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1 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的计算 1

教学反思

我认为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关键在于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知识,获得发展。本节课我设计了复习旧知、探究新知、练习巩固等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在新课教学之前阶段,让学生先回想展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可以遵从这样一个规律:转化图形——找关系——推导公式。这样,让学生明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平面图形来计算,这样就为新课中把一个梯形转化为其它学过的图形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本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采取了“剪一剪”、“拼一拼”的形式将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使全体学生位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去解决。在做数学、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合作学习的快乐。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实物依次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互相学习,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处理该环节时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下面两个问题:1、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2、你是怎样推导的?学生多数用拼成平行四边形这种方法。在全班交流时,

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平行四边行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之和=同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让学生尝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于学生想到的方法比较单一,在这里我给学生展示了五种其它推导方法:割补成三角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割补成长方形、割补成平形四边形(两种),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不要把思维局限在一个框框里,要鼓励他们创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三、练习巩固

本节课分层设计练习题。

第一层次的习题以生活为基础,题型以填空、判断、选择为主,设计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或感兴趣的习题,难度较小,基础性较强。通过练习,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二层次设计了思考题。通过合作学习得以解决,从而使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得以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切记一些关键字句。

不过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成果时,成效性不高。这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地方看出来:一是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割成三角形这两种转化方法,但是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时却只说了一种转化方法。难道他们组就这一种?还是他只说了自己的方法,而没有交流到本组其他同学的方法。我没有及时引导他们把第二种方法交流出来。第二点是除了上述方法,应该还有别的办法,比如把梯形转化为长方形等来研究面积计算,虽然有些难度,但也不应该出现全班十多个学习小组无一组讨论出来的情况。这么看来,显然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成效性是相当不理想的!那么如何加以改进呢?我想主要在课堂上教师还是应该进行更多地巡视,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学生思维停滞时适时地加以点拨,甚至可以说:“你能不能把这个梯形剪剪看,看看能否拼成其它图形,比如三角形、长方形呢?”充分体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个互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这也符合交流应该多元化的现代教学观。

三、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我有些操之过急,如:课例中,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我就说:“老师问一下,为什么求梯形的面积公式后面还要除以2呢?”其实这里老师操之过急了,没有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老师完全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听了他的汇报,你们有没有问题请教他?”让学生来问这个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给了学生一个发展思维水平的机会,而且很自然地形成了生生交流、师生讨论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真正地碰撞出解决问题的火花。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节课虽有一点收获,但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的努力、完善、提高。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上册 梯形面积的计算 1教学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的计算 1

教学反思

在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基础上,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教学的两个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情况如下:

一班

我先出示了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简要复习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我们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的回答我如获至宝,“好呀,课本中也有几组完全一样的梯形,我们分3组探究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组同学都围绕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然后我们围绕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的关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进行得很顺利,教学任务也完成得很好。

二班

我先出示了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简要复习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我们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的回答我没有满足,还可以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呢?此时学生陷入了沉思,片刻,几只小手缓缓举起,“可以转化成两个三角形”“可以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一个梯形也可以转化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你喜欢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时间有兴趣的也可以用两种三种方法推导验证。”此时的课堂像热开了锅,有的画,有的剪,有的算,遇到困难有的还举手提问,我也不断在教室巡视,及时给与指导帮助。“我推导出来!”“我也推导出来了!”“我再用另一种方法试试!”教室里此起彼伏??

到了我们交流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下课了,还没有交流完,只好利用中午的时间继续交流。

两个班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我是想两种方法到底哪种教学效果好?如果从应试的角度,还不如采用一班的方法,教学时间短,公式运用训练时间多,学生掌握牢固。如果从训练学生思维的角度看,二班的教学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教师,自己教学的宗旨将决定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

相关推荐