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教法与学法、过程设计等方面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

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以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大小比较为基础,又与整数除法及商不变的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更是分数的约分、通分的依据,也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新课标,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抽象概括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及合作意识。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及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分层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综合、猜测,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采取迁移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

学法:因为这部分内容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来完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所以这一节课采取的学法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与学具

教具上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融合到数学课堂中,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学具上我让学生准备三张长方形纸片,彩笔,直尺等.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教学目标,我努力抓住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组织教学,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动手实践,初步感知——引导观察,发现规律——质疑反思,解决问题”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故事引入:羊村里的小羊最喜欢慢羊羊村长做的饼了。有一天,村长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羊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两块,分给美羊羊一块。暖羊羊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村长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暖羊羊两块。懒羊羊更贪,它抢着说:“我要四块,我要四块。”于是,村长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懒羊羊四块。懒羊羊认为自己得到的饼最多,你同意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角色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124

望,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分数2、4、8大小比较上。

(二)动手实践,初步感知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证明。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可能会从如下几方面证明:

①折纸比较的方式发现

②画图观察的方式发现

③用分数、小数的关系发现

④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发现

⑤其他方法发现

(2)组织交流证明方法和结果,交流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给予不同的评价。如:合理利用学具、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转化、推理比较等。

124

(3)当学生得出2=4=8的结论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祝贺猜对了的同学, 1

同时我要表扬没猜对的同学,尽管刚才你们猜错了,但你们能积极思考利用已的知识和方法来证明,你们照样很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它们也有可能相等,与整数的大小比较不同。在实践探究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思维特性,这样的设计又给学生提供的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起多种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构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通过验证三个分数确实相等,那么它们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2)组织学生利用研究商不变的方法先独立观察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不论学生的观察结果是什么,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针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引导性评价①观察角度的独特性②观察事物的有序性③观察事物的全面性等。(注意观察的顺序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12

引导层次一:你发现了2和4两个数之间的这样的规律,在这个等式中任意两个数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124

引导层次二:在2、4、8中数之间有这样的规律吗?

引导层次三:用自己的话把你观察到的规律概括出来。

引导层次四:0为什么要除外

(4)引导学生初步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0除外)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

(1)观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分析、探索与思考的基础上不断生成新问题,发现并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的整个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质疑反思,解决问题

(1)揭示课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指板书)并板书课题。

(2)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2

(3)课件出示质疑反思:给学生创设一个交流、反思、小结的机会:看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有可能会说自己的感受,如:我可以自己猜出并证明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我很自豪。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如:①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或者减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会不变吗?②分数的分子不变,分母变大或变小,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变大或变小,分母不变,分数的大小会变吗③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数,使得分子与分母是小数,分数的大小变化吗?教师面对这些问题不急于解答,而是把思考的机会交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

通过质疑反思、步步深入的交流活动,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究更深入,理解更完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

(1)完善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回忆探究发现规律的全过程,再次体验探究的方法。

(3)对学生自主练习实施分层评价,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在评价反思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七、板书设计:(见课件)

各位评委老师 ,整节课就是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再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等方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中获得知识。

当然,这只是我的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许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多、更精彩的生成我期盼这一刻的到来!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聆听!谢谢!

3

 

第二篇: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望江县华阳中心学校 汪 娟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是望江县华阳中心学校的数学教师汪娟,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并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教法与学法、过程设计等方面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

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以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大小比较为基础,又与整数除法及商不变的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更是分数的约分、通分的依据,也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新课标,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抽象概括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及合作意识。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及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分层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综合、猜测,充分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采取迁移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

学法:因为这部分内容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来完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所以这一节课采取的学法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与学具

教具上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融合到数学课堂中,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学具上我让学生准备三张长方形纸片,彩笔,直尺等.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教学目标,我努力抓住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组织教学,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动手实践,初步感知——引导观察,发现规律——质疑反思,解决问题”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故事引入:羊村里的小羊最喜欢慢羊羊村长做的饼了。有一天,村长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羊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两块,分给美羊羊一块。暖羊羊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村长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暖羊羊两块。懒羊羊更贪,它抢着说:“我要四块,我要四块。”于是,村长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懒羊羊四块。懒羊羊认为自己得到的饼最多,你同意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角色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124

望,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分数2、4、8大小比较上。

(二)动手实践,初步感知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证明。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可能会从如下几方面证明:

①折纸比较的方式发现

②画图观察的方式发现

③用分数、小数的关系发现

④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发现

⑤其他方法发现

(2)组织交流证明方法和结果,交流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给予不同的评价。如:合理利用学具、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转化、推理比较等。 1

124

(3)当学生得出2=4=8的结论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祝贺猜对了的同学,同时我要表扬没猜对的同学,尽管刚才你们猜错了,但你们能积极思考利用已的知识和方法来证明,你们照样很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它们也有可能相等,与整数的大小比较不同。在实践探究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思维特性,这样的设计又给学生提供的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起多种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构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通过验证三个分数确实相等,那么它们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2)组织学生利用研究商不变的方法先独立观察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不论学生的观察结果是什么,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针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引导性评价①观察角度的独特性②观察事物的有序性③观察事物的全面性等。(注意观察的顺序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12

引导层次一:你发现了2和4两个数之间的这样的规律,在这个等式中任意两个数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124

引导层次二:在2、4、8中数之间有这样的规律吗?

引导层次三:用自己的话把你观察到的规律概括出来。

引导层次四:0为什么要除外

(4)引导学生初步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0除外)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

(1)观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分析、探索与思考的基础上不断生成新问题,发现并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的整个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质疑反思,解决问题

2

(1)揭示课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指板书)并板书课题。

(2)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3)课件出示质疑反思:给学生创设一个交流、反思、小结的机会:看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有可能会说自己的感受,如:我可以自己猜出并证明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我很自豪。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如:①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或者减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会不变吗?②分数的分子不变,分母变大或变小,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变大或变小,分母不变,分数的大小会变吗③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数,使得分子与分母是小数,分数的大小变化吗?教师面对这些问题不急于解答,而是把思考的机会交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

通过质疑反思、步步深入的交流活动,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究更深入,理解更完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

(1)完善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回忆探究发现规律的全过程,再次体验探究的方法。

(3)对学生自主练习实施分层评价,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在评价反思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七、板书设计:(见课件)

各位评委老师 ,整节课就是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再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等方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中获得知识。

当然,这只是我的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许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多、更精彩的生成我期盼这一刻的到来!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聆听!谢谢!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