实处理好了幸福大大于劳累。孩子象一个希望一样吸引你在这个世界上好奇下去、生活下去、奋斗下去,使你抛开了很多不开心的感受,你虽然已经长大过一次了,但那一次是半懂不懂的,稀里糊涂的,这次你要与你的孩子再长大一次了,这相当于一次重生,这一次请你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细细地看一遍这个世界里的更多东西吧,你会发现世界很美好,祝愿你早日感受这种回到童年的“重活”的幸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