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高二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曾宪基

对化学平衡这节课,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网络资源的辅助性和必要性在这节课上得到了体现。下面我从以下两点进行反思。

首先,处理较好的一些突发事件。在用Excel做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情况,比如,有的组只取了一个点来做图;有的组没有从零点开始找点,有的组只找了起始点和变化点,从这点可以看出来,有些学生对如何选取点来做图还不清楚,也就是说他们对数学中的函数图像还根本没有理解。有的组只做了正反应随时间变化的图像,那说明有的学生还没有理解可逆反应中存在着两个速率。有的组把速率和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做到了一起,那说明有的学生还没有理解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含义,事实上,还是在数学上的一些基本概念上不够理解。对于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我采取先找到一张做的比较准确的图像,带大家一起来分析如何找点做图像和图像的含义。在大家对准确的图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再找出一些有问题的图像让大家一起来分析问题所在。一方面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概念,;另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做图的理解和记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找了其中的几个例子来进行分析。

接下来谈谈这节课上出现的问题。课件上出现的问题。蔗糖溶解实验课件中,应该是不断向水中加入蔗糖,直到从宏观上看到加入的蔗糖不再溶解为止。由于时间关系,这点做的不够完整、准确。在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开始溶解时和溶解一段时间后的课件中,小球逐渐减少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应该到最后画面停止,然后放个重来一次的按扭,让学生理解开始溶解时和溶解一段时间后,蔗糖的溶解速率都是大于结晶速率,所以加入的蔗糖最后都溶解了。

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的应变能力不够。整节课有点前松后紧。在上课前应该预计到学生做图用的时间应该较多,而当时没有采取一定的变通措施。比如可以由原来的每个人做一个图像变为两个人做一张图像;或者课前做一定的准备,在做第二张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的时候,可以由老师提供一个做好的c-t图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因为在做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的时候,学生已经了解到了怎样用excel做图了,已经实践过了。

还有一点,大家在课后分析和讨论时产生了争议,就是在讨论和分析蓄水池进水和出水平衡的时间分配问题上。有的老师觉得课开头的引入加上这个内容相当于这节课有两个引入,而这个内容用时过多,所以致使这节课后边的内容较为紧张;而我认为,开场白是这节课的引入,那么化学平衡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内容,所以让学生上来对化学平衡感兴趣是非常必要的。那对于蓄水池进水-出水问题,那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动态平衡,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多花点时间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动态平衡。而使课的后面出现较为紧张的原因我自己觉得主要应该是在做图的过程中。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选编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选编

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定律主要体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问题,又叫惯性定律。学生通过学习要明白物体的惯性和质量有关。

(1)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了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为牛顿第二定律的提出作出了准备。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以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丰富的想象而提出来的;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3)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看作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是不受外力的理想情况,与受合外力为零不是一回事。(理想与现实不能等同的)

(4)牛顿第一定律明确指出适用于一切物体。这就包括地上的物体和天上的物体,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跨越天地之间的鸿沟,把地上的物体运动规律与天上的物体运动规律统一起来。

第一定律中的理想实验是需要学生看一看的。

2、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体现了力和物体质量及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在实验研究中,学生要注重控制变量思想的应用,并且把这个思想深入到实际实验操作中,推广到其他实验的研究中。

(1)瞬时性: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力是产生加速度的根本原因,力与加速度同时存在、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矢量性:F=ma是一个矢量方程,加速度a与力F的方向相同。

(3)独立性: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每一个力产生的加速度只与此力有关,与其他力无关。

(4)同体性:指作用于物体上的力使该物体产生加速度,即F、m、a是对同一物体而言的。

学生要深刻的理解第二定律,肯定还需要加强相关的练习和指导。

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

第三定律是相互作用定律,学生应明确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不同物体上。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会相互抵消。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注意和平衡力的区别: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力的性质可以不同。

(4)借助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变换研究对象,从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讨论到另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

