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Q. 老舍先生写《草原》的目的是( ) 1、赞扬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2、表达了对草原美丽景色的赞美、喜爱之情。 3、表现了蒙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四、学生对于“比喻”的修辞方法掌握牢固。

关于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平时训练比较到位,所以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本体和喻体。

Q.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里的“绿毯”指的是( );“白色的大花”指的是( )。 1 绿色的毛毯 草原上的白花 2 草原 草原上的白

不足:

对于重点句的作用掌握不好。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A 总结全文

B 概况文意

C 点明中心

反思:今后的教学中,要从内容理解重点句,还要从重点句的作用来理解。

 

第二篇:《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光明小学 姓名:邢 欣

一、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草原》

二、教案背景:《草原》一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写景的课文,草原的生活离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如何一开始就能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呢?上课伊始,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主。学生掌握感受情感的方法后,自行讨论处理“相见、款待、联欢、话别”等情节,培养体味人物情感的能力。在授课结束前最后一个环节安排想象今天草原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此课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之的特点,采用“帮、扶、放”的教学策略,切实贯彻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

三、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体会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体会本文选词用语的准确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借助语言体会人物情感的意识,教育学生养成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使学生感受到蒙汉情深,培养中华民族是一家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六、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八、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师:这节课,老师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风景。(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片,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些都是哪的风景呢?(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大屏幕上播放草原的美丽景色,渲染气氛。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2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这一段描写情景交融,文字隽永,令人回味无穷,是教学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

(四)朗读理解、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五)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 3

号。

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充分自学,抓重点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人美”,最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就水到渠成了。

(六)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七)练笔拓展: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主人→热情→更动情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4

九、教学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科学)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自由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样为后面“合作研读”作铺垫,有利于克服用“集体讨论”代替“自主阅读”的不良倾向。

在师生关系上,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顺学而导,教学相长”的境界。抓住“典型语言”重点训练,引导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自主研读与合作研读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文本,自读、自悟、自得,在学生充分自主研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就重点句、关键句、经典句合作研读、讨论、品读、玩味。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十、参考文献:

1、教师用书及教参。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3、《有效教学论》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