第三定律的研究比较简单,在教学中我引入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的比较,使问题研究深入一点,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4、牛顿运动定律应用教学反思

题目的求解需要规范的步骤,解答牛顿运动定律问题需要基本程序:

①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②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

③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④结合给定的物体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运动参量。

确定了解答问题的基本程序,我们就可以理顺自己研究问题的思路,规范做题的步骤,加快做题的速度。

5、正交分解法与牛顿第二定律的结合应用教学反思

正交分解法与牛顿第二定律的结合应用:当物体受到两个以上的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常用正交分解法解题,多数情况下是把力正交分解在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上,有Fx=ma(沿加速度方向),Fy=0(垂直于加速度方向)。特殊情况下分解加速度比分解力更简单。

应用步骤一般为: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并画受力图;

③建立直角坐标系,把力或加速度分解到x轴或y轴上;

④分别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⑤统一单位,计算数值。

结合一定的例题供学生练习使用,巩固所学知识。

6、几个理想模型的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一些物理情景不会模型化,以至于做题思路不清,注意中学物理中的几个理想模型

(1)轻绳:质量不计,内部弹力处处相等,受外力时形变量微小(不计),绳中弹力可以突变,只能拉不能压。

(2)橡皮绳:质量不计,内部弹力处处相等,受外力时形变量较大,内部弹力不能突变,只能拉不能压。

(3)轻弹簧:质量不计,内部弹力处处相等,受外力时形变量较大,内部弹力不能突变,既能拉亦能压。

(4)轻杆:质量不计,内部弹力处处相等,受外力作用时形变量微小(不计),内部弹力可以突变,既能拉又能压。

7、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教学反思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及受力情况无关。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有的同学总认为“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大,惯性就大;速度小,惯性就小”。理由是物体运动速度大,不容易停下来;速度小,容易停下来,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把“惯性大小表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理解成惯性大小是把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的难易程度。事实上,在受到了相同阻力的情况下,速度(大小)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减小量是相同的。这就是说明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是相同的,所以它们的惯性是相同的,与它们的速度无关。

8、整体法与隔离法教学反思

在连接体问题中,如果不要求知道各个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且各个物体具有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加速度,就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当成一个质点),分析受到的外力和运动情况,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如果需要知道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并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隔离法和整体法是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两种方法互相配合交替应用,常能更有效地解决有关连接体的问题。

若一个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而又不需要求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对系统整体列式子,可减小未知的内力,简化数学运算。

9、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

在平衡状态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不等于重力了。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大于重力了,这种现象叫做超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对支持力的压力小于重力,这种现象叫做失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这种状态叫做完全失重现象。

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时,物体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变化。

(2)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

(3)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牛顿第二定律。

10、物体的平衡教学反思Ⅰ

物体的平衡是中学阶段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的掌握必须牢固才能提升自己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若两力平衡则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一条直线上.

(2)若三力(非平行力)平衡时①其中任何一个力必定与其它两力的合力等值反向;②

三个力的作用线(或反向延长线)必交于一点,且三力共面,称三力共面性.③三个力的矢量图必组成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3)当物体受N个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其所受N-1个力的合力,一定是剩下那个力的平衡力.

(4)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沿任意方向物体所受的合力均为零.

11、物体的平衡教学反思Ⅱ

求解平衡问题的基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画受力图.对研究对象作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有隔离法和整体法。

(3)利用平衡条件建立方程.利用合成法分析问题时,其平衡方程为: ;利用分解法特别是正交分解法分析平衡问题时,其平衡方程为:.

利用数学工具处理平衡问题

建立平衡方程后,利用数学方法便可求出结果,在平衡问题中,常用的数学方法有:代数法、三角函数法、相似三角形法、极值法等。

12、合运动与分运动教学反思

①运动的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其中的任一运动都不会因其他运动的存在而变化,而合运动(即物体的实际运动)则是这些相对独立运动的叠加,这就是运动的独立性原理,或称为运动的叠加原理.

②运动的等时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合运动与各分运动同时发生、同时进行、同时结束,即经历的时间相等,这就是运动的等时性原理.

③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是由各分运动共同产生的总运动效果,合运动与各分运动总的运动效果可以相同.因此,在对一个运动进行分解时,首先要看这个运动产生了哪几个运动效果.

解决曲线运动,我们要树立化曲为直的思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13、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教学反思

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由合初速度和合加速度共同决定.

(1)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一匀速直线运动,因为a合=0.

(2)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与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一匀变速运动,因为a合=恒量,若二者共线,则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若二者不共线,则为匀变速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3)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一匀变速运动,因为a合=恒量.若合初速度与合加速度共线,则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合初速度与合加速度不共线,则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14、平抛运动教学反思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在竖直方向的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研究平抛要抓住规律。尤其是 , 为合速度和水平方向间的夹角,这个角度在解决很多问题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5、平抛运动速度变化教学反思

平抛运动中,任何两时刻(或两位置)的速度变化量 的方向

任意两时刻的速度,与速度变化量 构成矢量三角形, 沿竖直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平抛运动的速率随时间并不均匀变化,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并不等于速度大小(速率)的变化量.

这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解决。

16、船过河问题教学反思

船过河问题是曲线运动的典型问题,学生需要借助此类问题加深对曲线运动处理方法“分解”的理解。

方法一:将轮船渡河的运动看做水流的运动(水对岸的运动)和轮船相对水的运动(即假设水静止时船的运动)的合运动.

方法二:将船对水的速度沿平行于河岸和垂直于河岸方向正交分解,则 为轮船实际上沿河岸方向的运动速度,为轮船垂直于河岸方向的运动速度.

当 时:

①要使船垂直横渡,则应使 ,

此时渡河位移即实际航程最小,等于河宽d.

②要使渡河时间最短,则使 最大,当θ=90?时,渡河时间最短为 .注:渡河时间与水流速度无关.

17、绳拉物问题教学反思

物体拉绳或绳通过定滑轮拉物体时速度的分解

取物体与绳的连结点A为研究对象(此点既是物体上的点,又是绳子的点),因为船上A点的速度即船的实际运动速度v,绳子A点既有沿绳方向的收缩(或伸长)速度 ,又有沿垂直绳方向的转动速度 ,所以 是 和 的合速度.

学生需要了解速度投影:绳子末端速度沿绳子方向的投影总相等。

18、传动装置教学反思

在分析传动装置的各物理量时,要抓住不等量和相等量的关系.同轴的各点角速度w相等,而线速度与半径r成正比,向心加速度与半径r成正比.在不考虑皮带打滑的情况下,传动皮带与皮带连接的两轮边缘的各点线速度大小相等,而角速度与半径r成反比,向心加速度 与半径r成反比.

通过对传动装置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19、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教学反思

航天员在航天器中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航天员只受地球引力,引力提供了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即 ,由此可以得出(g为航天员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并不是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座舱对航天员的支持力为0,航天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0、离心现象教学反思

离心现象:当提供的向心力小于所需向心力时,物体将远离原来的轨道的现象.

从力的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实际提供的向心力F供与需要的向心力 之间的关系): ①圆周运动:

②离心运动:

因线速度不能突变,故r变大,做离心运动.

③向心运动:

因线速度不能突变,故r变小,做向心运动.

离心现象在万有引力与航天中应用较多,这里是知识的铺垫。

21、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教学反思

圆周运动的最高点研究是该问题的突破口。

(1) 无支撑

①临界条件:绳子或轨道对小球没有力的作用,

②能过最高点的条件: ,当 时,绳对球产生拉力,轨道对球产生压力.

③不能过最高点的条件: (实际上球还没到最高点时就脱离了轨道).

(2)有支撑

①临界条件:由于硬杆或管壁的支撑作用,小球恰能达最高点的临界速度:

②球过最高点时,轻质杆对小球产生的弹力可以为重力。

这类问题比较综合,需要借助牛顿第二定律、甚至机械能守恒进行研究,非一日之功。

22、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教学反思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于任意一个行星而言,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是研究天体运动的基础,在高考和自主招生考试中均有体现,学生应加强理解掌握。

23、中心天体质量的估算教学反思

中心天体质量的估算方法有两种:

1.地面物体法:利用地面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计算。

2.卫星法:利用卫星的运动参量计算。

两种方法应熟练掌握,是天体质量估算的核心,是高考的热点内容。

24、求星球某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教学反思

若设离星球表面高h处的重力加速度为 ,则 ,

所以 ,可见随着高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变化应加强理解,在应用中熟练掌握。

25、卫星的运动参量教学反思

卫星的运动参量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是万有引力的核心,研究卫星的运动的基础,学生应熟练掌握其推导过程,并熟练记住结论,以便于直接应用。

本部分主要考察选择题。

(1)由 ,得 ,故r越大,a越小.

(2)由 ,得 ,故r越大,v越小.

(3)由 ,得 ,故r越大,ω越小.

(4)由 ,得 ,故r越大,T越小.

26、卫星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区别教学反思

(1)发射速度

所谓发射速度是指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火箭)时的初速度(牛顿人造卫星原理图中平抛的初速度就是发射速度)。要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发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则卫星只能“贴着”地面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则卫星将沿着椭圆轨道运动。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都指的是发射速度。

(2)运行速度

所谓运行速度是指卫星进入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只有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的人造卫星绕地球表面运动时,运行速度才与发射速度相等,而对于在离地面较高的轨道上运动的卫星,其运行时的速度与地面发射速度并不相等,由于卫星发射后在达到预定轨道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克服地球的引力作用,因而到达预定轨道后其运行速度要比发射速度小。由,求得的指的是人造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其大小随轨道半径的增大而减小。但我们又知道要想将卫星发射到更高的轨道,在地面发射时需要提供给卫星更大的速度,这与越高轨道上卫星的运行速度越小并不矛盾,因为其中一个指运行速度,一个指发射速度。

27、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与环绕地球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区别教学反思

放于地面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分力提供;而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完全由地球对其的万有引力提供.两个向心力的数值相差很多,如质量为1kg的物体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只有0.034 N,而它所受地球引力约为9.8 N.

对应的两个向心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也不同:

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式中T为地球自转周期,R0为地表物体到地轴的距离;卫星绕地球环绕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式中M为地球质量,r为卫星与地心的距离.

28、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教学反思

同步卫星是指在赤道平面内,以和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的角速度绕地球运动的卫星,同步卫星又叫通迅卫星.同步卫星有以下几个特点:

1.周期一定:同步卫星在赤道上空相对地球静止,它绕地球的运动与地球自转同步,它的运动周期就等于地球自转的周期,即T=24h.

2.角速度一定: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3.轨道一定:

(1)因提供向心力的万有引力指向圆心,所有同步卫星的轨道必在赤道平面内.

(2)由于所有同步卫星的周期都相同,由知,所有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都相同,即沿同一轨道运动,其确定的高度约为3.59×104km.

4.环绕速度大小一定:所有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的大小是一定的,都是3.08 km/s,环绕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5.向心加速度大小一定:所有同步卫星由于到地心距离相同,所以它们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都相同,约为0.23m/s2.

29、静摩擦力做功的特点教学反思

①静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能不做功;

②在静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只有机械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没有机械能

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③相互摩擦的系统,一对静摩擦力所做功的代数和总等于零。

30、滑动摩擦力做功的特点教学反思

①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对物体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如相对运动的两物体之一对地面静止则滑动摩擦力对该物不做功);

②在相互摩擦的物体系统中,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对物体系统所做总功的多少与路径有关,其值是负值,等于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的积,即,表示物体系统损失机械能克服了摩擦力做功, (摩擦生热);

③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情况: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通过摩擦力做功将部分机械能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二是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此部分能量就是系统机械能的损失量。

31、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特点教学反思

1.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段时间内,可以都做正功、或者都做负功,或者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或者都不做功。

2.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段时间内做的总功可能为正、可能为负、也可能为零。

3.一对互为作用反作用的摩擦力做的总功可能为零(静摩擦力)、可能为负(滑动摩擦力),但不可能为正。

32、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1.分段研究:明确研究对象的研究过程,针对每一个研究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分别列方程求解,前一阶段的末状态(末速度等)是后一阶段的初状态(初速度等)。

2.整段研究:明确研究对象的研究过程,找出整个过程的始末状态的速度情况,利用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特别强调的是要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明确各力的做功情况,最后求出不同过程、不同时间段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3.解题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个力做功情况:受哪些力? 每个力是否做功? 做正功还是做负功? 做多少功? 然后求各个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3)明确物体在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Ek1和Ek2;

(4)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 及其它必要的辅助方程,进行求解。

33、机械能守恒条件教学反思

1.利用机械能的定义判断(直接判断):若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其动能、势能均不变,机械能守恒;若一个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其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其机械能减小。

2.用做功判断:分析物体系统所受的力,判断重力以外的力(不管是系统内部物体间的力还是系统外部其它物体施加给系统内物体的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如果重力以外的力对物体系统做了功,则物体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否则,机械能守恒。

3.用能量转化来判断:对于一个物体系统,分析是否只存在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如果只存在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而不存在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转化,机械能守恒。否则,机械能不守恒。

4.对一些绳子突然绷紧、物体间非弹性碰撞等,除非题目特别说明,否则机械能必定不守恒。

34、能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1.对能量守恒定律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1)某种形式的能量减小,一定有另一种或几种形式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相等。

(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另一个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相等。 这是我们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列方程的两条基本思路。

2.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步骤如下:

(1)分清有多少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电能、内能等)在变化。

(2)分别列出减少的能量和增加的能量的表达式。

(3)列恒等式 求解。

35、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1) 是电场强度的定义式,适用于任何电场.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是确定值,其大小和方向与试探电荷q无关.试探电荷q充当“测量工具”的作用.

(2) 是真空中点电荷所形成的电场的决定式.E由场源电荷Q和场源电荷到某点的距离r决定.

(3) 是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式,只适用于匀强电场.注意式中d为两点间沿场强方向的距离.

36、等量电荷电场强度分布规律教学反思

(1)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线分布情况如图7-1-4所示,其特点有:①两点电荷连线上的各点场强方向从正电荷指向负电荷,沿电场线方向场强先变小再变大.

②两点电荷连线的中垂面(中垂线)上,电场线方向均相同,即场强方向均相同且总与中垂面(中垂线)垂直.

③在中垂面(中垂线)上,与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等距离的各点场强大小相等.

(2)等量同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线分布情况如图7-1-5所示,其特点有:

①两点电荷连线中点处场强为零,此处无电场线.

②两点电荷连线中点附近的电场线非常稀疏,但场强并不为零.

③从两点电荷连线中点沿中垂面(中垂线)到无限远,电场线先变密后变疏,即场强先变大后变小.

37、电势高低判断教学反思

(1)根据电场线的方向:电场线由高电势面指向低电势面.

(2)由,将WAB和q带符号代入,据UAB的正负判断A、B两点电势的高低:当时, ;当 时, .

(3)据电场力做功来判断: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移动时,电场力做正功,电荷由高电势处移向低电势处;正电荷克服电场力做功时,电荷由低电势处移向高电势处.对于负电荷,情况恰好相反.

(4)根据电势能判断:正电荷在电势高处电势能较大;负电荷在电势低处电势能较大.

38、纯电阻电路教学反思

如果一段电路中只含有电阻元件(例如电炉、电熨斗、电饭锅、电烙铁、白炽灯等)称之为纯电阻电路,它有两大基本特点:(1)服从欧姆定律I=U/R.(2)电流通过纯电阻电路时,电流做功所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电功等于电热,W=Q,即W=UIt=I2Rt= ,P=UI=I2R= .

如果电路中除了含有电阻外,还包括电动机、电解槽等能够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的用电器,这种电路称为非纯电阻电路,其特点是:(1)不服从欧姆定律,在非纯电阻电路中U>IR,(2)电流通过电路时,电流做功消耗的电能除了转化为内能外,还要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如机械能、化学能等.W>Q,即W=E其它+Q,P=P热+P其它.

39、磁场的方向教学反思

在磁场中的任一点,小磁针N极受磁场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与电场相比,在电场中正电荷受电场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电场的方向).而电流所受磁场力的方向与该点磁场方向垂直.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磁感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某点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0、安培力教学反思

判断安培力作用下通电导体和通电线圈的运动方向的方法

(1)电流元法:即把整段电流等效为多段直线电流元,先应用左手定则判断出每小段电流元所受安培力的方向,从而判断出整段电流所受合力的方向,最后确定运动方向.

(2)等效法: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都可以等效成条形磁铁,条形磁铁也可等效成环形电流或通电螺线管.

(3)特殊位置法:把电流或磁铁放到一个便于分析的特殊位置后,再判断安培力方向,从而确定运动方向.

(4)利用结论法: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异向电流相互排斥

41、洛伦兹力教学反思

电场和磁场对电荷的作用不同

(1)电荷在电场中一定会受到电场力作用,而电荷在磁场中不一定受到磁场力作用.只有相对于磁场运动且运动方向与磁场不平行的电荷才受磁场力的作用.

(2)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大小决定于场强E和电荷量q,即,而磁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大小不仅与磁感应强度B和电荷量q有关,还与电荷运动速度的大小v及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θ有关,即.

(3)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总是沿电场线的切线(与电场方向相同或相反),而电荷所受磁场力方向总是既垂直于磁场方向,又垂直于运动方向.

(4)电场力既可以改变电荷运动速度的大小,也可以改变电荷运动的方向,而洛伦兹力只能改变电荷运动的速度方向,不能改变速度的大小.

(5)电场力可以对电荷做功,改变电荷的动能;洛伦兹力不对电荷做功,不能改变电荷的动能.

(6)电荷在匀强电场中垂直于电场线进入电场时,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电荷的偏转轨迹为抛物线,而在匀强磁场中的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垂直于磁场方向运动的电荷,其偏转轨迹为圆弧.

4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临界问题教学反思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是历年高考中的一个重头戏,而“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则是一个热点,也是难点.其难点在于带电粒子进入设定的有界磁场后,其轨迹是一个残缺圆,题中往往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临界现象.由于此类问题和力学、电学及数学知识紧密联系,故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故平时复习时应注意思路和方法的总结.处理临界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①物理分析法.认真分析系统所经历的物理过程,找出与临界状态相对应的临界条件,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寻找临界条件的方法之一是从最大静摩擦力、极限、频率、临界角、临界温度等具有临界含义的物理量及相关规律人手;方法之二是以题目叙述中一些特殊词语如“恰好”“刚好”“最大”“最高”“至少”为突破口,挖掘隐含条件,探求临界位置或状态.②数学解析法.许多物理过程,一个物理量随另一物理量的变化可用一个二次函数来表示,如果这个函数存在极值,则说明它反映的物理变化存在一个临界状态,用配方法、图象法求解极值,就可能求得临界点,临界状态的各物理量可一一求出.

43、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极值问题教学反思

分析极值问题时应注意以下结论,再借助数学方法分析.

①刚好穿出磁场边界的条件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与边界相切.

②当速度v一定时,弧长(或弦长)越长,圆心角越大,则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时间越长.

③当速率v变化时,圆心角大的运动时间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